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死亡的因素,为降低院前死亡率提出对策.方法:分析46例院前死亡病例,统计死因构成、呼叫-到达现场间期及发病-呼叫间期.结果:46例病例死因构成依次为猝死、车祸、外伤.呼叫-到达现场间期19 2±12 4分钟.发病-呼叫间期77 9±141 0分钟.结论:急救人员的急救能力需要进一步培训;公众要保障急救通道的通畅;政府要进行全民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天水市青壮年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为预防院前死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的青壮年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壮年院外创伤死亡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及坠落伤,非创伤死亡原因前两位是猝死及心血管疾病;非创伤组死亡高峰的年龄段40~49岁,创伤组15~39岁;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6月最高,10月~12月最低;与日时断有相关性,0:00~18:00为最高峰.结论:不但专业急救部门、各医疗机构要不断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抢救水平,还需广大高危人群做到"四早"原则,提高群众急救意识,重视"白金10分钟",更要树立"大急救"概念,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尽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创伤致死是我市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4.
邵慧玲 《中外医疗》2013,(27):141-142
目的探讨郑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郑州市区2012年1—12月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3.43%,男女比例为2.20∶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1~80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3位死因依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全年死亡人数呈现年初与年尾高,中间低的趋势。结论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朱旭 《当代医学》2009,15(31):86-87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的病因和影响急救效果的因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急诊工作质量。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接诊的268例院前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58例,女110例,男女之比1.44∶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占36.57%、急性创伤占29.48%、中毒占18.66%,它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加强本地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加快院前急救人才培养、做好心脑血管疾病、创伤、中毒等疾病的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院前死亡之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方法 对银川市医疗急救中心2004年1—12月院前死亡的500余例病例随机抽取300例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患者占院前死亡人数的首位,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其中男性188例(62.7%),女性112例(37.3%)男女之比为1:1.68。结论 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加强院前应急救治队伍急救能力建设、加强普及全民的急救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王坤华 《重庆医学》2005,34(5):751-753
目的探讨120急救医疗工作中急救病人常见危重病人死亡病因及其防治措施,意在减少死亡率,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本文应用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2002年1月~2003年12月急救病人653例资料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120急救危重病人死亡病人死因顺位:猝死240例,死亡率36.75%;脑卒中103例,死亡率15.77%;肺心痛46例,死亡率7.04%;癌症35例,死亡率5.36%.另一大类是意外死亡141例,死亡率21.59%.主要是:外伤32例,车祸伤29例,坠落伤28例,中毒23例.结论为了提高120急救医疗对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必须对上述引起危重病人死亡的疾病加强预防和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苏培林 《吉林医学》2012,33(24):5249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原因与死亡的相关因素,探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院前急救的能力。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120出诊记录和死亡病历记录资料,系统收集急救网络覆盖范围3年内所有院前死亡病例3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217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2.52:1。院前死亡病例中,心脑血管疾病127例(41.91%);急诊创伤121例(39.93%);急性中毒18例(5.94%)。他们是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的三大原因。结论:依据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院外死亡的患者死亡原因,探讨如何有效减少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选择我急救中心2006年1~12月院前死亡病例86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排列出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构成比例规律。结果院前死亡男性高于女性,死亡年龄组最高为50~59岁组,死亡疾病前四位依次为猝死、脑血管疾病、创伤、心血管疾病。结论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真正做到CPR急救的社会化,结构的网络化,抢救的现场化,知识的普及化,这是现代急救治疗的发展趋势,也是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院前死亡患者的死因,提高院前急救能力,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对某院急诊科以及所辖社区医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城区院前死亡病例635 例中,社区死亡病例505 例,占院前死亡病例的79.53%;男性394 例,占62.05%;女性241 例,占37.95%,男性多于女性;院前死亡高发年龄为70 岁~79 岁,占26.61%;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184 例,占28.98%)、脑血管疾病(121 例,占19.06%)、意外伤害(106 例,占16.69%)。结论 院前死亡病例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伤害为多,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安全教育和急救工作者技能培训,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范淑红 《大家健康》2016,(5):283-284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①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②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青年院前死亡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翔  梁子敬  韩洁韵 《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16-317,278
