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磊  刘玥  李文风 《肿瘤学杂志》2019,25(10):920-923
摘 要:[目的] 探讨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PMA患儿信息,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肿瘤均边界清楚,位于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5例;MRI检查,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1例;T1WI,4例病灶实性成分表现为低信号,1例信号略高,呈等低信号;T2WI,4例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实性部分呈等信号;T2FLAIR上3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DWI病灶均呈低信号。5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均明显强化。2例侵犯视交叉、视束、丘脑及基底节区。2例出现脑脊液播散。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位于小脑蚓部3例;MRI检查,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内可见囊变,1例为囊实性;T1WI实性成分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1例病灶无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1例行SWI检查,可见病灶内点状出血。平扫CT检查,7例表现为等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论] PMA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常见,年龄偏小(平均2.4岁),发生在小脑区者年龄较大(平均5.5岁);肿瘤多以实性为主,强化方式多样,肿瘤内出血和周围水肿少见,脑脊液播散较常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幕下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SFT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1例行CT平扫,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仅行MRI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例(4例女性,1例男性)均为单发病灶,均宽基底与脑膜相连,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凸面,1例跨右侧小脑幕上下生长,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最大径范围约4.1~5.2 cm,5例边界均清楚,4例呈浅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肿瘤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3例T2WI病灶内见片状低信号区,2例病灶内见囊变,2例病灶内见迂曲血管,4例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3例病灶周围见脑脊液环绕征象。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幕下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幕下肿块呈浅分叶状并具有脑外肿瘤的征象,CT上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明显强化,T2WI病灶内见低信号区及迂曲血管影时,可考虑诊断该病,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CT、MRI和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肿瘤位于前颅窝2例、中颅窝3例、后颅窝3例、顶叶大脑镰旁1例;肿块直径5.8cm,呈分叶状.并与脑膜广基相连,肿瘤周围有水肿伴占位效应.肿块内可见囊变和坏死区。CT平扫肿瘤均为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2例有骨侵蚀,9例均无骨质增生和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平扫为等或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注人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血管造影示肿瘤血供丰富,血供来自脑内、外血管。结论:当影像学上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时,应考虑颅内血管外皮瘤:(1)起自脑膜较大的分叶状、无钙化肿块,肿瘤有囊变及瘤周明显水肿;(2)CT及MRI增强检查时肿块明显强化;(3)血管造影检查为富血供的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对HEHE诊断及鉴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HEHE患者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结果:5例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CT平扫病灶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密度,多发病灶常分布于肝右叶被膜下等特点。MR平扫病灶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影,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CT、MR增强后均呈环形强化和渐进性向心强化特点。免疫组化表现为CD31阳性16例,CD34阳性15例,ERG阳性12例。结论:影像学对HEHE有一定的检查价值,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助于术前诊断,但术前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需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PXA患者的MR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13例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顶叶、3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枕叶,位置均较表浅,病变最大者大小约9cm×10cm,其中囊性病变并实性壁结节10例,实性病变3例,8例病灶周围有轻微水肿,5例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10例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T1WI比脑脊液信号稍高,T2WI比脑脊液信号稍低,当囊性部分蛋白含量增高时T1WI可呈高信号,实性部分与脑皮质相比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呈低信号,2例病变周围可见软脑膜线样强化。1H-MRS检查示NAA峰下降,Cho峰升高。免疫组化示CD34(血管+)、GFAP(+)等。[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MR表现,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PX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CT和MRI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6例病灶分布较为分散,呈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3例,最小为4.1cm×4.3cm×2.2cm,最大病灶呈类圆形,约7.1cm直径。CT呈高密度2例,低密度1例。MRI上T1WI低信号4例、等信号2例,T2WI上呈等信号2例、不均匀高信号4例。病灶内见出血2例、出现坏死囊变2例,见血管流空现象5例、脑膜尾征2例、周围见轻度水肿1例,中度水肿3例,重度水肿2例。CT和MRI增强后均强化显著,其中不均匀强化4例,较均匀强化2例。