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觅  任晔  杨卿  郭风劲  杨彩虹 《骨科》2015,6(6):290-294
目的 探讨断层解剖学分析在软组织肉瘤外科边界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四肢软组织肉瘤患者10例,术前行0.625 mm薄层扫描MRI和/或CTA检查。逐层详细分析断层解剖结构,确定肿瘤累及间室、反应带区域,以间室结合广泛边缘切除为原则准确设计肿瘤切除的边界,手术严格按照设计边界进行。对术后标本观察反应带和边界厚度,做两个维度最小边界测量,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性质,确认切除标本边缘是否存在肿瘤细胞。结果 ①术后肿瘤实体与术前断层解剖分析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测量肿瘤外正常组织厚度,手术类型达到广泛切除或治愈性切除标准,与术前计划一致。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手术切缘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浸润。③末次随访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逐层断层解剖分析为软组织肉瘤提供精确数字化外科边界,合理而精确切口设计,减少出血、创伤和肿瘤污染的可能性,有利于肿瘤切除时实现治愈性切除。规范断层解剖影像学检查和逐层断层解剖分析应该成为恶性软组织肉瘤切除术前设计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往往在较晚期诊断出,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方式基本已被标准化。切缘无肿瘤细胞浸润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肿瘤手术的主要目标。术前对腹膜后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虚拟手术计划联合术中导航在上颌骨肿瘤切除和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上颌骨肿瘤患者资料。术前通过计算机完成肿瘤描记,模拟肿瘤切除和腓骨重建手术,打印三维模型并制作手术导板和个性化钛网。术中应用导航确定手术计划中上颌骨截骨线位置,实施肿瘤精确切除。依据手术计划和腓骨截骨导板引导腓骨塑形,联合个性化预成形钛网重建颌骨缺损。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肿瘤切除手术边界安全性,采用术后腓骨位置与术前设计配准颜色梯度图、患者面部外形满意度评价、开口度和颌间距离评价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效果。结果该研究共纳入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7~50岁,中位年龄39岁。其中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3例。上颌肿瘤切除和腓骨瓣修复重建手术过程顺利,腓骨瓣均成活。手术切缘冰冻病理检查共27处,25处结果阴性,2处(同一患者)结果阳性。术后1例患者辅助生物治疗和放疗,2例放疗。术后颜色梯度图显示腓骨实际位置与术前设计高度吻合,随访半年时4例患者面部外形满意度自评为优,1例为良。患者开口度2.8~3.2 cm,闭口位腓骨修复区域上下颌颌间距离6.5~10.0 mm。随访14~28个月,1例手术切缘阳性患者局部复发。结论虚拟手术计划联合术中导航可以提高上颌骨肿瘤切除和修复重建精确性,有利于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收治的1例64岁PRPLS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患者术前腹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观察肿瘤与腹腔器官、腹部大血管之间的关系及测量肿瘤体积、手术模拟进行术前评估.术前手术方案拟采用分步减瘤逐步完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中沿着脂肪肉瘤的包膜分离粘连,精细操作,依次将肿瘤从右肾、下腔静脉、肝脏剥离,最终通过分步减瘤的方法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对患者行CT检查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结果 三维可视化重建后图像清晰立体地显示肿瘤组织、腹腔实质器官、腹腔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术中证实三维重建肿瘤的解剖关系与实际基本一致.患者手术时间为5.5h,术中出血量为1 500 mL,切除的肿瘤质量为7.512 kg.患者术后2周痊愈出院,术后2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PRPLS切除术前可行精确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减少术中的盲目性,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骨肿瘤术前设计、切除与重建,探讨骨肿瘤精确切除和重建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实施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治疗骨肿瘤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6~59岁,平均36.6 岁;肿瘤发生于骨盆区20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6例,脊柱4例.术前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将CT和MRI的.dicom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精确显示骨肿瘤边界并标定,设计肿瘤切除范围,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骨肿瘤的精确切除,并根据术前设计选择肿瘤关节假体或同种异体骨进行骨结构重建.术后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按照MSTS93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术中解剖注册点与术前三维虚拟CT影像匹配性好,平均注册误差为0.52 mm(0.4~0.7 mm).36例患者按术前设计切除肿瘤并采用同种异体骨或人工假体重建骨缺损区.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和脏器损伤,肿瘤标本边缘病理检查显示切缘清洁无肿瘤.所有患者随访3~32个月,平均19.5个月.5例恶性肿瘤局部复发,其中骨盆3例,肢体2例;肺转移3例.MSTS93功能评分为24.8分(22 ~ 28分). 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肿瘤切除与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避免肿瘤切除的盲目性和重建的随意性,减少肿瘤复发,提高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肿瘤,主要是软组织肉瘤是一类来源于结缔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异质性高,病理类型复杂,推荐应在具备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区域性肉瘤中心进行综合治疗。对局部肿瘤施以切缘阴性的完整手术切除是对原发性腹膜后肉瘤(RPS)患者标准的、潜在根治性治疗,可以说外科治疗是RPS综合治疗的基础。近年来,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存在一些争议。外科治疗在进展和争议中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髋臼周围肿瘤精确切除与个体化定制假体重建的效果. 方法 选取1例左侧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术后复发患者,男,55岁,二次术前行CT和MRI检查,利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判断髋臼周围肿瘤侵袭范围,确定外科边缘及截骨平面,根据截骨后骨盆缺损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设计并定制个体化髋臼假体.术前将CT数据、标记的截骨范围及假体安装参数导入导航系统中进行规划,术中在导航引导下精确切除肿瘤并验证切除边界的准确性,继而在导航辅助下完成个体化定制假体的精确安装,验证假体的匹配程度.切除标本后送病理学检查,测量患肢长度变化,并参照肌肉骨骼肿瘤学会93(MSTS 93)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 结果 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可有效指导复杂区域肿瘤安全边界的确定.计算机导航辅助肿瘤切除和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重建能够满足髋臼肿瘤精准切除和重建的要求,切除边缘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无肿瘤存在,导航验证及影像学证实假体安装准确,假体与截骨界面完美匹配,髋臼位置和角度理想.术后6个月假体在位良好、无松动,螺钉无断裂,肿瘤无复发、转移,无感染,MSTS93评分为16分.结论 综合利用计算机导航、图像融合、逆向工程、CAD/CAM可有效实现髋臼周围肿瘤的精确切除与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重建,实现手术目标.  相似文献   

