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观察对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采用不同正畸牵引方式的矫治效果。方法 选取我 院2020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68例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前方牵引器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颌间牵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牵引 时间及埋伏牙牙根长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牵引时间为(7.28±2.14)个月,短于对照组的(12.32±3.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颌间牵 引在埋伏倒置阻生上颌中切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前方牵引器牵引,可提高正畸治疗效果,缩短牵引时 间,还有助于提升患者埋伏牙牙根长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与青少年在内收上前牙的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上颌前突并拔牙矫治患者79例,其中成人患者38例,青少年患者41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颌切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及冠根长度的测量,以获得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定性及定量资料。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治疗后成人患者上颌中切牙的根吸收量大于侧切牙,成人患者上颌中切牙的根吸收量亦大于青少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成人与青少年患者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分布存在差异(P〈0.01)。结论:成人在上颌前牙的内收矫治中中切牙的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探讨口腔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中切牙。对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病例,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牙槽外科手术行矫治,可快速有效地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开窗与方丝弓固定正畸相结合,牵引导萌翻转180°舌侧窝在唇侧埋伏切牙6例,使其达到正常位置,临床表现为上前牙缺如,邻近乳牙滞留,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导致萌出间隙严重不足,上颌前部发育不足,部分病例表现为前牙对刃或反颌。首先拍摄清晰的曲面断层X线片上颌咬颌片,以明确埋伏中切牙牙冠、牙根的形态、位置及其与邻牙的关系,为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术对牙根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8-2018-08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单侧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作为治疗牙,均行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术。以同颌对侧15颗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牵引时间8~14个月,平均11个月。牵引治疗结束时,15例含牙囊肿内新骨生成,颌骨囊腔消失,囊内埋伏牙均牵引到位。治疗牙和对照牙的牙根长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结束后1 a,治疗牙牙周牙髓状况良好,囊肿无复发。牙根长度虽然与对照牙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较牵引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替牙期含牙囊肿内埋伏上颌中切牙患儿行开窗联合正畸牵引治疗,有利于牙根继续发育。  相似文献   

5.
潘志文 《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0):1724-172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54例(男32例,女22例),应用CBCT进行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埋伏中切牙的形态、位置、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果:经CBCT三维重建后,54例病例均清晰的显示了埋伏中切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牙根弯曲情况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CBCT检查能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对上颌埋伏阻生的诊断,治疗设计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唇侧近中倾斜阻生上尖牙的导萌技巧。方法收集上尖牙唇侧近中倾斜阻生的患者38例。以上颌第1磨牙带环颊侧的钩作为施力点,牵引阻生的尖牙首先向远中倾斜移动并直立,待避开对侧切牙的压迫后,再向牙弓内移动。结果38例矫治效果良好。平均治疗时间18个月。5例拔除埋伏较深的阻生尖牙,关闭牙弓间隙;4例拔除根吸收的侧切牙,19例拔除前磨牙,其余10例未拔牙,均牵引尖牙至牙弓内。矫治过程未加重邻牙牙根吸收。结论上尖牙唇侧近中倾斜阻生时,将上颌第1磨牙带环颊侧钩作为牵引点,应用弹力线牵拉尖牙向远中移动并直立后,再向牙弓内牵引,可以顺利地矫治阻生牙及保护邻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导萌联合口腔正畸治疗上颌埋伏阻生牙的效果。方法 选取单县中心医院2018年 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上颌埋伏阻生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例。对照组行手术导萌治疗,观察组行手术导萌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附 着龈及唇侧骨板指标、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 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破龈时长、埋伏牙萌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 疗后唇侧骨板厚度、附着龈厚度、附着龈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VAS评分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 手术 导萌联合口腔正畸治疗上颌埋伏阻生牙的效果良好,可有效缩短病程,改善患者的附着龈及唇侧骨板状 况,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牟晓  邓锋  胡辉  宋锦?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459-46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60g和150g牵引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过程中根尖及根周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的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10人.从外科暴露手术开始,利用链状橡皮环分别对上颌埋伏尖牙施加60g和150g牙体长轴方向的力,到阻生牙完全排入牙弓结束,平均10个月.对牵引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及牙根周围骨密度的变化进行CBCT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阻生尖牙以6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以150g的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时,牙根长度、牙根周围骨密度与移动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埋伏阻生尖牙采用小于60g的牵引力向牙体长轴方向做整体移动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正畸治疗对牙弓宽度以及微笑美学的影响.方法 选正畸临床治疗非拔牙患者和拔除4颗第1双尖牙患者各100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后模型上颌尖牙间和下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长轴之牙根齿槽部的最突点,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分析验证结果.结果 正畸矫治前两组患者的上颌及下颌牙弓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88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0.84 mm(P<0.001);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64 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50 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59 mm(P>0.05),上颌宽度减少了0.10 mm(P>0.05).结论 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不但均未造成上下颌牙弓宽度之降低,反而引起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微笑的美观的结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0.