颅骨骨质破坏1例,呈虫蚀状改变。肿瘤均有较明显占位效应。进行了MRV、MRA成像各1例,能显示肿瘤所致之周围血管及静脉窦之改变。结论颅内HPC与脑膜瘤的鉴别较为困难,CT和MRI结合有助于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MRA和MRV能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决定手术方式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神经细胞瘤患者,按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组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组,CNC组15例,EVN组9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的特点。结果 CT平扫显示,CNC组患者肿块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肿瘤密度及囊变等情况因人而异。EVN组患者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密度及钙化、水肿及出血情况存在个体差异。MRI检查结果显示,CNC组患者T1WI以等信号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为主,肿瘤内部可见囊状的长T1、T2异常信号影,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EVN组患者肿瘤以囊性为主,呈脑脊液样信号,少数实性部分呈稍长T1、T2异常信号。病理切片显示,CNC组患者肿瘤组织内细胞形态一致,呈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内血管丰富,排列紧密。EVN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相似,呈均匀一致的蜂窝状小细胞。结论 CNC的CT及MRI征象较典型,EVN常合并水肿和出血,CT和MRI对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纵隔髓性脂肪瘤(mediastinal myelolipoma)的CT及MRI表现特点、诊断价值,以提高本病的认识及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7例纵隔髓性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肿块均位于后纵隔;其中5例患者单侧单发,1例单侧两个结节,1例双侧多发。CT表现:病灶形态较规则,部分呈类圆形,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见CT值为负值的更低密度脂肪区,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不均匀性强化;MRI表现:病变T1WI及T2WI序列上均呈不均匀混杂信号,病灶内见斑点状、小片状脂肪信号,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以发现纵隔髓性脂肪瘤的相关影像学特征,是术前诊断髓性脂肪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能为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探讨影像学上表现为乏脂肪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 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乏脂肪型HAML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HAML均为女性,4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6例HAML 均单发,边界清楚。CT平扫呈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平扫均未见条状及裂隙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减退;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正反相位未见明显信号改变,DWI及ADC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减退。6例增强模式均为“快进快出”型。6例病灶均可见粗大强化的血管穿行于病灶或者在病灶周围。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囊变、钙化及假包膜。[结论] H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影像特征能够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室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总结其MRI、CT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 22例中室管膜瘤7例,脉络丛乳头状瘤、髓母细胞瘤各4例,生殖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室管膜下瘤各1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各2例.男性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发生于侧脑室最多,透明隔病变最少. 脉络丛乳头状瘤仅见于侧脑室内、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生殖细胞瘤蝶鞍多见、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室间孔区多见. MRI大部分肿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钙化囊变多见,出血少见;几乎都有脑积水、半数发生脑水肿.结论 脑室内肿瘤有其临床症状特点及影像学征象,MRI及CT对脑室内肿瘤诊断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11例病理确诊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CT、MRI表现。  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头颈部肿块,2例表现为面部肿胀,1例表现为进行性眼球突出,72.7%(8/11)在术前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11例患者均在术前行CT或MRI检查,其中6例行MRI检查,3例行CT检查,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和MRI上表现与恶性肿瘤相近。11例患者共发现15个病灶,其中86.7%病灶(13/15)边界不清楚,侵犯临近肌肉,46.7%(7/15)病灶有骨质侵犯。3例患者出现神经孔道侵犯,其中2例为发生于咀嚼肌间隙病灶沿圆孔和卵圆孔向颅内侵犯,1例为发生于眼眶视神经管侵犯。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瘤在CT平扫时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在MRI上表现为:T1W上呈稍低于肌肉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低于或等于信号肌肉,信号明显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  头颈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上与恶性肿瘤相近。但是MR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的组织构成,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率。方法 利用CT和MRI检查方法,分析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讨论了颅咽管瘤的病理及分型,临床及预后,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囊性者6例,CT为边清低密度影,伴钙化,呈环形或岛状强化。实性者1例,为混杂密度影。囊实混合者2例。