8.
肝切除术仍是肝癌的主要根治性手段。除肿瘤侵袭性因素、肝脏因素和机体因素外,手术类型、切缘宽度以及术中失血和输血都可能影响病人的术后远期生存。肝切除术应以R0切除为目标,根据个体的肿瘤负荷、肿瘤位置和肝脏功能状况选择实施不同的手术类型和切缘宽度。在确保足够的功能性剩余肝体积的前提下,对低分化、局部或伴有微血管侵犯的肝癌,可优先考虑解剖性肝切除和宽切缘切除。术前应仔细评估和精确规划,术中精细操作结合低中心静脉压和血流控制技术,尽可能地减少术中失血和输血,确保手术的安全实施和术后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9.
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的创面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组织肉瘤外科治疗中,肿瘤切除后修复创面最为多见。如位于四肢和躯干体表的原发软组织肉瘤切除后,不能直接缝合,而需要特殊手段覆盖的约占半数。而复发病例,若想获得一个阴性切缘,几乎全部需要特殊手段覆盖创面。  相似文献   

10.
Li Y  Niu XH  Xu HR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964-969
目的 探讨影响肢体软组织肉瘤预后的因素,特别是外科治疗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8例手术治疗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其中男性128例,女性80例,平均年龄46岁(9~98)岁.分析患者是否初治、肿瘤的大小(<5 cm、5~10 crn、>10 cm)、深度(深筋膜深层、浅层)、组织学分型(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其他肿瘤)、病理分级(FNCLCC系统Ⅰ、Ⅱ、Ⅲ级)、外科边界(囊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根治切除)以及辅助治疗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7.5个月(1.3 ~ 128.1个月),总体3年、5年生存率77%和75%;复发率28%和37%;转移率35%和43%.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和术前是否有转移可以独立影响生存率(x2=18.813、24.849、21.107,均P<0.05);是否为初治病例、组织学分型可以独立影响复发率(x2=21.915、12.192,P<0.05);病理分级可以独立影响转移率(x2=7.714,P<O.05).手术外科边界可以独立影响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x2=19.610、9.272,P<0.05).结论 外科边界独立影响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从而间接影响生存率.尤其对无转移的初次治疗的软组织肉瘤,手术是首选方案,手术外科边界达到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将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臀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1例臀部巨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瘤5例,神经纤维瘤4例,软组织肉瘤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分别选用明胶海绵及线段作为栓塞剂,选择性插管技术栓塞治疗.11例患者术前介入栓塞成功后,再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行选择供瘤动脉栓塞治疗后瘤体体积变小,张力降低,质地变软,边界相对清楚,且疼痛减轻,避免了术中致命性出血,5例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约450 ml,4例神经纤维瘤术中平均出血约420ml,2例软组织肉瘤术中出血平均约150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手术切除较彻底,手术时间2~3 h,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外形和功能恢复好.10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延迟1周愈合.术后随访4~8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对臀部巨大肿瘤行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大出血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显著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可接受治愈性手术的患者较少,静脉切除是获取切缘阴性与扩大手术人群的有效方式。外科医师主要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与患者特征决定是否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同时行相关静脉的切除及重建。切除肿瘤侵犯的静脉重建方式有多种选择,主要由肿瘤与静脉间的关系与手术医师的选择有关。PD合并静脉切除重建后可能会带来切缘阳性增多、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等新的问题。辅助治疗已经成为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在静脉受侵犯时的作用也受到认可。基因组学与信息化技术可能会为未来的手术及术后综合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Yang FJ  Ding Y  Niu XH  Deng ZP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986-990
目的 探讨肩胛带巨大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治疗特点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方法 2005-2009年我科治疗7例肩胛带巨大软组织肉瘤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7例均为术后复发患者.年龄14 ~75岁,平均43.8岁.肿瘤最大径10~ 16 cm.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广泛切除4例,边缘切除3例.5例患者行肿物局部切除背阔肌肌瓣转移取皮植皮术,1例患者行局部推进皮瓣术,另1例患者行肿物局切取皮植皮术.术后病理: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低度恶性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术后采用国际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STS)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7例患者得到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0 ~46个月).2例患者有局部复发,其中1例再次术后6个月肺转移死亡;1例患者有肺转移;其余4例患者无复发及肺转移.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满意,MSTS评分28分.