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糖浓度下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和吡格列酮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自大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BMSCs进行纯化、培养,在诱导成脂培养基(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中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实验分为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50mmol.L-1)及正糖组(葡萄糖浓度为25mmol.L-1),两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0、0.1、1μg.mL-1)干预分化过程各21d,油红O(Oil Red O)染色鉴定分化后的脂肪细胞,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脂肪细胞特异性标志LPL、PPARγmRNA的表达。结果诱导分化培养21d后,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随糖浓度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增多,PCR结果显示HG+NC组比NG+NC组LPL、PPARγmRNA表达分别增加1.40倍(P〈0.05)和1.63倍(P〈0.05),在两种糖浓度下,分别加入吡格列酮后脂肪细胞分化均显著增加,数量明显增多,体积明显增大。与NG+NC组相比,NG+LP组LPL和PPARγmRNA表达分别增加1.43倍(P〈0.05)和1.50倍(P〈0.05),NG+GP组mRNA水平增加更明显,HG+LP组和HG+HP与HG+NC组相比,LPL和PPARγmRNA表达增加更明显。结论高糖会促进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可能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机制。吡格列酮有显著增加BMSCs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诱导成脂分化的效应越明显。吡格列酮可能通过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多而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从而导致成骨作用减弱,这可能是吡格列酮致骨质疏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糖浓度下吡格列酮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葡萄糖和吡格列酮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自大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BMSCs进行纯化,培养,扩增,在诱导成脂培养基(地塞米松、3- 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胰岛素)中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实验分为高糖组(葡萄糖浓度为50mmoYL)及正糖组(葡萄糖浓度为25mmoFL),两组分别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0,0.1,1μg/ml)干预分化过程各21天,油红O(Oil Red O)染色鉴定分化后的脂肪细胞,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脂肪细胞特异性标志LPL,PPAR γ mRNA的表达。结果诱导分化培养21天后,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随糖浓度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增多,PCR结果显示HG+NC组比NG+NC组LPL,PPARγ mRNA表达分别增加1.40倍(P〈0.05)和1.63倍(P〈0.05),在两种糖浓度下,分别加入吡格列酮后脂肪细胞分化均显著增加,数量明显增多,体积明显增大。与NG+NC组相比,NG+LP组LPL和PPARγmRNA表达分别增加1.43倍(P〈0.05)和1.50倍(P〈0.05),NG+HP组mRNA水平增加更明显,达2.41倍(P〈0.05)和2.17倍(P〈0.05),HG+HP组和HG+LP与HG+NC组相比,HG4-LP组和HG+HP组LPL和PPARγmRNA表达递增。结论高糖会促进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可能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机制。吡格列酮有显著增加BMSCs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作用,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其诱导成脂分化的效应越明显。吡格列酮可能通过诱导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增多而向成骨细胞分化减少从而导致成骨作用减弱,这可能是吡格列酮致骨质疏松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模型,探讨miR-187-5p在成骨分化中的表达趋势及调控作用。方法通过切除雌性小鼠双侧卵巢构建小鼠骨质疏松模型;应用qRT-PCR技术检测组织和细胞中miR-187-5p的表达;应用基因转染技术观察过表达或敲减miR-187-5p对BMSCs向成骨分化的影响;应用茜素红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BMSCs中矿化结节的数量和矿化区域的染色面积。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miR-187-5p在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组织及BMSCs中均表达下降。过表达miR-187-5p可提高ALP、Collagen-1、Runx2、BMP4、OCN和OPN等成骨分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而敲减miR-187-5p降低ALP等成骨分化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抑制BMSCs向成骨分化。在体实验同样证实,过表达miR-187-5p可以显著促进骨质疏松小鼠BMSCs向成骨分化,改善小鼠的骨质疏松表型。结论过表达miR-187-5p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敲减miR-187-5p抑制BMSCs向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不同条件的诱导下,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等多种细胞系,在骨髓微环境中骨和脂肪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均来源于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并且在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之间存在相互逆转的关系和很大程度的可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与骨髓腔中脂肪组织增加有关,这可能与骨髓中MSCs分化失衡,过多向脂肪细胞分化有关。中医从“肾主骨”、“髓生骨”理论出发,认为肾精不足所致的骨髓空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补肾中药通过影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从而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验证人脂肪基质细胞是否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从而为骨、软骨、软组织再建寻找一种理想的干细胞来源.方法 分别用成骨向分化培养基(DMEM+10?S+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软骨向分化培养基(DMEM+1?S+胰岛素+维生素C+转化生长因子β1)及脂肪向分化培养基(DMEM+10?S+地塞米松+胰岛素+吲哚美辛+异丁基甲基黄嘌呤)诱导人脂肪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用von Kossa和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分化,而软骨细胞分化和脂肪细胞分化分别用Alcian blu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以及脂肪细胞特异相关或标志基因的表达用RT-PCR检测.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人脂肪基质细胞在定向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可分别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结论 人脂肪基质细胞中包含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可用于今后骨、软骨、软组织的组织工程再建.  相似文献   

6.
