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心结合因子(RunX2)表达与骨巨细胞瘤(GC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GCT标本58例,分别按照肿瘤恶性程度、肿瘤病理分级、是否侵犯软组织及是否伴发病理性骨折分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并比较RunX2在不同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RunX2在恶性GCT组织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GCT组织(P<0.05);RunX2的表达随着GCT组织分级的升高而升高(P<0.05);有软组织侵犯状况的GCT组织内的表达RunX2水平高于无软组织侵犯GCT组织(P<0.05);而伴发病理性骨折的GCT组RunX2表达量高于无伴发病理性骨折组(P<0.05).结论 RunX2的表达量与GCT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桂勇  陈志伟 《吉林医学》2009,30(19):2376-2378
骨巨细胞瘤(giantcell tumorof bone,GCT)是起源于骨骼非成骨性结缔组织的骨肿瘤。由于肿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似破骨细胞,故又称之为破骨细胞瘤。GCT好发于四肢长骨,少发于骶骨,大部分发生在骨骼肌成熟后,肿瘤局部破坏较大,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GC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GCT的认识已有所提高,但在其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策略上仍存在一些争论的问题。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关于GCT组织病理学特性和基因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GCT)是原发髓内肿瘤,好发于特定的年龄与部位,由多核巨细胞、基质细胞和CD68+单核细胞组成^[1]。在WHO骨肿瘤分类中,将GCT描述为“一种侵袭性的潜在恶性病变”。GCT占原发骨肿瘤的4%~8%,发病高峰在20~55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生殖细胞肿瘤(GCT)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GC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年龄5月至9岁,其中卵巢肿瘤14例,睾丸肿瘤6例。结果:20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5年,全部存活。其中1例术后脾脏及肝脏先后出现转移灶,已再次手术。10例恶性卵巢肿瘤术后行PEB方案化疗。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结论:小儿GCT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以腹痛、腹胀、下腹部、盆腔及睾丸包块为首发症状。其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组织级别有关。分期越早、级别越低,患者预后越好。早期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需要化疗或放疗,定期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VEGF在肝癌TACE联合抗血管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由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它可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检测及预后判断,并可预测治疗效果及监测临床过程。  相似文献   

6.
苏允裕  林树体  周东 《华夏医学》2012,25(5):747-749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临床常见骨肿瘤,占全部骨肿瘤的10%,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和较强的局部侵袭性;主要发病年龄段在20~40岁,女性稍多;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仅次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也是骨巨细胞瘤局部容易复发的部位[1]。但桡骨远端的肿瘤更具有侵袭性。传统手术是肿瘤刮除,骨水泥或自体骨填充,但该术  相似文献   

7.
李剑 《中华实用医学》2004,6(19):109-109
颗粒细胞癌(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罕见肿瘤,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50%以上是累及头颈部,常发生于舌、皮肤及皮下组织、乳腺等部位。本报道1例GCT患,结合献对舌GCT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微血管密度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ar endo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f bone,GCT)中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并探讨VEGF和MVD与骨巨细胞瘤组织学分级(Jeffe分级)及肿瘤预后等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 System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资料与Jeffe分级和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GCT中VEGF的阳性表达与MVD显著相关(P<0.001)。GCT术后复发、转移等不良预后与较高的VEGF阳性表达率(P=0.015)和MVD(P=0.015)显著相关。结论 VEGF阳性表达的GCT组织中的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表达的肿瘤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于抗苗勒管激素(AMH)的认识和应用早期主要停留在妇科生殖内分泌领域。近年来更多的研究着眼于AMH与妇科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其中卵巢颗粒细胞瘤(GCT)与AMH的相关性最强,已被证实可作为卵巢GCT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评价及复发监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MH对上皮性卵巢癌(ECO)细胞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有望成为EOC新的辅助治疗方法。此外,AMH与宫颈癌的关系及其能否成为宫颈癌新的靶向治疗手段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300^u加0.85%生理盐水20ml,地塞米松10mg加0.85%生理盐水20ml胸腔内注入。结果 本组29例恶性胸腔积液,总有效率89.6%,低烧2例,胸疼1例,均为一过性表现,不需特殊处理。结论 国产新型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较高的缓解率,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控制恶性胸腔积液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GCT)临床分期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归纳分析24例GC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期别、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GCT患者应用不同方法治疗后的5年随访情况。