结论 肩胛带软组织肉瘤在早期常被误诊误治,广泛的外科边界是控制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外科边界和病变的侵袭性是肩胛带软组织肉瘤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手术造成的巨大软组织缺损常需局部肌瓣或皮瓣转移来修补,常用背阔肌肌瓣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诊断和再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手术后复发并再次手术的25例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因多次复发(1~5次,平均1.68次/例),共行手术42次,包括完整切除26次,部分切除11次,探查活检5次.手术中联合脏器切除共19例,合并大血管切除共5例.末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是52.0%,40.0%,28.0%.累及重要血管的肿瘤的完整切除率(35.7%)比未累及重要血管(75.0%)者明显降低(P=0.013),而肿瘤是否累及临近脏器对手术完整切除率没有影响(P=0.462).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评估和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意义.对于复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就应积极予以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对Ⅲ期软组织肉瘤规范化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7例经同一临床路径治疗的Ⅲ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确立切缘类型、肿瘤大小、解剖深度、术后随访期间是否肺转移、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为影响因素,观察各影响因素对主要指标总生存(0S),次要指标无转移生存(DRFS)的影响及各切缘类型的复发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解剖深度、转移出现时间与OS相关(P<0.05);肿瘤大小、解剖深度与DRFS相关(P<0.05).切缘类型、新辅助化疗与OS、DRFS无相关性.各切缘类型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盲目扩大切除并不能使患者的局部控制及生存受益,同级别肉瘤的大小及解剖深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后化疗期间发生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的OS及DRFS的影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胸部软组织肉瘤在全身各类型肿瘤中较为少见,组织来源于皮肤肌肉等软组织。胸部软组织肉瘤局部复发率高,是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对肿瘤的根治性切除。经典手术方式是由Mohs提出的莫氏手术,旨在减少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损伤,直至Moehrle提出治疗肉瘤的三维手术概念[1],强调手术切缘的无瘤化。我院在2010年后逐步对胸部肉瘤采用三维手术切除方式。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从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胸部软组织肉瘤患者,现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是肝胆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领域。合理有效的术前准备方案以及规范的手术方案,是实现高质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必要条件。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涉及多个核心环节,包括肿瘤可切除性和肝储备功能评估、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有效的术前准备包括无创性影像学检查、胆道引流、肝体积测量、选择性门静脉栓塞术等,目的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改善肝功能、确保大范围肝切除安全性。围肝门解剖、肝切除范围、门静脉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重建、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是肿瘤根治性切除关键技术,目的是实现所有切缘阴性,彻底清除肿瘤及其侵袭的组织。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点,如术前胆道引流途径及周期、肝切除范围、肝动脉重建的必要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等,仍有待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以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8.
251例软组织肉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Shi YQ  Zong XY  Wang J  Li S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16-118
目的:探讨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51例软组织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3.5、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7.74%、57.16%、52.41%、38.60%。总生存率1年81.01%、3年67.75%、5年60.79%、10年49.23%。Log-rank时序检验结果显示原发与复发、病理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大小、部位、侵犯血管与否、解剖深度、切缘、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治疗、有无血行转移、手术方式对生存率影响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及手术切缘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提倡广泛切除术及三维切除,合理应用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手术切除是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实际手术策略制定过程中,保证足够的肝切缘和保留更多的肝实质之间常存在矛盾。传统的二维成像无法精确判断肝内门静脉及肝静脉变异、无法观察肿瘤与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以及无法精确计算剩余肝体积,使这一矛盾无法获得平衡。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清晰地呈现肝内血管解剖及变异、肿瘤与血管的解剖关系、精确评估剩余肝体积、针对门静脉和肝静脉进行相关灌注区域及引流区域分析,并且可以在术前模拟不同的手术方案,量化评估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使肝切除更加精准且个性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1例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治疗过程及术后情况。结果结合患者术前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肝细胞肝癌,术中探查发现肿瘤只有1个,位于Ⅳ段且较表浅,遂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行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肝细胞肝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随访至今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利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的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可被作为一种用以解决手术过程中出血、肿瘤边界难确定、手术切缘是否有残余肿瘤等问题的安全、精准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