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单抗及其抗独特型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第一期和第四期WR小鼠脊髓颈、腰段运动神经元及肢体肌细胞扔免疫阳性反应物质随其病程进展出现的变化。结果表明: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颈、腰段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的胞质和突起,细胞核呈阴性反应,含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前角Ⅷ、Ⅸ层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在前、后肢骨骼肌的MNTF1及其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u-、kappa-、delta-阿片受体在成年大鼠正常胃组织中的分布与定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胃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u-、kappa-、delta-阿片受体在大鼠胃组织的分布进行定位分析。结果mu-阿片受体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胃黏膜上皮及黏液层、胃主细胞、肌间神经丛等部位;kappa-、delta-阿片受体免疫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胃主细胞、肌间神经丛等部位。结论mu-、kappa-、delta-阿片受体在胃主细胞膜和胞浆、肌间神经丛等部位均有分布,但仅mu-阿片受体还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黏液层,提示阿片受体参与了胃各种生物学功能及胃粘膜的损伤、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由合成的黄曲霉毒素B1-人血清白蛋白(AFTB1-HSA)偶联物免疫BALB/c鼠,应用杂交瘤技术,建立了两株能持续分泌抗AFTB1单克隆抗体(AFTB1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B5和2F1,接种BALB/c鼠腹腔均能诱产生含特异性抗体的腹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不同细胞外基质(ECM)及其共同基质受体在大鼠胚胎心脏中的表达规律,探讨ECM在胚胎期心脏发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胎龄天数(ED)为11~19d的胚鼠用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CM中的FN、LMN、Vn、CoⅣ及其受体β1在胚胎心脏中的表达。结果 ①ECM及其受体在胚胎各期心脏的空间性分布各不相同,FN及LMN有明显的空间分布互补关系,β1的空间分布主要与FN相似,但在空间隔及心  相似文献   

5.
心肌肌凝蛋白轻链—1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心肌肌凝蛋白轻链-1(CMLC-1)组织特异性的特点,并对其构型在心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及不同哺乳动物CMLC-1构型的生化规律进行探讨,应用抗人心室肌CMLC-1,单克隆抗体(McAB)对成人和不同胎龄胎儿的心肌和其它组织,不同种属哺乳动物的心肌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发现:成人心室肌,慢性骨骼肌均发生强烈反应,成人心房,胎儿心室肌发生交叉反应,而其它组织加快骨骼肌,平滑肌以及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5种多巴胺受体在大鼠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分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冰冻切片和全层铺片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体肌间神经丛中多巴胺受体的分布,以及与一氧化氮能神经元的共定位情况。结果 5种多巴胺受体亚型的免疫荧光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免疫荧光在胃体肌间神经丛均有分布,而且在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的神经元上存在有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的免疫阳性,而D_4没有明显的免疫阳性表达。结论多巴胺受体D_1、D_2、D_3和D_5分布在胃体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能神经元上,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进而调节胃体平滑肌的运动。  相似文献   

7.
以单克隆抗体探针筛选目的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克隆抗体探针筛选目的基因研究的新进展周明华,梁镇和(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香港)用单克隆抗体(单抗)探针筛选目的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的一项新方法,目前已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应用。本文结合笔者实验室有关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诱向因子(RGNTF)和运动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30例肌源性肌病,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PMD)、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先天性肌病(CMD)和代谢性肌病(MMD)骨骼肌活检组织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与免疫调控等免疫活性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酶组化SP法检测抗体CD3、CD4、CD8、CD68和HLA-DR,免疫荧光一步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和补体C3。结果(1)PMD肌组织中免疫球蛋白IgM、IgG和补体C3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分别为50%,31.1%和11.1%,以IgM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定位于肌膜和间质小血管壁上,并与PMD肌纤维的萎缩性病变有关。(2)PMD肌组织中有单核炎症细胞浸润,以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其阳性反应率分别为100%和55.5%。巨噬细胞多位于坏死纤维中,T淋巴细胞分布于变性坏死肌纤维和肌束衣小血管周围,CD8+T细胞数量增多,T4/T8<1。(3)HLA-DR染色显示PMD肌组织中变性萎缩的小纤维周围有HLA-DR+的激活单核炎症细胞浸润,与神经源性肌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肌纤维HLA-DR阳性反应者占22%(4/18),表明  相似文献   

