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正畸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2 376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65例成人患者进行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骨开裂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样本人群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75.38%(49/65)和86.15%(56/65).在不同骨开窗类型中,小于等于根长1/3的骨开窗约占骨开窗总数的76.88%.在不同骨开裂类型中,范围在2~4 mm的最多,约占骨开裂总数的77.13%.在样本牙齿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0.78%,以左上颌侧切牙最高(7.69%),右上颌侧切牙次之(6.92%),右上颌中切牙最低(1.15%);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36.15%,右下颌中切牙最高(9.62%),左下颌中切牙次之(8.27%),下颌的发生率高于上颌.男性与女性切牙唇侧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较高,且多数骨开窗范围小于等于根长1/3,骨开裂在2~4 mm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 确诊为成人骨性Ⅱ类非高角错畸形, 采用传动直丝弓技术非减数矫治完成的患者15例(男性6例, 女性9例, 平均年龄25.7岁), 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和锥形束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得出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平均疗程18.3个月, 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恢复正常, 尖牙和磨牙关系达到中性。治疗后SNA角减小(1.2±1.0)°(P=0.001), ANB角减小(1.3±0.9)°(P<0.001), 上颌中切牙压低(2.4±1.4) mm(P<0.001), 下颌中切牙压低(3.1±1.2) mm(P<0.001), 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3.5±0.9) mm(P<0.001)。无1例患者出现骨开裂/骨开窗等并发症。治疗后发生2 mm以上牙根吸收的上下切牙占所有切牙总数4.16%。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畸形非减数矫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牙根吸收和骨开裂/骨开窗等正畸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锥形束CT研究错牙合畸形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等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5年9月期间在汉中市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锥形束CT扫描的患者421例,统计在上下颌切牙区唇侧牙槽骨开窗及开裂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统计的421例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骨开窗以骨性Ⅰ类错牙合最多39.49%,骨性Ⅱ类次之。骨开裂以骨性Ⅱ类错牙合33.82%最多,骨性Ⅰ类次之。骨开窗牙位以左上侧切牙最高20.43%,骨开裂牙位以左下侧切牙最高6.65%。结论:正畸治疗患者中,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38.95%和20.43%,无性别差异,骨性Ⅰ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窗的发生率最高,以上侧切牙为主,骨性Ⅱ类错牙合切牙区骨开裂的发生率最高,以下中切牙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CBCT评价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后患者的上颌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情况,为正畸治疗内收上前牙避免骨开窗骨开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35例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并用最大支抗内收前牙的正畸治疗后患者的CBCT图像,获得上颌前牙样本210例。使用SimPlant Pro 13.0调整头位,获得三维层面中待检测牙齿直立的CBCT图像,测量矢状切面中唇舌侧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由此评价正畸治疗后患者上颌前牙骨开窗骨开裂的情况。结果上颌中切牙侧切牙舌侧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唇侧,且骨开裂的差异具有显著性。上颌尖牙唇侧骨开裂不小于舌侧骨开裂的发生率,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大于舌侧,但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结论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患者治疗后上颌切牙腭侧骨开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唇侧,在正畸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内收的限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开窗及骨开裂等根周牙槽骨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46例,其中青少年组26例,年龄(12.9 ± 1.2)岁;成人组20例,年龄(22.3 ± 3.2)岁。收集患者正畸治疗前拍摄的CBCT三维影像数据,独立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右侧上下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特征,卡方检验两组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 结果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附着高度低于青少年患者(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釉牙骨质界下2 mm处及根尖部牙槽骨厚度薄于青少年组(P<0.05);成人组切牙区唇舌(腭)侧牙槽骨面积少于青少年组(P<0.05)。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32.50%;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3.37%和14.90%;成人组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组(χ2骨开窗= 6.794,P骨开窗= 0.009;χ2骨开裂= 16.030,P骨开裂<0.001)。 结论骨性Ⅱ类高角成年患者切牙区根周牙槽骨量少于青少年患者,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高于青少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患者牙位、性别及颈椎骨龄对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2021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二科及第一门诊就诊的骨性Ⅲ类错患者78例。头颅定位仪拍摄头颅侧位片确定患者的颈椎骨龄;再分析CBCT及三维重建图像,比较不同牙位及不同性别、颈椎骨龄患者的牙槽骨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72例(92.31%,72/78)患者牙槽骨出现骨缺损,骨开裂发生率92.31%(72/78),骨开窗发生率11.54%(9/78);502颗(24.44%,502/2054)牙齿牙槽骨出现骨缺损,其中489颗(97.41%,489/502)出现骨开裂,13颗(2.59%,13/502)出现骨开窗;下颌骨开裂发生率高于上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15,P <0.001);且上下颌不同牙位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男性患者牙槽骨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轻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的效果。方法:对7名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治疗的轻度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成人患者矫治前后的 CBCT 进行三维测量分析。结果:骨皮质切开的患者前牙内收时间为3.2个月;上中切牙明显内收,上颌牙槽骨也有内收,随着上颌切牙的内收上唇内收明显。结论:骨皮质切开术辅助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成人患者能够加速牙齿移动,并尽可能地实现前牙的整体内收,改善了患者软组织侧貌。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与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分析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中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下颌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2020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CBCT检查的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8~28岁)共126例,骨性Ⅲ类62例,骨性Ⅰ类64例;按照垂直骨面型(高角型、均角型、低角型)进行再分组,测量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与骨性Ⅰ类似,下前牙牙根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组中,下前牙牙根舌侧牙槽骨厚度为低角型>均角型>高角型(P<0.05)。相同垂直骨面型中,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骨性Ⅲ类<骨性Ⅰ类(P<0.05);下前牙牙根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薄(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根尖唇、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均较Ⅰ类狭窄,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下前牙唇侧骨板厚度趋于变薄。  相似文献   

9.