刘文  王燕  宋玲  张春艳  吴鸿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41-1543
目的:研究三维重建方法在正畸矫正上颌埋伏阻生中切牙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7~12岁,平均10.5岁。对每个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扫描所得DICOM格式数据采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结果设计矫正计划,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根据三维重建获得信息,有2例患者进行恒牙拔除,4例患者扩大间隙后等待中切牙自行萌出,12例患者进行开窗手术后固定正畸牵引导萌。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对临床治疗能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对于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诊断、设计、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锥形束CT(CBCT)在拔除下颌第三阻生齿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 4月-2023年2月于我院行下颌第三阻生齿行拔除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 组,每组31例。对照组行全景曲面体层片检测,研究组行CBCT检测,比较两组拔牙时间、术后恢复情 况、拔除术并发症发病情况及牙根状态检测符合情况。结果 研究组拔牙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疼痛时 长、颌面部肿胀程度、肿胀时长、术后出血时长、张口受限度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 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25.81%( P <0.05);研究组牙根分叉、牙根与邻牙位置关系及牙根、神经管 位置检测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在下颌第三阻生齿行拔除术中采用CBCT对患者实施检 测,可了解患者的第三阻生齿牙根状态,明确第三阻生齿与邻牙、周围组织关系,有助于保证手术的顺利 实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对于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静  郭丽 《中国美容医学》2012,(9):1611-1613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上经过正畸治疗且有治疗前后清晰可辨的牙科锥形束CT(cone 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163例患者。通过测量年龄、性别、减数与否、部位,以及牙齿移动方式对于正畸治疗后平均根吸收值(root resorption after treatment,RRAT)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正畸治疗中造成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成人组RRAT均值为0.45,儿童组为0.33,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②男性组RRAT均值为0.36,女性组为0.37,差异无显著性;③拔牙组RRAT均值为0.55,未拔牙组为0.3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④前牙RRAT均值为0.54,后牙为0.2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⑤上牙RRAT均值为0.39,下牙为0.40,差异无显著性;⑥牙齿整体移动RRAT均值为0.32,非整体移动为0.46,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年龄、减数与否、部位、牙齿移动方式对于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ith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the locations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and resorption of neighboring incisors. STUDY DESIGN: Two hundred ten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were analyzed using CBCT images. The locations of the impacted canines were assessed and angular and linear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using NewTom proprietary software. In addition, root resorption of neighboring incisor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Among these impactions, 45.2% were impacted buccal-labially, 40.5% were impacted palatally, and 14.3% in the midalveolus. The locations varied: mesial-labial impaction (n = 67), mesial-palatal impaction (n = 74), in situ impaction (n = 31), distal impaction (n = 12), horizontal impaction (n = 18), and inverted impaction (n = 8). Quantitive measurements further depicted these variations. Root resorption was present in 27.2% of lateral and 23.4% of central incisors, and 94.3% of these resorptions occurred where the impacted canines we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incisors. CONCLUSION: The location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 varies greatly in 3 planes, and the resorption of neighboring permanent incisors is comm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