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弢  张彦周 《医学综述》2009,15(5):718-720
关于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以往学者主张随访或是药物治疗,只有当病程时间较长、室性期前收缩频繁发作,且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情况,才推荐射频消融治疗。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不断进步,三维标测系统的问世,结合右室流出道本身的解剖结构特点,应用导管消融治疗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李卓远  张文新  林加锋 《浙江医学》2017,39(7):529-534,538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心室流出道(VOT)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5例成功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以下简称消融治疗),并经三维标测或X线影像证实起源于左心流出道(LVO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VT)的心电图资料进行观察(观察组),使用系统抽样法选取同期成功行消融治疗的155例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PVC/VT进行对照(对照组),再根据起源的位置不同将观察组分为3个亚组:左冠窦(LCS)组、右冠窦(RCS)组、左冠窦下(ILCS)组。观察各组V1、V2导联R波振幅及时限比值、胸导联移行指数、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QRS波的移行情况,分析其对LVOT和RVOT及各亚组的PVC/VT鉴别价值,并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LVOT和RVOT的PVC/VT的V1、V2导联R波振幅以及R波时限比值及V2导联移行比、胸导联移行、胸前导联移行指数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LVOT亚组分析显示:(1)符合胸导联移行指数<0,在LCS组、ILCS组及RCS组分别为92.39%(85/92)、90.91%(30/33)、90.00%(27/30)。(2)符合V1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89.13%(82/92)、93.94%(31/33)、76.67%(23/30)。(3)符合V2导联的R波振幅比值≥0.3及时限比值≥0.5,在上述3组分别为88.04%(81/92)、93.94%(31/33)、90.00%(27/30)。(4)V2导联移行比>0.6,在上述3组分别为89.13%(82/92)、93.94%(31/33)、83.33%(25/30)。(5)PVC的胸导联移行在ILCS组有93.39%(31/33)在V1导联之前,其余亚组均在V1导联之后。(6)I导联QRS波形态LCS组及ILCS组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型,分别为78.26%(72/92)及81.81%(27/33),RCS组以正向波为主呈R或r型76.67%(23/30)。结论在VOTPVC/VT的形态心电图鉴别标准中,胸导联移行指数对于鉴别LVOT与RVOT起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应被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室早)患者消融靶点与体表心电图特征的关系,为射频消融术确定靶点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40例成功消融的室速或室早患者,分析患者消融术前体表心电图室速/室早形态特征,总结其与消融靶点位置的相符情况.结果 体表心电图特征:(1)V1、V2导联起始r波较高时通过V3导联R/S判断靶点位于右室或左室,准确性分别为93.3%(14/15)、80.0%(4/5).(2)Ⅱ、Ⅲ导联QRS波时限>或≤140 ms判断靶点位于游离壁或间隔部,准确性分别为87.5%(7/8)、92.6%(25/27).(3)aVL与aVR导联QS波深度的大小关系判断靶点位于前壁或后壁,准确性分别为91.3%(21/23)、83.3%(10/12).(4) V1、V2导联起始r波高度>或≤0.2 mV判断靶点靠近或远离肺动脉瓣,准确性分别为72.7%(16/22)、69.2%(9/13).结论 消融靶点的位置有其特征性的体表心电图表现,消融术前通过这些特征可为射频消融术确定消融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268例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以期寻找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为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提供心电依据。1 临床资料 收集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268例有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其中冠心病190例;风心病41例;先心病4例;心包炎5例;高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肺心病5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基于心脏磁共振(CMR)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ROVT-PVCs)射频消融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的63名特发性RVOT-PVCs患者的相关资料.收集基线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根据CMR图像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简称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0例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特发性PVCs/VT,男7例,女3例,其中8例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PVCs/VT总数11387~39672(23714±9493)次/24h,所有患者接受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8例(成功率80.0%),均无并发症发生.根据X线影像定位,7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4例起源于前侧壁)采用普通温控导管消融成功6例,1例因起源点邻近希氏束放弃消融;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外膜前侧壁经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2例,1例采用普通温控导管因阻抗高,不能放电失败.起源于二尖瓣环心内膜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即由二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间隔起源者在V1常呈qR或QR型,而游离壁起源者常呈R或rsR'型;多数患者V5~V6有s波呈Rs型;二尖瓣环前侧壁心外膜消融成功者与相对应位置心内膜消融成功者除有更长的假性“δ”波时间(前者≥67ms而后者<67ms)外,其他特征并无区别.结论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前侧壁是好发区域,消融治疗安全有效,部分患者需经冠状静脉窦至心大静脉远端、采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标测与消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 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近2年于我院行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消融成功的患者49例,全部患者室早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且无器质性心脏病.随访1~26个月[(6.9±6.8)月],随访期间有7例复发,复发率为14.3%.按结果 分为成功组(42例)和对照组(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前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QRS时限、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Ⅰ导联R波单相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等,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当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于V1、V2导联(P=0.048);V2导联QRS波群时限(P=0.033)、Ⅱ导联的QRS波群时限(P=0.018)、Ⅱ导联的R波振幅(P=0.024)明显较大时,更易复发,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总结2例特发性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方法及结果:2例患者,男性22岁,女性18岁,有反复心动过速病史,心电图记录到宽QRS波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50次/分,Holter记录到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常规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特点:宽QRS波心动过速,电轴向下、Ⅱ、Ⅲ、aVF导联主波向上,I、aVL导联主波向下,胸前导联在V2或V3前移形成为Rs或R型。2例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中在右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入道未能标测到明显提前的局部电位或与室速相同的起搏电图,在左室流出道标测到室速发生时局部电位最提前。1例(女)消融靶点位于左冠脉窦内左冠脉开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26ms,1例(男)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右瓣下方,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V1导联QRS起始部提前48ms;2例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室速,分别随访13个月、18个月无室性心动过速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左室流出道为特发性室速发生部位之一,体表心电图有其独特性,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可成功治愈该部位起源的室速。  相似文献   

9.
