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咽癌间质微血管密度与MMP-2表达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分布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关系,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50例鼻咽癌和15例炎性鼻咽部黏膜组织间质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分布,并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组织MVD为21.92±7.80,明显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9.23±1.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2阳性组MVD均值为25.46±6.79,高于MMP-2阴性组17.40±6.69,MMP-2的表达与MVD有关(P<0.01).此外,鼻咽癌MVD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MMP-2可能促进鼻咽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2和MVD有可能成为判定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咽癌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62例初诊鼻咽癌患者和20例鼻咽部炎症患者血清和组织中VEGF蛋白水平,SP法检测鼻咽癌和鼻咽部炎症患者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①鼻咽癌VEGF及MVD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但晚期组(Ⅲ+Ⅳ)鼻咽癌显著高于早期组(Ⅰ+Ⅱ)患者(P<0.01),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P<0.01);②鼻咽癌组织及外周血中VEGF表达均高于鼻咽炎组(P<0.05),同样鼻咽癌组织MVD显著高于鼻咽炎组(P<0.01);③鼻咽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865,P<0.01),而鼻咽癌外周血VEGF与MVD无相关性(r=0.328,P>0.05)。结论:VEGF诱导鼻咽癌肿瘤局部血管生成,促使疾病进展,可能成为评价鼻咽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的血管生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 crouesseldensity ,MVD)在鼻咽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研究 4 0例鼻咽癌组织和10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切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结果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的胞浆和胞膜 ,鼻咽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阳性率为 92 .5 % (37/ 4 0 ) ,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 (P <0 .0 5 ) ,微血管密度也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黏膜组织 (P <0 .0 5 ) ,且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 0 .80 9,P <0 .0 5 ) ,并与鼻咽癌病人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骨、肺、肝等远处转移有关。结论 鼻咽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 ,血管生成在鼻咽癌生长、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可以作为鼻咽癌病人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神经迁移蛋白Slit2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探讨两者对下咽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lit2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并应用RT PCR法检测新鲜组织中Slit2 mRNA的表达。研究其表达与肿瘤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Slit2蛋白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2%和40.5%,两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29,P<0.05);Slit2 mRN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8.230,P<0.05)。Slit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MVD计数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节转移显著相关,两者与肿瘤的发病年龄、部位、临床病理分化程度均无关。肿瘤组织中Slit2阳性表达者MVD计数高于Slit2阴性表达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3,P<0.05);并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s=0.430,P<0.05)。结论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lit2表达和MVD计数,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为Slit Robo信号系统介导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以及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VD)的差异,探讨其与下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下咽癌组织及20例下咽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uPA蛋白的表达及以CD34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uPA蛋白在下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8.33%(47/6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01),uPA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MVD计数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或0.01);两者与患者发病年龄及肿瘤原发解剖分区均无明显相关性;下咽癌组织中MVD计数与uPA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61,P<0.01);uPA阳性并MVD高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0.91%(20/22),明显高于uPA阳性并MVD低表达组(52.00%)及uPA阴性MVD低表达组(30.77%)(χ2=9.538,P<0.05)。结论 uPA蛋白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活跃的新生血管生成和uPA蛋白的高表达与下咽癌的侵袭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uPA高表达且MVD计数高的下咽癌患者发生肿瘤浸润及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增高。uPA的表达强度及MVD的计数值可作为判断下咽鳞状细胞癌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并了解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的相关性,探讨其与鼻咽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鼻咽癌组织(实验组)及20例鼻咽炎(对照组)中的EGFL7的表达;用CD31抗体及D2-40抗体分别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MVD及LVD,并分析EGFL7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及MVD、LVD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EGFL7的表达,但实验组中EGFL7高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EGFL7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但与LVD相关性不明显;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的L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0.05);实验组中EGFL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EB病毒抗体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EGFL7并不像VEGF家族对血管、淋巴管均有双重作用,它仅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及鼻咽癌细胞中.EGFL7与鼻咽癌的生长和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它可能成为反映鼻咽癌转移及预后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鼻咽癌和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探讨HIF-1α和MVD在鼻咽癌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及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情况,并用CD34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M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和慢性鼻咽炎组织HIF-1α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31%和10.oo%,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组织MVD为39.32±7.99,慢性鼻咽炎为18.7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HIF-1α阳性表达率(92.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7.7%),有淋巴结转移组MVD(44.41±5.6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89±7.09).