目的 探讨中青年院前死亡的临床特点,为预防院前死亡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研究179例中青年院外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季节分布特点,同时将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较。结果 中青年院外创伤死亡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及坠落伤,猝死病因前两住是不明原因猝死及心血管疾病。非创伤组死亡高峰的年龄段为40~49岁,创伤组在19~39岁。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4月最高,6、7月最低。结论 需提高群众创伤急救意识,重视“白金十分钟”。部分不明原因猝死的患者可能是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每年院前死亡的高发季节均娶做好相应生理、心理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因素,为降低院前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8年6月1日-2010年6月1日间院前死亡912例患者发病的性别、年龄、时间段、死因、反应时间、现场心电图表现。结果 912例院前死亡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96∶1;平均年龄46.30岁;每日多发时段为10:00~13:00(占25.32%)及6:00~9:00(占21.29%);死因顺位依次为车祸外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叫-反应间期(3.12±2.07)min,呼叫-到达现场时间(13.56±7.43)min。结论车祸外伤以青壮年多见,心脑血管急症以老年人多见,急救能力、群众普及CPR的广度、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的控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院前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该院2012-2014年度所有院前死亡患者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死因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死亡病例219例,男女比为1.67:1,平均年龄(69.71±17.28)岁,院前死亡11月、2月较高,4、7、8、9月较低;日时间段高峰为8:00~10:00;死因前3位依次为猝死(32.4%),神经系统疾病(20.55%)恶性肿瘤(20.09%)。结论:115~79岁,随年龄增长院前死亡逐渐增加,应改变亚健康状态,积极正确治疗基础疾病,。2猝死是首要死因,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把宣传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急症表现的科普知识常规化,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的分布特点及影响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因素,为降低院前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8年院前死亡病例876例,参照Utstein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876例院前死亡病例平均年龄45.3岁,男女性别比为2.11∶1,死因顺位依次为车祸、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叫-反应间期(4.12±2.07)min,呼叫-到达现场间期(12.56±7.49)min。结论创伤以青壮年多见,心脑血管急症以老年人多见。EMS人员的素质、急救能力,人群普及CPR的广度,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的控制等方面均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吴胜锋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4):155-156
目的 初步分析2002年3月~2007年2月我科院前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对院前死亡的106例病例死因、年龄分布、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06例院前死亡患者中,非创伤性疾病以猝死为主,占69.09%,创伤性疾病死亡中交通事故伤居首位,占47.06%;死亡患者以青壮年为主,44岁以下占51.34%,且以男性为主。结论 院前死亡以猝死和交通事故伤为主,且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重视院前急救,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致残率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现场的死因,并对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725例院前急救现场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前急救现场中死亡人数最多的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组,男女之比为1.98∶1.院前急救现场最常见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伤(35.31%)、心脑血管疾病(29.10%)、呼吸系统疾病(17.79%)、其他(12.56%)、中毒(2.76%)、不明原因(2.48%).死亡时间较集中于19.00-07.00时,季度分布以11、12、1月份最多,4、5月份相对较少.结论 加强预防和宣传,加大对全民急救知识普及,逐步提高对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水平,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1 188例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例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1 18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现场和现场抢救措施等。结果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中以70至80岁年龄段为主(33.57%)。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既往病史中以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为主(19.47)%;合并有2种基础疾病者(7.64%)、合并有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者(5.92%)。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发生在家里为主(73.45%);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以家属为主(72.61%);第一时间给予心肺复苏(CPR)以120急救人员为主(86.43%);抢救措施中以CPR为主(43.57%)。导致院前死亡的病因排在前3位的是心血管系统疾病(41.82%)、呼吸系统疾病(17.18%)和创伤(15.75%);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创伤、猝死和肿瘤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增加;导致院前急救死亡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男女患者均逐年减少。院前急救死亡患者以12月(10.11%)、1月(10.02%)为主,冬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银川市院前死亡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应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死亡率。方法:建立有组织的创伤急救体系(EMS),接诊时迅速评估患者伤情及危重程度,制定抢救方案,转运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结果:20例病例中院前死亡1例,抢救成功率95%。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及健全的急救机制,缩短急救半?是病人存活率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