MRI见 T_1WI呈低、等或高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结论 CT及MRI对颅咽管瘤的定位诊断率达100%,定性诊断率89%,为临床准确提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分析局限型腱鞘巨细胞瘤(L-GCTTS)的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L-GCTTS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 17例X线显示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其中7例跨关节生长,4例并相邻骨质压迫性吸收,边缘硬化,无骨膜反应,3例伴骨质小囊状破坏。10例X线未见异常表现。5例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改变较X线更清晰。14例MRI中,T1WI上10例呈等信号,4例呈等低信号;T2WI上信号高低混杂,12例T1WI及T2WI上均见低信号病灶。增强扫描后,8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中度强化。[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其对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透明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透明隔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5例透明隔区肿瘤,其中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CNC)33例,星形细胞瘤6例,室管膜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脑膜瘤和淋巴瘤各1例。头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术中见所有病灶均与透明隔粘连。MRI显示病灶均位于透明隔区,所有病灶在T1WI显示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同类型的特征性强化方式,CNC多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9例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高级别肿瘤呈明显环形强化或蝴蝶样强化;室管膜下瘤不强化;室管膜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和淋巴瘤均呈明显均匀强化。此外CNC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灌注成像rCBV升高;脑膜瘤MRS显示Cho峰明显升高,缺乏NAA峰和Cr峰,同时出现Ala峰,灌注成像rCBV明显升高。结论 透明隔区肿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和异质性,结合临床和多序列MRI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良恶性肿瘤,指导临床制订手术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作MRI平扫与增强扫描;20例作CT平扫检查。结果:肿瘤位于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18例,4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鞍旁,5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小脑延髓池。肿瘤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17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呈稍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15~10Hu,1例呈高密度。MRI平扫28例T1加权像上肿瘤呈不均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在FLAIR图象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与周围低信号的脑脊液分界清晰;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增强后,2例肿瘤边缘有轻微强化,其余肿瘤均无明显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通过CT和MRI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并可以与颅内其他疾病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MRI优于CT。非典型的颅内高密度囊肿,必须CT和MRI相结合诊断,为准确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Xp11.2 tRC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p11.2 tRCC的5例患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观察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性质及成分、强化方式及程度、与肾门及邻近大血管关系以及转移情况。结果5例病灶均为皮髓质型。实性/囊实性病灶4例,CT平扫主要为等或稍高密度,均可见钙化及坏死,部分可见出血及囊变,增强扫描主要为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可见假包膜强化。囊性病灶1例,囊液表现为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DWI序列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及分隔影可见强化,分隔影厚度欠均,MRI增强见强化壁结节影。结论 儿童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实性/囊实性病灶中心或周围出现点状、斑片状钙化以及延迟期“假包膜征”,囊性病灶出现囊壁分隔不均匀增厚及强化壁结节,应考虑Xp11.2 tR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软组织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有7例行CT检查,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原发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例,肿瘤形态多样,以卵圆形、分叶状多见。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7例病变内可见低信号之分隔影。13例病变内见坏死或黏液样改变,2例伴出血。明确有包膜3例。增强扫描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关节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diffuse 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D-GCTTS)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GCT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及MRI检查,7例行CT检查。 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关节旁见密度略高于肌肉的软组织肿块影,其中7例关节面下方见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楚;7例行CT平扫显示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征象较X线平片清晰,呈跨关节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软组织肿块内未见钙化。MRI检查显示病灶范围较CT清楚,9例均表现为骨旁、关节旁软组织肿块影,呈分叶状、团状,边界清楚,信号不均匀,各序列以低信号为主;6例增强后病灶呈中等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骨质破坏7 例,骨质破坏区信号与软组织肿块一致;关节积液 2 例。结论 大关节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表现的骨质破坏情况及MRI病灶出现特征性的双低信号,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