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0例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 急性期每日1次,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毫针刺法,急性期不予针刺;急性期后两组均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采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来评估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7.50%(p<0.05);采用改良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Portmann评分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确切,且优于常规毫针刺法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巨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ouseBrachmann分级(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均可降低HB分级、提高躯体功能评分(FDIP)、降低社会功能评分(FDIS)(均P〈0.01),且改善程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愈显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治疗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急性期内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用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或点滴常规的激素、抗病毒药物,进入稳定期和恢复期后均用针刺治疗,疗程相同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扣刺有助于急性期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面瘫急性期的最佳针灸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6.7%,对照组痊愈率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浅刺电针加频谱)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浅刺电针加频谱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规律。方法选择发病3 d内又未经其他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分期施治,全程足三里温针灸,急性期灸面部、翳风刺络拔罐、针远道穴,静止期面部多针浅刺、经筋排刺,恢复期面部少穴透刺。对照组不分期,始终局远配穴、面部艾条灸、足三里温针灸。两组各以5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疗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周围性面瘫发病早期恰当针刺艾灸结合分期治疗,疗程短、愈显率高。  相似文献   

7.
张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69-70
目的观察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设单纯针刺法作为对照组,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操作简便,较单纯针刺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毅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69-69
目的观察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设单纯针刺法作为对照组,观察两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4%,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银针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操作简便,较单纯针刺法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中药牵正散温服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牵正散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面瘫Portmann评分、治疗疗效及疗程。结果 治疗前两组面瘫Portmann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面瘫Portmann评分比较,P<0.05。两组疗效及疗程比较,P<0.05。结论 针刺联合中药牵正散温服治疗急性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具有疗程短、疗效确切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巨刺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巨刺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照组取足三里、合谷、阳白、颧髎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刺对侧相应穴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且治疗组中没有出现倒错现象.结论:巨刺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双针挂针疗法结合温和灸悬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符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急性期单纯使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双针挂针疗法,并辅以温和灸,对照组则不加用针刺治疗。两组各治疗7 d后,均改用常规针刺手法,以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及治疗第21天面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基于面神经功能评分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21 d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21 d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双针挂针疗法结合温和灸的治疗方案,可恢复患侧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直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与常规针灸方法组进行对比,旨在找出一种相对于常规针灸方法的更简单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针灸方法。方法:本项目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皮质内固醇、B族维生素治疗及中药涂搽离子导入。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组运用直针刺透穴法,对照组运用普通针刺法,5天为1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评分分别为80±11.34和72±15.32,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1、9、0、100%和16、13、1、96.7%,P〈0.05。结论:直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直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与常规针灸方法组进行对比,旨在找出一种相对于常规针灸方法的更简单有效且便于推广的针灸方法。方法:本项目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皮质内固醇、B族维生素治疗及中药涂搽离子导入。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组运用直针刺透穴法,对照组运用普通针刺法,5天为1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评分分别为80±11.34和72±15.32,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1、9、0、100%和16、13、1、96.7%,P<0.05。结论:直针刺透穴法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后的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风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d,即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MAS评分结果显示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CSI指数比较,针药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剌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55例。对照组应用强的松、地巴唑、阿昔洛韦等西药加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中药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面部穴位, 针刺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中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思想对面神经麻痹针灸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单盲随机分为辨证组(36例)、非辨证组(32例)。辨证组根据症状分为风邪入络、痰湿阻络、气血亏虚三型,辨证施治,取穴不同;非辨证组取穴相同。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辨证组在疗效和疗程方面均较非辨证组有所改善(P<0.05)。结论:辨证论治对面神经麻痹的针刺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端结合远端针刺和单纯的近端针刺治疗痤疮的疗效。方法:远近结合组运用近端针刺并结合远端取穴针刺治疗痤疮30例;近端选穴组采用在近端针刺治疗痤疮30例。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远近结合组有效率为63.33%,近端选穴组有效率为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远近结合组有效率为96.67%,近端选穴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结合四肢远端针刺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近端针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排刺温针配合超短波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采用排刺温针配合超短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药治疗,并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9.7%,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显效率13.8%,总有效率为67.2%,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刺温针配合超短波与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均有效,但排刺温针配合超短波疗效更优,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