背景:微小RNA(miRNA)在调节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与多种代谢疾病有关。当前对循环血miRNA在骨质疏松骨代谢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目的:筛选外周血中成骨相关miRNA,并探讨其调节成骨的机制。方法:通过RNA测序揭示骨质疏松患者相比于骨量正常受试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关键miRNA的下游潜在靶点,通过过表达/敲低实验,进一步验证关键miRNA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和信号通路。结果:miR-19b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显著下调,且在伴有椎体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显著。进一步生物信息学研究和qPCR实验证实miR-19b可通过抑制PTEN介导AKT/GSK3β通路表达。细胞功能实验发现,过表达miR-19b可使BMSCs成骨分化能力增强,而敲低miR-19b可使BMSCs成骨分化能力减弱。结论:miR-19b可能通过调节PTEN/AKT/GSK3β通路增强BMSCs成骨分化,可能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 GC)因其具有非常好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而被临床上广泛使用,而过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称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够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两者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糖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内可促进BMSCs向成骨或成脂方向分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多种调控因子可与其联合作用,促进或抑制BMSCs的成骨分化。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对BMSCs的双向调节机制作一综述,阐述各因素与糖皮质激素的联合协同作用,从成骨最大化的角度探讨激素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人民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健康问题。N6-甲基腺苷(m6A)是位于腺苷N6位点的一种动态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普遍的内部修饰,介导着mRNA的剪接、结构转换、转运、翻译、降解等代谢过程。m6A由甲基化转移酶复合物催化形成,这个过程可被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逆转而m6A的“reader”蛋白通过识别m6A位点而发挥相应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来源于骨髓,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m6A可以调节BMSCs成脂分化与成骨分化之间的转换,m6A核心的甲基化转移酶METTL3能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抑制其成脂向分化而FTO则相反。多个通路参与了m6A调节BMSCs成骨向分化的过程如PI3K-Akt通路、Notch通路等。m6A也调节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METTL3和FTO都对骨形成有重要作用,两者可能分别介导了Ⅰ型骨质疏松症和Ⅱ型骨质疏松症。在本文中,我们总结归纳了有关m6A与BMSCs分化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m6A可能是骨质疏松症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骨髓腔内脂质代谢异常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成脂诱导剂作用下可加速向脂肪细胞分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和核心结合因子α1是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的关键,两者呈"此消彼长"关系。脂肪细胞不仅可抑制成骨细胞活动,还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活化,从而引起成骨-破骨偶联失调,最终导致骨质疏松症。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增殖能力.在不同调节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多种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神经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近年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可能与骨髓内环境中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减弱,使得骨髓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的比例失调有关.骨髓基质干细胞纵向分化为成熟骨髓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的过程受到多种通路的调控和影响,而分化成熟的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提示我们以后是否可以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来抑制BMS向脂肪细胞的分化、增殖能力进而使更多成骨细胞生成,甚至通过脂肪细胞去分化再分化为成骨细胞,从而有效地刺激骨形成,以达到治疗骨丢失和骨代谢异常的目的.基于此,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叙述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调节机制以及两条信号转导间信号转导因子的相互影响.同时叙述了成熟骨髓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可能的机制,希望可以为以后研究开发骨组织合成代谢药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