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尚义(1942-),教授、主任医师,1966年贵阳中医学院毕业。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广博的文史知识,丰富的医疗教学经验,学术造诣高深。经过四十余年的医教研,厚积薄发,对中医药理论有极深的领悟。是贵州省四化建设标兵,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三批全国2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二、三、四届全国理事,  相似文献   

2.
王居易教授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薪火传承“3+3”工程名医传承工作站专家,他于1956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学习,已从事针灸工作50余年。他勤于思考,尊崇经典、发扬经典,在国内外针灸界都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在临床工作中,他以经典针灸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了对经典针灸理论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探索,王教授解析、发展了经典针灸理论,在经络腧穴结构、经络诊察、经络气化、症候结构、辨经选经、配穴应用、针刺手法等方面都阐发详尽并有验于临床。本文仅将其对经络腧穴结构和经络诊察的认识及临床实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于志强教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在临床上推崇“郁滞论”及丹溪“六郁”学说,主张“内伤杂病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重视“气血津液辨证”,用药精准,善用古方,化裁新方,创制了一系列有效经验方,同时仁爱施医,兴学重教,重视中医心病学科的建设。跟师于志强教授临诊学习,对其学术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遂撰文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伯礼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药现代化研究。文章总结了张伯礼教授的学术思想,其学风严谨,富于创新;中西合参,病证结合;遵崇经典,精于辨证,善用对药;痰瘀互生,贵在权变;用药平和,不失果断。  相似文献   

5.
杨介宾教授,男,汉族,四川省金堂县又新乡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早年一面读书,一面随父临证习医,高中毕业后,即悬壶桑梓。一九五八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师资专修班深造。此间,他有辛亲炙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尽得二位大师之真传。杨氏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科研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针灸学术思想,现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刘沛然(1920-)系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章从刘老开始的以身试药,尝药470多种,并考据文献打破了细辛限量,用大剂量细辛(120g)治疗脉管炎等多种疑难重奇疾病取得良效,到专著《细辛与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用中药歌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以及介绍刘老的用药特点——"四用":重者重用、轻者轻用、血者重用、气者轻用。"四结合":升降结合、动植结合、阴阳结合、动静结合。"一气化":凡用药有重则有轻,如用磁石之重,必用柴胡之轻,亦有自然之气化:如蛇易皮、蟹易鳌。"四个关系":以药带药,以量佐药,量与量矫,药量相调。并举出典型病例从而阐述了刘老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闻庆汉教授在五十余年中医推拿临床实践中,博古采今,贯通中西。他汲取各家之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治筋伤手法经验见解和学术思想体系。闻教授谨遵古训,强调“筋喜柔而恶刚”的特性,重视传承传统推拿疗法并紧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在手法治疗筋伤类疾病时,重视肌筋膜链和肌肉起点疗法的运用,强调医者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辨经论治取穴和解剖辨构诊断,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力学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此外,闻教授认为医者需精研手法,重视疗效,推崇手法灵活变通,反对过度推拿。临床治疗效果卓越,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传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针灸名家邵经明先生学术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经明先生崇尚经典、博采众长,且善于开拓创新。在秉承澄江承氏针灸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辨证施治、精于针术、工于汤药、针药并施、中西汇通的学术特色,开创了邵氏针灸流派。  相似文献   

9.
张吉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吉教授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 40余载 ,治学严谨 ,医术精湛。其在学术上倡导要精究经典 ,博极医源 ,极为重视经络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研究。临证强调辨证审因 ,中西互参 ,注重针药并用 ,灸罐推按结合治疗各种疑难痼疾 ,尤其擅长诊治风湿、类风湿、哮喘、面瘫、脑血管病、骨关节病、老年病及各种痛证。笔者有幸跟师学习 3年 ,现将其学术经验介绍如下。1 潜心研究经典张吉教授从事经典医籍教学 40载 ,潜心研…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欧阳恒老师在临床上以疗效弘扬中医,认为疗效是中医之生命.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很多皮肤外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崩漏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简介杨鉴冰教授论治崩漏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路志正教授论治痛风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路志正,1920年生,河北人,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教授,擅治眩晕、风温、痹证、干燥综合征等疑难病证.路老认为:痛风属于中医学"白虎""历节"病的范畴.但痛风之名的提出应最早起源于我国,如在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即列"痛风"专篇,正式提出"痛风"的病名.明清以后,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等不断充实和完善.前人对此认识尚不一致,并且存有谬误.  相似文献   

13.
王平教授认为改善口苦症状需要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既要了解导致口苦的病理生理变化,又要从脏腑盛衰和气血阴阳失调论治。王平教授认为口苦之症虽表现于口而联系脏腑,临床证见有实有虚,诊治的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实责之火热炽盛、痰阻气滞,虚责之元虚本衰,少阴水亏。临证在中医辨证论治及治疗西医原发病的基础上,常配合使用序贯疗法,始以清心宁神、收敛神气,继之清泻阳明、散其炎烈,续以疏肝利胆、调畅气机,终以培元固本、健脾益肾。  相似文献   

14.
妇科名中医夏桂成学术思想继承方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妇科名中医夏桂成学术理论源流梳理,探寻所创方剂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及配伍演变规律,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深层探寻临床辨病、辨证、辨周期、治法、用方、用药等多层次的思辨规律,进而探求夏桂成教授临证思维模式,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俞景茂教授的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对俞景茂教授著作、论文的研究,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结果]俞景茂教授拥有7个方面的独特学术思想:重基础,致力《小儿药证直诀》研究;集百家,重视中医儿科各家学说研究;诊儿病,强调病机学说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治未病,提倡先证而治是辨证论治的充实和发展;汇中西,注重取长补短推动学术发展;深研究,提出多元多靶点治疗抗小儿哮喘复发;顺时代,主张养血疏风乃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之策等。[结论]俞景茂教授在中医儿科理论研究及临床疾病诊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徐经世乃安徽省著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幼承家学,治学严谨;业岐黄五十载,擅攻疑难杂症.从"注重传承,做经典临床"、"国医姓'中',倡'铁杆'学风"、"杂病调理,施舒郁为要"、"虚证治疗,以滋阴为本"、"中州胆胃,投升降大法"、"取方用药,见机圆法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先生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王子瑜,现年86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王子瑜教授从医60余年,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仔细研究,深究其理,对后世诸家也是博采众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8.
周霭祥教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霭祥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血液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倡导的以肾为主认识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与经验,不但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认证,也得到了中西医血液界的认同。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  相似文献   

19.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由传统的总结分析临证经验、学术思想演变成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除显性知识的传承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知识的挖掘与传承。探索如何将基于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两性”知识传承延伸至中医院校规模化教育中,以期为今后的传承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洪德主任医师师承已逝全国名老中医倪宣化,从医40余载,强调气血的盛衰变化与人体疾病息息相关。其治疗重在调治气血,在继承倪老“气贵在旺,治气以补为要旨”、“血贵在运,治血以活为要旨”的基础上,又博采众家之长,在临床上把治气治血与调整脏腑功能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学术思想。笔者在临床跟师实践中,对其谴方用药特点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