刘艳  陆胜男  李琥 《口腔医学》2013,(8):531-533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CBCT)对骨性错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进行研究。方法 60例成年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骨性Ⅰ类20例(组一),骨性Ⅱ类20例(组二),骨性Ⅲ类20例(组三),采集颅面部CBCT的Dicom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及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的牙槽骨高度,在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中切牙间牙槽骨高度则在3类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在中切牙区无统计学差异,而在上颌侧切牙的近中和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及其与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和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各60例,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软件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评估不同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差异。结果 骨性Ⅱ类青少年和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接触率分别为85%和56%,青少年接触和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较成人更高(P<0.05);高角组和均角组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分别为34.1%、36.6%,高于低角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左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更近(P<0.05);在成人组中,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评价不同类型唇腭裂患者上颌前部牙槽骨厚度和形态,以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情况。方法 选择016年8月至019年10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拟行口腔正畸治疗的唇腭裂患者85例(男51例,女34例,平均年龄(14.65±4.95)岁),其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患者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5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b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患者14例。在正畸治疗开始前均予以拍摄颌面部CBCT,应用Image J软件测量其上前牙唇腭侧牙槽骨厚度(alveolar bone thickness,ABT),计算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并比较不同唇腭裂类型患者上颌前部ABT及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UCLP、UCLA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34.9%、4.9%)显著高于其健侧(10.7%、11.1%),但骨开窗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UCLP健侧上中切牙(5.9%)、侧切牙(9.7%)骨开裂发生率低于UCLA。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UCLP、UCLA患侧上前牙ABT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除UCLP/UCLA患侧侧切牙外,UCLA、UCLP、BCLP各类型上前牙唇侧平均ABT均小于腭侧。UCLA、UCLP、BCLP三组间患侧上前牙唇腭侧平均ABT无统计学差异。UCLP患侧上侧切牙、尖牙分别在唇侧和腭侧根颈处ABT大于UCLA。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患侧上前牙骨开裂发生率高于健侧,ABT则在多部位小于其健侧;而三种类型患者上前牙唇侧ABT均小于其腭侧。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健侧上中切牙、侧切牙骨开裂发生率及患侧侧切牙、尖牙根颈处牙槽骨厚度存在差异;单侧与双侧完全性唇腭裂间上前牙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及牙槽骨厚度则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矫治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前后的硬组织改变.方法:24例成人骨型Ⅱ类错(牙合)畸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例,实验组采取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微种植体植于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牙槽骨,位于弓丝龈方8 mm,牵引钩选择10 mm高度内收上颌前牙,对照组采取头帽口外弓加强支抗,直丝弓矫治技术滑动法内收上颌前牙.所有病例矫治前后拍摄CBCT,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的CBCT侧位片分析矫治前后的治疗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矫治前后U1-SN角、U1-NA距测量上有显著差异,在唇侧根尖区骨皮质穿孔方面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在舌侧根颈部骨皮质吸收方面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直丝弓法与常规直丝弓法内收上前牙相比具有更好的前牙整体移动效果,且根尖区骨皮质穿孔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拔牙掩饰性治疗骨性Ⅱ类错颌上前牙唇侧骨量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骨开窗和骨开裂的风险。方法 对15名接受拔牙治疗的骨性Ⅱ类成人患者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距离D和骨开窗高度F。结果 术前D值为(1.61±0.75)mm,术后为(1.70±0.76)mm,术后D值略有增大,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值为(0.23±0.76)mm,术后为(0.023±0.14)mm,术后F值减小,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拔牙掩饰性治疗不会加重上前牙唇侧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的颏联合形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109例中国成年女性骨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分为4组:高角骨性Ⅱ类组30例,高角骨性Ⅲ类组25例,低角骨性Ⅱ类组29例,低角骨性Ⅲ类组25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颏联合形态相关指标,观察并比较4组的颏联合形态。结果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的颏联合存在形态差异,但整体厚度和高度差别不大。