9.
肾肌源性肉瘤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王照明(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210009)黄玲玲(南京卫生学校病理教研组南京210038)肾肌源性肉瘤较罕见,我科1987年~1996年共见3例,现对这3例作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1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0.
脉管瘤(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度糖基化的Ⅰ型跨膜糖蛋白(血管源性)(+),第8因子(血管源性)(+),淋巴管源性的单克隆抗体(淋巴管源性)(+),波形蛋白(间叶)(+),细胞角蛋白(上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动物模型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TRAIL系统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异种骨骼肌匀浆免疫诱导的方法建立EAM大鼠模型.10例健康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TRAIL及其受体在EAM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情况。结果:TRAIL及其受体DR4,DR5。DCR1,DCR2在EAM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骼肌细胞上均有表达。DR5、DCR1和DCR,在EAM动物模型组阳性表达面积比明显减少。以1+~2+级为主。正常对照组则以3+-4+级为主,两组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EAM动物模型组骨骼肌细胞上死亡受体DR5和诱骗受体DCR1、DCR2表达减少。而局部浸润的炎性细胞则表达了TRAIL、DCR1和DCR2,提示TRAIL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IIM骨骼肌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受体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动物模型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TRAIL系统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I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异种骨骼肌匀浆免疫诱导的方法建立EAM大鼠模型.10例健康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TRAIL及其受体在EAM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骼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情况。结果:TRAIL及其受体DR4,DR5。DCR1,DCR2在EAM动物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骼肌细胞上均有表达。DR5、DCR1和DCR,在EAM动物模型组阳性表达面积比明显减少。以1+~2+级为主。正常对照组则以3+-4+级为主,两组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EAM动物模型组骨骼肌细胞上死亡受体DR5和诱骗受体DCR1、DCR2表达减少。而局部浸润的炎性细胞则表达了TRAIL、DCR1和DCR2,提示TRAIL及其受体可能参与了IIM骨骼肌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向含有孤束核中央亚核(NTSc)、疑核(AMBc)及网状小细胞核(ZIRP)的Sprague-Dawley大鼠脑薄片的NTSc表面压力注射毒蕈碱(musearine)1~2pmol可引起AMBc神经元产生节律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注入6-氰基-7-硝喹啉-2,3-双酮(6-cyano-7-nitroquinoxaline-2,3-dioneCNQX)2μmol/L及犬尿酸(kynurenate)1mmol/L可阻断该EPSP;由疑核引导的神经元自发性电活动及刺激ZIRP在AMBc引起的EPSP可被二氢-β-刺桐若定(dihydro-β-eryth-roidine)1~5pmol抑制而被毒扁豆碱(physostigmine)10μmol/L加强。结果表明,在孤束核-疑核传导通路中,疑核神经元的节律性活动来自孤束核中央亚核胆碱能M受体介导的兴奋,而网状小细胞核神经元向疑核的投射则通过胆碱能N受体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项目属生物医学领域,含特异性抗体制备、新方法的建立及消化系统含生物活性物质细胞的基础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成功制备了9种特异性抗体及抗独特型抗体其中除生长抑素(SS)抗体国内已有报道外,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神经肽Y(NPY)抗体和5-HT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为国内首次报道。5-HT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肌源性运动神经诱向因子(MNTF)单克隆抗体及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为国际首次报道。这  相似文献   

1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术观察了电针对大鼠脊髓后角内神经降压素(NT)含量和神经降压素免疫反应性(NT-IR)的影响以及此影响在毁损大鼠C纤维后的变化,电针大鼠“环跳”穴可明显降低大鼠脊髓后角内NT的含量及减弱NT-IR,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电针促进脊髓后角内NT的释放所致,而在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引起C纤维毁损的大鼠,电针对NT的上述影响明显减弱,由此提示电针释放脊髓后角内NT作用至少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运动神经元诱向因子1(MNTF1)单抗及其抗独特型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坝测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在第一期和第四期WR小鼠(wobblermouse)脊髓颈、腰段运动神经元及肢体肌细胞的免疫阳性反应物质随其病程进展出现的变化。结果表明: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脊髓颈、腰段主要位于神经元胞体的胞质和突起,细胞核呈阴性反应,含阳性物质的神经元主要是前角Ⅷ、Ⅸ层的大型运动神经元;在前、后肢骨骼肌的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阳性物质位于肌细胞的肌浆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第一期(3周龄)WR小鼠比同窝正常对照鼠脊髓颈、腰段和前、后肢肌含阳性物质的细胞数量减少(P<0.01),细胞内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低(P<0.01);在第四期(3个月龄)WR小鼠的相应结构中,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阳性细胞的数量和细胞内阳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与其同窝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较减少得更为明显(P<0.01和P<0.01)。提示随wR小鼠病程的恶化,其靶源骨骼肌细胞产生MNTF1及其受体样物质的量减少,不能保障运动神经元的存活,进而会导致肌萎缩。  相似文献   

17.
NMDA受体Ⅰ及白细胞介素—1在癫痫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北京医科大学培育的听源性癫痫易感大鼠P77PMC,以癫痫不易感大鼠Wistar为对照,系统研究了NMDA受体亚单位Ⅰ(NR-1)与白细胞介素-1(IL-1)在癫痫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实验在整体、脑片、神经细胞培养及分子水平进行。所得较有意义的结果如下:(1)在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P77PMC整个发育过程中脑内NR-1mRNA的表达,以及成年鼠脑内NMD受体活性(MK-801结合)都高于对  相似文献   

18.
脊髓内神经降压素(NT)在痛觉调制过程中的发挥重要作用。(1)大鼠脊髓蛛网膜睛腔注射NT,可显著增强电针镇痛效应,用ANTS预处理动物40min后,电针镇痛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2)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10μg,NT的电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而用100μg纳洛酮预处理后的大鼠,电针10min注射NT,大鼠痛阈降低非常显著。(3)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10min,向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DynA和NT,  相似文献   

19.
1 感觉神经元在发育期必需NTFsNTFs包括神经营养素家族 (NTs)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素家族 (GDNFs)等。NTs包括神经生长因子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神经营养素 - 3(NT - 3)、神经营养素 - 4 / 5(NT - 4 / 5)和神经营养素 - 6 (NT - 6 )。它们均起源于同一基因家族 ,其受体为低亲和力的p75受体和高亲和力的Trk家族受体[1,2 ] 。GDNFs包括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素 (GDNF)、neurturin (NTN )、persephin (PSP )和artemin (ART)。GDNFs受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鼠侧脑室内注射(icv)神经降压素(NT)所致降压反应的中枢机制。方法 用乌拉坦麻醉雄性SD大鼠(30只),将NT icv,观察其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然后分别icv M受体阻断剂硫酸阿托品和切断两侧颈部迷走神经,再icv NT,观察BPT和HR的变化。结果 icv NT(10μg/鼠)可引起BP升高或降低,HR减慢。预先icv阿托品2.5μg,可阻断NT的中枢降压反应;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