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HIF-1α的表达和MV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IF-1α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1).结论:HIF-1α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生、浸润和转移;血管生成在鼻咽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鼻咽癌中HIF-1α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鼻咽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R-485-5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RT-PCR检测76例鼻咽癌和28例鼻咽部黏膜组织中miR-485-5p的表达,并结合临床信息,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miR-485-5p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鼻咽部黏膜组织显著下降(P<0.05);同时miR-485-5p低表达与鼻咽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1),而与鼻咽癌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级和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本研究表明miR-485-5p为转移相关基因,可能在鼻咽癌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喉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喉癌组织内微血管的形成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第 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法定量观察 38例喉癌组织内微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并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1喉癌组织内血管形态不规则 ,血管分布具有异质性 ,在癌巢实质内存在几无血管的“空白区”。 2癌组织中的 MVD显著高于癌周正常组织 (P <0 .0 1)。 3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喉癌组织 MVD高于非转移组 (P <0 .0 1) ; 、 期喉癌组织 MVD高于 、 期 (P <0 .0 1)。 4声门上型喉癌组织 MVD与声门型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5喉癌组织内 MVD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三组中分别为 (2 4.70± 6 .36 )、(2 8.6 4± 11.5 4)、(2 9.0 7± 7.84)个 / HPF。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1喉癌组织内存在血管增生现象 ,增生血管主要位于肿瘤间质 ,分布具有异质性。 2喉癌组织内MVD与喉癌分型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 3肿瘤血管的形成有利于肿瘤的侵袭转移 ,喉癌组织 MVD的测定可望作为评估预后的又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眼震是眩晕疾病的常见体征,识别眼震性质可提供眩晕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眼震大致可分类为生理性眼震和病理性眼震。根据常见疾病来源和发生机制,病理性眼震可大致分为3类:耳源性眼震、眼源性眼震及中枢源性眼震。本文重点讨论这3类病理性眼震及其性质特征对识别眩晕疾病来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SD)患者的动态喉镜下表现、嗓音学特点以及病因,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1例内收型SD患者的嗓音参数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嗓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1例为女性患者;61例患者中35例(57.4%)患者的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分值>7;有明显心理因素或心理创伤的患者7例(11.5%)。患者发音时存在一些颈部及全身肌肉过度紧张的表现,动态喉镜下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紧张并过度内收、喉部震颤,部分患者可见声门上结构向中间挤压靠拢。嗓音测试时所有患者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紧张性发音,基频(F0)及响度瞬间起伏,语音颤抖、嗓音挤卡、失去韵律,42例(68.9%)患者出现嗓音中断:患者读一段话的嗓音平均中断次数(1.9±2.0)次显著高于正常人(0.0±0.0)次(P<0.01);所有患者读一段话的朗读时间均值(21.5±4.8)s较常对照组的朗读时间均值(16.2±3.7)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振幅微扰(shimmer)均值及基频微扰(jitter)均值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DSI)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内收型SD患者大部分为女性,患者动态喉镜下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患者的音质、音韵和流畅性较正常人有一定改变;患者的shimmer、jitter、DSI、MPT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该疾病可能与胃酸反流有一定关系,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儿童嗓音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变,为儿童嗓音保健及嗓音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7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喉科就诊的来自于15个社区、主诉为声音嘶哑的儿童1285名,应用间接喉镜进行检查,其中声门区不能完全暴露者235例,不能配合者351例,均在表麻下经鼻腔电子喉镜检查。对其发病特点、嗓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儿童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是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占66.61%,其中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过度用嗓是造成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结论积极开展社区儿童用嗓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活性的内源性磷脂介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释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PAF作为潜在的相关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鼻腔黏膜血管通透性及气道反应性并影响腺体的分泌,从而对AR一些症状的产生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使用PAF抑制剂是干预AR症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国内关于PAF抑制剂在AR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甚少。本文就近年来血PAF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对七氟醚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效果以及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5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麻醉恢复室时间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比较两组患儿Aono’s评分、小儿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和术后疼痛评分(children and infants postoperative pain scale, CHIPPS),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8.2±2.7)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15.7±32.4)s和出麻醉恢复室时间(28.4±6.3)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Aono’s评分、PAED评分和CHIP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能够提高小儿麻醉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患儿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反应反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技术,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及变应性鼻炎罹患哮喘(asthma, AS)患者相应血浆,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罹患哮喘后血浆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AR及AR+AS各3例,使用miRCURY LNATM芯片,筛选出两组患者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靶基因。结果与AR组相比较,AR+AS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9个,其中表达下调的有4个,表达上调的有5个。靶基因预测显示,以黏附连接、Wnt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靶基因的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结论通过microRNA芯片发现的相关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有可能成为AR患者罹患AS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可能的治疗靶点,但是尚需要进一步靶基因验证及功能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