高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较小的颏突度和基骨高度(P<0.01);低角组中,骨性Ⅱ类比骨性Ⅲ类有较大的下牙槽高度(P<0.05)和下牙槽顶部厚度(P<0.001)。矢状骨面型相同时,高角组比低角组有较小的颏厚度、颏突度和较大的颏联合总高度(骨性Ⅱ类组P<0.001,骨性Ⅲ类组P<0.05),并且更易出现下牙槽基部薄于顶部的葫芦形颏部(P<0.01)。结论异常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错畸形者,颏联合形态存在差异,垂直骨面型对颏联合形态的影响大于矢状骨面型,高角骨性错畸形者移动下切牙的正畸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5月就诊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连续病例44例,其中男19例,女25例,上、下前牙共523颗.应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前牙区牙根周围牙槽骨状态,并使用测量软件进行定位分析牙槽骨厚度,检查牙根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开裂的发生率为61.57%,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93%,骨缺损(牙槽骨开裂或牙槽骨开窗)的发生率为77.44%.其中下颌骨(58.52%)较上颌骨(41.48%)好发,所占比例尤以下颌尖牙最高(21.23%),上中切牙最低(6.17%).男性与女性在多数前牙唇侧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男性在下颌中切牙和下颌侧切牙的发生率较女性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就诊的病例中,前牙区牙槽骨开裂及骨开窗发生率较高,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在正畸过程中是否是牙根吸收或牙槽骨吸收的潜在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成人牙列拥挤非拔牙隐形矫治前后骨开窗/开裂的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单纯使用隐形矫治器(Invisalign)完成第一序列矫治的成人非拔牙患者治疗前后的全牙列CBCT,应用软件Mimics 19.0和Magics 21.0分离和计算骨开窗/开裂的体积,使用卡方检验和Wilcoxon检验在α=0.05水平分别检测治疗前后骨开窗/骨开裂发生率和体积的差异。结果:获得30例成年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4.9±3.8岁。共对840颗牙齿作测量分析,牙槽骨缺损主要发生在颊侧(99.64%),治疗前累及牙数为219颗(发生率为26.07%),治疗后的发生率为35.24%,主要是上颌磨牙和下颌前磨牙的骨开裂发生率有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人均牙槽骨缺损体积为83.67±63.33mm3,治疗后为97.16±73.79mm3,无统计学差异 (P>0.05),其中治疗后上颌尖牙骨开窗体积有显著减少(P<0.05),但下颌切牙骨开裂体积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牙列拥挤的成人患者治疗前就存在明显的骨开窗/开裂,使用隐形矫治器非拔牙矫治有增加这些牙槽骨缺损的趋势。提示在隐形矫治中应充分评估牙槽骨的三维完整性,合理设计矫治方案以减少骨开窗/开裂的发生或加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锥形束 CT(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及垂直骨面型对其的影响。方法:纳入64名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对照组选择正常(牙合)15名,进行锥形束 CT 的拍摄,对前牙区牙槽骨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将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根据垂直骨面型的不同进行分组整理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及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 <0.05)。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组患者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均低于低角组(P <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厚度尤其是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低,高角组低于低角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前牙区牙槽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9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UCLP患者42例(男25例,女17例)。匹配性别和年龄,纳入42例骨性Ⅲ类非唇腭裂患者为对照组。利用CBCT评估UCLP组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前牙骨开裂发生率分别为50.88%、42.39%和28.77%。UCLP组裂隙侧上颌前牙同名牙骨开裂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裂隙侧上颌侧切牙骨开裂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裂隙侧上颌中切牙骨开裂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裂隙侧(P<0.05)。裂隙侧、非裂隙侧与对照组前牙区骨开裂均好发于唇侧。骨开窗的发生率在裂隙侧、非裂隙侧及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UCLP患者中,牙槽骨开窗和骨开裂较常见,临床治疗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牙周表型的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拔牙矫治后上切牙区唇侧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研究纳入24例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通过术前CBCT和数字化印模数据的重叠,对前牙牙龈厚度进行无创的定量测量。根据术前上中切牙牙龈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薄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和厚龈生物型组(牙龈厚度≥1.5mm)。使用CBCT测量正畸治疗前后上切牙唇侧牙槽骨骨开裂、骨开窗及牙根吸收的程度。结果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术前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为31.2%和18.8%,经拔牙正畸治疗后增加至75%和20.8%。薄龈生物型组术后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距离为3.19 ± 0.43mm,显著高于厚龈生物型组(2.16 ± 0.11mm),但该距离与牙龈厚度无显著相关性(r= -0.1108,P= 0.6146)。牙根吸收程度和牙龈厚度呈正相关(r=0.4223,P=0.0447),且厚龈生物型组牙根吸收量为2.24 ± 1.24mm,显著高于薄龈生物型组(1.08 ± 0.73mm)。结论 骨性安氏II类1分类成年患者经拔牙正畸治疗后上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开窗、骨开裂及牙根吸收均加重,其中薄龈生物型组垂直牙槽骨吸收风险较大,厚龈生物型组骨开窗及牙根吸收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