结果:GCT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临床分期呈显著相关性。结论:GCT的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颗粒细胞瘤(Granui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罕见肿瘤,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50%以上是累及头颈部,常发生于舌,皮肤及皮下组织,乳腺等部位.本文报道1例GCT患者,结合文献对舌GCT的组织发生,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及其受体(RANK)和反意受体-护骨因子(OPG)在骨巨细胞瘤(GCT)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GCT中多核巨细胞形成J、affe分级和临床复发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5例GCT组织中ODF、OPG、RANK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GCT组织中ODF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其表达与Jaffe分级和临床复发的关系。结果:GCT组织中ODF、OPG、RANK mRNA均有表达,且ODF表达丰富;GCT组织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中均有ODF蛋白的表达,但以单核基质细胞为主,Ⅰ级单核基质细胞中ODF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Ⅱ、Ⅲ级,ODF蛋白的表达与复发无关。结论:GCT组织中ODF的表达与多核巨细胞的形成及Jaffe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大多数位于头颈部,发生于乳腺者少见,在临床、影像学和大体上易误诊为乳腺癌.本文通过复习1例乳腺GCT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组织起源,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又称颗粒细胞瘤(Granulan Cell Tumor,GCT),是一种少见,且常为良性的肿瘤,恶性仅占1~5%。至今文献仅见1000多倒报告,而发生于外阴部则更为罕见,目前未见报道。我院1994.11收治1例,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骨骨巨细胞瘤(G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肿瘤生物学评估及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GCT影像学资料,观察肿瘤的生长方式、体积大小、内部骨嵴、囊变、出血、邻近骨皮质受侵、瘤体距关节面距离、关节面破坏面积百分比及伴发病理性骨折等影像学特征,比较上述表现与病理分期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38例GCT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7例,Ⅲ期8例。GCT的影像学表现中生长方式、瘤内囊变、距关节面距离及伴发病理性骨折与病理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积大小、邻近骨皮质受侵及关节面破坏面积百分比与病理分期有明显差异且为显著正相关性(P<0.05,r>0.4);瘤内骨嵴及出血与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为弱正相关性(P<0.05,0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和测定GCT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方法 对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并将上述两种研究资料与Jeffe分级和外科分期以及患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VEGF及CD34在34例GCT中均有表达,GCT中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相关(P=0.044),且呈正相关(r=0.347);GCT的外科分期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01)和MVD(P=0.003)显著相关;GCT术后复发与VEGF的表达强度(P=0.034)和MVD(P=0.027)相关;而病理分级(Jeffe分级)与VEGF的表达强度和MVD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VEGF、MVD均与GCT外科分期及术后复发有关,而与病理分级无关。VEGF的高表达和高MVD预示GCT预后不良,其可能作为评价GCT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骨肿瘤,由于其高复发率和强侵袭性,备受临床骨科工作者的关注。骨巨细胞瘤血管生成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实体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细胞外基质降解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到关键作用;肿瘤细胞的分化凋亡障碍与无限增殖能力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征。骨巨细胞瘤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不断深化对判断GCT的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化抑制因子(Id)又称DNA结合抑制因子,是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HLH)蛋白家族中参与负性调节的转录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众多实验表明,Id蛋白在肿瘤中高表达并与肿瘤侵袭转移等恶性潜能密切相关,提示Id蛋白有助于判断肿瘤的预后。恶性肿瘤中Id蛋白的表达异常,可能是肿瘤侵袭性表型、预后差的标志。而通过靶向治疗抑制Id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侵袭转移。本文就近年来Id蛋白对肿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如恶性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方面的影响机制及临床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骨巨细胞瘤(GCT)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umgrowthfactor,VEGF)、转录调控因子(Ets—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并作相关性研究。方法:30例骨巨细胞瘤标本分别按照Jaffe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复发进行分组。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组中的VEGF和Ets-1的表达。结果:30例标本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33.3%,VEGF和Ets-1在GCT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21/30)和36.7%(11/30),Ets-1和VEGF在临床分期及预后各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Jaffe病理分级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Ets-1在GCT中的表达与GCT的临床分期和复发有关,有助于评估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