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口腔作为上消化道的组成部分,为微生物的定居、生长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口腔微生物与宿主(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影响口腔微生态的组成与稳定。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口腔微生态失衡时则可引起多种口腔疾病,如龋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且可能进一步影响全身健康[1]。目前抗生素的滥用所导致的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也成为了一大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替代疗法成为一大研究热点[2]。黄酮类化合物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重要化合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3]、抗肿瘤[4]、抗菌、抗病毒[5]、抗炎[6]、抗动脉粥样硬化[7]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错■畸形是指异常咬合关系或错乱颅面结构,是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牙齿、颅面以及颌骨畸形[1]。错■畸形会对患者产生多重影响,不仅可以影响口腔健康,颅颌面发育,口面部肌功能,还会进一步影响容貌外观导致社交障碍[2]。其发病率自古以来居高不下[3]。研究发现错牙合畸形与舌位置、舌骨位置以及气道大小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错■畸形会改变口内舌体压力的大小,并影响舌的位置和运动[4]。同时,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气道大小、舌骨位置的角度和前后尺寸也存在差异[5]。  相似文献   

3.
龋病是以细菌因素为主的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微生态失衡为特征的口腔慢性感染性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1,2]。目前龋病预防的关注点集中于对牙菌斑的去除,而牙菌斑实则为大量共生微生物集中组成,因此"移除或杀灭所有"菌斑微生物的理念对于致病微生物创造了一个开放的非竞争性的环境。传统的方法预防或治疗龋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牙体组织损伤及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微生态制剂及抗菌肽应运而生,通过抑制口腔病原菌毒性作用以达到调节口腔微生态平衡的目的,是预防及治疗龋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牙折、牙根纵裂、牙本质微裂、髓腔壁穿孔等是牙髓治疗术中、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牙无法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甚至无法保留。提高患牙远期保存率是牙髓治疗的首要任务。有研究表明,剩余牙体组织结构决定着治疗的远期效果[1],可见微创理念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地保存牙体组织,是微创牙髓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endodontics, MIE)的主要目标[2]。  相似文献   

5.
<正>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牙周疾病是特指只发生在牙周组织上的各种疾病。目前发现牙周炎成为牙脱落的首要因素[1],缺失牙齿越多,与口腔相关生活质量也就相应下降[2]。近期有学者通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法还发现牙周疾病可能增加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及其严重性[3]。由此可见,牙周组织的健康对于全身健康及其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因此了解影响牙周组织健康及疾病的具体机制显得至关重要。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s,Cx)参与各组织细胞间连接,与细胞营养代谢、增殖分化、组织修复以及炎症反应相关[4]。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逐年增加[1]。老年人在患口腔疾病的同时还可能伴随其他全身疾病的发生,其中心血管病较为常见。由于麻醉、拔牙等是可能引发老年人心血管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口腔疾病治疗的过程可能对原有疾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2]。而口腔专科医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掌握并控制术中病情变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血管病患者的口腔疾病治疗[3]。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正>一、概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一种病因不明而症状相似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临床上分为咀嚼肌功能紊乱、关节内结构紊乱、炎症性疾病及退行性关节病四大类,与龋病、牙周病、错牙合畸形共同成为口腔临床常见病[1]。  相似文献   

8.
<正>口腔颌面部容易遭受外伤造成异物残留[1-5],异物多数来自外伤,少数由于医生治疗操作过程中一些原因造成异物残留体内即医源性异物[6]。口腔内医源性异物大多是牙齿治疗时少量牙科材料遗漏或溢出造成,或拔牙手术遗留牙根、牙槽骨残片等[3]。拔牙时牙铤断裂残片遗留牙槽窝或颌骨内则罕见,作者遇到2例,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男,40岁,因拔牙后面部不适疼痛1个月就诊。1个月前拔除左下阻生齿,拔牙后左面不适疼痛。检查:左面部皮肤疼刺激敏感。触觉、温度觉未见异常。左下第三磨牙牙槽窝空虚,  相似文献   

9.
<正>种植义齿是近年来修复缺失牙的首选方法,其功能和美观与天然牙最接近。对于前牙美学区,唇侧骨板较薄,牙缺失容易导致水平向骨量不足,将会影响种植体植入位置、初期稳定性、美学效果等关键因素[1],因此牙槽骨缺损的再生及重建修复是口腔种植的关键点[2],目前有多种方法进行水平骨增量,包括自体骨块状移植(onlay植骨)[3],骨劈开,水平牙槽骨牵张术,异种骨移植,单独或与移植材料组合的引导骨再生,但目前对美学区的理想水平骨增量方法尚未达成共识[4]。  相似文献   

