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1 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FAP)进行临床分析 ,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例 FAP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 1 9例患者中 1 1例男性 ,8例女性 ,平均年龄 34.5岁。 9例有家族史 ,源于 6个家系 ,约占 47.1 %。良性者 7例 ,癌变者 1 2例。分别行全结肠切除 ,回肠造口术 ,回肠 -直肠吻合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 ,良性者除 1例死于癌变外均存活 ,癌变者 7例死于转移和复发。结论 :FAP易癌变 ,宜早期发现行预防性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 -直肠吻合可作为一种早期常用的手术方式。一旦癌变 ,应行全结直肠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先证者(Ⅱ:1,图1):男性,35岁,因"血便8个月余"于1989年3月就诊我院,CEA>80 ng/ml(正常参考值<15 ng/ml),腹部CT未见明显转移征象,直肠镜及活检病理提示"肛管直肠腺癌",遂行直肠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资料、肠镜及病理检查对2例FAP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9岁和3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血便,大便稀烂,伴腹部疼痛。肠镜及病理检查均为FAP。其中1例病理检查示:个别息肉腺上皮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结论FAP恶变率极高,诊断依赖临床、肠镜、病理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Sheng JQ  Li SR  Yang XY  Zhang YH  Su H  Yu DL  Yan W  Geng H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26-529
目的 探索非甾体抗炎药(NSAID)消退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例HNPCC患者,口服赛来昔布400mg/d。18例符合FAP临床诊断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赛来昔布400mg组(8例,口服赛来昔布400mg/d),赛来昔布200mg组(10例,口服赛来昔布200mg,/d),服药观察24个月。另外4例FAP患者不愿接受赛来昔布治疗,改服肠溶阿司匹林80mg/d(阿司匹林组)。FAP患者以息肉数目描述治疗效果,HNPCC患者按照息肉级别描述治疗后息肉的变化。由专人负责肠镜复查,第1年每3个月复查肠镜1次,第2年每6个月复查肠镜1次。结果两种剂量的赛来昔布均有消退FAP结肠腺瘤作用,服药9个月后400mg组腺瘤消退的比率为86.69%(280/323),200mg组腺瘤消退比率为51.81%(129/249),两组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FAP患者服用80mg肠溶阿司匹林9个月后,37.89%(36/95)的腺瘤消退,5例HNPCC腺瘤患者治疗9个月后腺瘤消失。无论是FAP还是HNPCC结肠腺瘤,服用大剂量(400mg)药物,时间超过6个月时,14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当减少药物剂量或换用阿司匹林后,不良反应均可逆转。赛来昔布200mg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SID是FAP和HNPCC腺瘤干预性治疗的有效药物;赛来昔布400mg/d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大,国人可先以200mg/d长期治疗或400mg/d治疗6个月后以200mg/d维持;肠溶阿司匹林也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5.
Zhang HZ  Zhou ZX  Dong SX  Zhao P  Shao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68-3072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从1980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51例FA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在17~67岁之间,平均36.6岁。结果本组51例患者中有家族史29例,可疑家族史7例,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腹部疼痛或不适。首次入院时伴有同时性癌变的28例,癌变率54.9%(28/51),平均40.5岁;无癌变者23例,平均31.9岁,其中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变占81.8%。全组病例除1例因直肠癌变固定无法切除行放射治疗外,其余50例均接受了不同形式的结直肠切除术。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8%。3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4.5%(38/51),随访时间6个月至25年。第1次手术后1次没复查的21例(41.2%),规律性复查的14例(27.5%)。术后8例发现残余结直肠癌变。目前全组已有17例死亡。结论FAP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易癌变,对可疑病例应行结肠镜检查,确诊后应尽快治疗,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式应根据具体病情个体化对待,术后应严密监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作者近8年来采用改进的全大肠切除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治疗2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术后1年患者的肛门功能可恢复正常,每日大便1~4次,可正参加工作,效果满意。患者年龄10岁~63岁,平均随访5.6年,除2例发生术后早期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和1例癌变患者术后发生性功能障碍外无其它并发症。作者认为该术式具有技术简单、无回肠造袋、不需要暂时性回肠造瘘、直视下剥离粘膜完全、止血操作容易、并发症少、术后肛门功能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报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个家族4代19人,发病9人,3人有癌变。该病以遗传性、复发性及易癌变为其特征。作者推荐用改良Soave手术治疗FAP患者。  相似文献   

9.
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s,D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但可呈局部浸润性生长.FAP患者DT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其发生、发展可能与手术、遗传学易感性和体内激素水平有关.50%的FAP相关性DT发生于腹腔内,常表现为无压痛、缓慢生长的肿块.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肠系膜DT可导致肠梗阻、肠缺血、肾盂积水和瘘管.可活检或CT检查明确诊断.对于腹壁DT建议手术切除,而肠系膜DT的首选药物治疗,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邓高振  余惠珍 《海南医学》2010,21(13):128-12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遗传性结肠息肉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其息肉为腺瘤性而得名,大部分是管状腺瘤,少数为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具有癌变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大肠疾病,如不及时诊断,采取预防性治疗,大肠内息肉100%都将癌变,其特征性肠外表现对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该病的临床特征及研究现状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77岁,退休干部.2008年6月,患者体检肺部CT显示:左肺下叶有一直径约1.3cm的圆形结节灶,无不适症状及体征.当时医生根据患者肺部结节的部位及大小,认为不宜行纤维支气管镜及肺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可采用CT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3.
14.
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有进行性进食哽咽感1个月于2003年9月入院,无任何阳性体征发现.术前心电图及肺功能检查均正常,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距门齿25~30 cm不规则隆起性病变,管腔无明显狭窄.病理活检示鳞状细胞癌.腹部CT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直径约4cm,怀疑为转移癌.  相似文献   

15.
16.
17.
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者由于虹膜、脉络膜等缺乏黑色素,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诊断和手术干预极其困难。OCA患者眼底黑色素缺失,“红色眼底”缺乏对比度,视网膜组织难以辨认,无论是眼底检查还是手术操作都非常困难。术后视网膜愈合时间长,处理并发症需要非常谨慎。本文对1例白化病患者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报道。患者经过治疗,视网膜成功复位,随访3个月无复发。因为发生继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预后视力差。本例提示,对于OCA患者的视网膜脱离,尽管通过手术使视网膜成功复位,但预后视力仍不佳,因此需要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诊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