在窦性激动还未到达之前,自心室某一部位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亦称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主要有:(1)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形态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2)QRS波群时限显著延长(≥0.12秒);(3)一般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为继发性T波改变;(4)代偿间歇完全;(5)如只有一个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固定,一般相差不超过0.08秒。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频发室性流出道早搏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的射频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者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导管射频消融。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 4 6 2± 7 1 )岁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  60例室早室速与多数起源于心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呈左束支阻滞形态 ;左室流出道室早室速QRS波均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消融即刻成功率 96 6 % ( 5 8/60 )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室早数为( 2 0 4 1 6± 1 891 )次 ,室速 ( 31 4± 73)阵次 ,消融后室早数 ( 1 2 2± 1 40 )次 (P <0 0 0 1 ) ,无室速再发。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 1 9± 6)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复发率为 3 4% ( 2 /5 8) ,随访期间亦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单形室早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2.
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选择 5 5例难治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男 15例 ,女 40例 ,年龄 (41.1± 2 .2 )岁 ,病史 (8.5± 3.6 )年 ;均有明显症状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均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Ⅱ、Ⅲ、aVF导联为高大的R波 ,采用起搏标测和 (或 )激动标测。结果 程序刺激不能使室性早搏有明显的变化 ,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可使 6 6 .7%(10 /15例 )的患者室性早搏明显增多 ;所有病例均采用起搏标测 ,部分结合激动顺序标测 ,即刻成功率为 90 .9%(5 0 /5 5例 ) ,X线曝光时间为 (18.7± 2 .5 )min。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消融前后室性早搏为 (1815 7± 2 36 0 )次 /2 4h和 (6 5 6± 5 10 )次 /2 4h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随访 1~ 87个月 ,复发率为 8.0 %(4/5 0例 )。结论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选择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根治性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患者 32例 ,随机分为常规标测组 (16例 )和冠状窦电极标测组 (16例 ) ,按常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 ,平均随访 2 2± 14月 ,观察射频消融的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及安全性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比较常规标测组与冠状窦电极标测组标测时间。结果 :①射频消融即刻和远期成功率分别为 10 0 %、93.8% ,无 1例发生并发症 ;成功术后 ,由室早引起的症状消失。②冠状窦电极标测组标测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标测组。结论 :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高 ;灵活应用常规导管引导标测可明显减少标测时间 ,亦即明显减少X射线的辐射能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与消融靶点的关系,探讨RVOT室性早搏有效准确的心电图定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8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的RVOT室性早搏62例,依据成功消融靶点X线定位结果,分析其与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在RVOT早搏中,游离壁与间隔部起源相比Ⅱ,Ⅲ,AVF导联R波宽伴有切迹(P〈0.05)。Ⅰ导联呈QS或rsr’提示室早源自RVOT前部,呈R或rR则起源于后部,(P〈0.05)。Ⅱ,Ⅲ,AVF导联R波越高(P〈0.05),胸前导联R/S移行越早(P〈0.05)提示早搏距离肺动脉瓣越近。【结论】在RVOT起源的室早中Ⅱ,Ⅲ,AVF导联R波宽度判断早搏源于间隔或游离壁,Ⅰ导联QRS波形态判断早搏源于RVOT前部或后部,Ⅱ,Ⅲ,AVF导联R波高度结合胸前导联R/S移行判断早搏接近肺动脉瓣或三尖瓣。  相似文献   

15.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中50例患者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常规组)、34例患者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EnSite组).EnSite组患者的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nSite组和常规组的室性早搏数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Site组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72 h,EnSite组的CK、CK-MB、cTnT、AST、LDH、Mb、HBDH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心肌造成的损伤,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8.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40例,右心室游离壁瓣环处、左心室前上间隔、左心室流出道(LVOT)、左心室下后间隔及左心室后间隔近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刻成功41例,失败4例。手术操作时间37~156min,X线曝光时间5~28min。术后随访3个月~4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于2010年6月-2011年6月间诊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单导管消融组只采用单导管射频消融术。结果单导管消融组治疗后消融靶点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消融成功比例、随访心律失常复发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每日早搏次数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导管消融有利于减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痛苦,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频发室性早搏(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s,PVCs)患者生活质量状况,以及射频导管消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定并比较6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100频发房性早搏(atrialprematurecontractions,APCs)患者与120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生活质量;然后,观察120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接受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3个月末的室性早搏减少情况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SF-36结果显示,与频发房性早搏患者相比,120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明显受损,躯体疼痛表现明显增高(P值:0.0002-O.0380),其生活质量状况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值:0.0001~0.0315);48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3个月后的室性早搏显著少于72例单纯药物治疗者(t=18.8682,P〈0.01),生活质量状况也显著好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F值:15.329~39.274,P〈0.01)。结论频发室性早搏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射频导管消融能够控制或消除患者的频发室性早搏,显著改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