10.
<正>伴随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全口无牙颌患者越来越普遍。范卫华等[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城乡3544岁、6544岁、6574岁常住人口各720人,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检查余留牙和无牙颌,结果显示3574岁常住人口各720人,男女各半,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检查余留牙和无牙颌,结果显示3544岁组人均有29.41颗牙,无单颌牙  相似文献   

11.
<正>重度牙周炎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若治疗不及时,炎症可进一步扩散,加重牙槽骨吸收,最终导致牙齿松动脱落,丧失咀嚼功能,影响全身健康[1]。牙周炎发病机制较复杂,其中错牙合畸形是促进牙周炎进展较为重要的一个因素[2]。牙周基础治疗虽可暂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从独立学科的治疗角度却无法改善因牙周炎造成的牙齿移位、咬合创伤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面容[3]。  相似文献   

12.
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较为少见[1]。文献报道[2-3],超过半数的颈深部及纵膈感染为牙源性,早期均以牙痛为主要症状。颌面部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因血供丰富,颌面部感染后出现组织大面积缺损致畸较少见。本病例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为该次培养出唯一细菌即致病菌。该类细菌所引起的颌面部感染并导致组织缺损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口腔颌面部蜂  相似文献   

13.
<正>全瓷材料因其优异的美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机械性能成为口腔领域常用的修复材料。但在临床中,不完善的牙体治疗,修复体的破损、折裂,以及患者对修复体颜色、美观不满意等原因,常导致需要拆除全瓷修复体[1-2]。传统钻磨去粘接法耗时耗力,在拆除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医源性的牙体组织再损伤,一方面破坏了牙体组织的结构,降低了牙体组织的抗力,减少了再粘接面积;另一方面造成全瓷修复体完全的破损,失去了再利用的可能性,最终可能会影响再治疗的效果[2-4]。因此,全瓷修复体去粘接的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烟草、残冠残根等因素长期刺激,念珠菌感染和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病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OPMD),平均恶性转化率为3.5%。目前预测OLK恶变的因素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包括高龄、女性、白斑病损面积>200 mm2、非均质型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2]。近期,Wu[3]等报道中国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率为1.7%,从OLK检出到恶变的平均间隔期为26.7个月,因此,精确有效地治疗口腔白斑病并防治其恶变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医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5.
龋病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可影响患龋病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全身疾病的治疗可以改变口腔微生态环境,影响唾液腺功能和唾液成分,直接或间接破坏牙体组织结构,导致龋易感性增加.与全身疾病相关的龋病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防治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回顾和分析全身疾病治疗过程中龋病易感的原因和机制,系统介绍全身疾病治疗中的龋病防治和龋病管理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尖牙埋伏阻生在口腔正畸临床中较为常见,表现为尖牙萌出位置不足或完全不能萌出,易导致邻牙牙根吸收、牙源性感染、口角塌陷等[1],对面部美观及口牙合功能影响较大,上颌尖牙是阻生牙中除智齿外发病率最高的阻生牙位,发病率约为1%~4%[2]。其矫治难度较大,常需多学科协同治疗。现报道1例以非对称拔牙及导萌为主要治疗策略的牙列拥挤伴尖牙阻生的患者,旨在为此类病例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牙列缺失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全口义齿修复存在固位不良、异物感强、咀嚼功能弱等问题[1],不能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种植义齿修复,可有效地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及咀嚼效率。但无牙颌患者口内情况通常比较复杂,可用骨量严重不足,没有咬合关系,缺乏稳定的解剖学标志来准确预测种植体的位置[2],如何提高精确度、保证修复效果、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牙槽骨是口腔医生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失牙患者进行义齿修复的首要选择,获得良好种植修复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骨量。但牙齿拔除后牙槽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导致牙槽骨的形态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会对治疗计划、种植体定位、美观效果和骨结合均产生不利的影响[1]。为减少拔牙后牙槽骨吸收,位点保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如自体骨移植[2]、拔牙窝中置入Bio-oss胶原蛋白[3]、使用其他骨替代材料[4]、软组织移植[5]等。这些技术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牙槽骨的吸收或修复骨缺损,但因各自的缺点如开辟第二术区、价格昂贵、免疫排斥等,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仍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牙周炎是一种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进行性破坏的慢性炎症。从全球的状况来看,大约有11%的世界人口可能患有严重的牙周炎,影响到7.43亿人[1]。牙周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临床附着丧失(CAL),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2]。它以牙菌斑为始动因子,由宿主免疫炎症反应、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然而,牙周炎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相似文献   

20.
龋病是危害人类口腔健康最常见的疾病,是口腔致龋菌群、宿主、食物及时间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据WHO相关研究显示,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龋失补指数(DMFT)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影响着60~90的学龄儿童和大部分的成年人的身体和生活质量[1]。利用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乳酸是致龋菌的重要特征,是龋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多数口腔细菌可通过代谢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随着代谢酸性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