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共选取尾痛症患者3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及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骶部硬膜外阻滞治疗。2组患者经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障碍指数(PDI)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每次治疗时平均操作时间[(6.52±1.25)min]及疼痛缓解50%所需时间[(12.72±1.73)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PDI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1个月、6个月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42±0.75)分、(2.53±0.78)分、(2.60±0.96)分]、PDI评分[分别为(23.82±4.73)分、(26.34±5.94)分、(27.18±4.78)分]及PSQI评分[分别为(5.47±1.26)分、(5.21±1.17)分、(5.15±1.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经骶尾关节奇神经节阻滞联合激光治疗尾痛症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骶管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我评分(SAS)及抑郁自我评分(SD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JOA、ODI、VAS、SAS、SDS评分及IL-6、TNF-α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JOA评分[(22.5±3.1)分]明显增高,ODI评分[(11.4±3.6)分]、VAS评分[(3.3±1.1)分]、SAS评分[(37.9±6.9)分]、SDS评分[(35.3±6.7)分]均明显降低(P<0.05);另外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87.6±16.4)μg/L]及TNF-ɑ水平[(1.0±0.4)μg/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同时还能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表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入组时)、治疗后15 d、治疗后30 d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面积、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入组时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在治疗后15 d及1个月时,其疼痛VAS、HAMA、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QOL-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5 d、1个月时,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9±1.01)分、(1.77±1.10)分]、HAMA评分[分别为(12.45±4.11)分、(11.31±3.82)分]、HAMD评分[分别为(20.22±6.50)分、(16.54±6.58)分]、皮肤疼痛面积[分别为(66.36±31.25)cm2、(53.68±29.89)cm2]及QOL-SF36评分[分别为(90.54±15.02)分、(101.95±19.84)分]与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患者加巴喷丁与曲马多使用量[分别为(1309.1±603.8)mg/d、(104.5±57.5)mg/d]均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8周时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治疗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94±1.30)分]、JOA评分[(16.84±3.5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04±1.20)分]、JOA评分[(16.22±4.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26±0.56)分]、JOA评分[(24.11±1.2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86±1.48)分]、JOA评分[(19.73±2.48)分]均较治疗前继续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68.57%,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减压组、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依托考昔、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治疗;减压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注射组患者给予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及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生活质量、腰椎功能障碍等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疾患量表(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发现减压组、注射组、联合组患者疼痛VAS、QOL-SF36、ODI、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4±1.2)分、(1.3±1.2)分和(1.1±1.1)分]、QOL-SF36评分[分别为(104.1±19.5)分、(105.2±22.2)分和(106.3±22.1)分]、ODI评分[分别为(8.6±6.5)分、(8.3±6.6)分和(7.5±5.8)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9±4.4)分、(6.3±4.5)分和(6.0±4.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结果(P<0.05)。治疗后6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同时还具有疗效持久、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低重量牵引治疗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温热式低周波治疗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持续低重量牵引。于治疗前、治疗14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治疗组为(1.70±0.52)分,对照组为(2.16±0.65)分]及ODI评分[治疗组为(10.32±2.58)分,对照组为(12.00±1.6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持续低重量牵引能显著提高腰椎退行性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活动功能,进一步缓解其疼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肩周炎患者分为A、B、C共3组。A组患者给予丁丙诺啡及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洛索洛芬钠及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患者则单纯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于治疗1周、3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3组患者疼痛、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变化,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关节松动术手法力度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CM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治疗1周时A组患者疼痛评分[(2.8±1.0)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3.8±1.0)分和(4.5±1.3)分]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CMS评分[(60.1±10.7)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48.8±11.0)分和(44.9±9.7)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A组患者肩关节后伸、90°外旋位外展、内旋、外旋角度[分别为(41.3±7.8)°,(68.8±12.4)°,(38.5±4.5)°和(36.6±5.9)°]均显著优于B组[分别为(34.2±4.5)°,(62.0±11.7)°,(34.0±3.5)°和(32.9±5.1)°]及C组水平[分别为(32.4±7.2)°,(60.7±12.9)°,(31.6±6.9)°和(32.4±5.6)°],且上述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另外在治疗1周时发现A组患者行关节松动术的力度[(2.5±0.5)级]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水平[分别为(1.7±0.6)级和(1.3±0.5)级],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 结论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在肩周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近期镇痛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比灵口服,每晚1次,每次5 mg,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取穴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选用Pathway疼痛及感觉评估系统配置的圆形刺激器,当刺激器加热至54.5 ℃时发放可调节脉冲热刺激,单个脉冲热刺激其脉宽为0.3 s,刺激间隔10 s,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后换下一穴位,各穴位循环交替刺激,共治疗2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伴随症状评分、偏头痛特异生活质量问卷量表(MSQ)评分,并对比2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头痛发作频率[(1.27±0.13)次/月]、头痛持续时间[(2.51±0.22)分钟/次]、疼痛VAS评分[(0.43±0.08)分]、头痛伴随症状评分[(0.21±0.20)分]、MSQ功能受限评分[(79.0±10.2)分]、功能障碍评分[(82.6±10.3)分]及情感评分[(85.2±10.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0%)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8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其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异常表现。 结论 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近期疗效显著,并且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副反应少,为偏头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卧床休息、腰椎牵引、低频脉冲电疗等),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每天治疗2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和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CO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JOA及Oswestry失能问卷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40±0.83)分、(2.27±1.10)分]、JOA评分[分别为(18.73±2.22)分、(16.40±1.68)分]及Oswestry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8.60±2.13)分、(12.07±1.6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运动功能,对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骶管组、CSE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口服及中频电疗,骶管组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CSE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则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各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各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 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皆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59±1.57)分]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与骶管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0±1.08)分、(2.03±0.45)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JOA评分[分别为(18.32±3.95)分、(22.75±2.68)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 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可迅速缓解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疼痛,增强其治疗信心,如辅以CSE训练可持续改善腰椎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舒马曲坦(50mg),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步辅以穴位热痛刺激,作用穴位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各个穴位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记录穴位热痛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缓解率≥50%的人数;于治疗前、治疗后0.5,1,2,4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记录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以及治疗后24h头痛完全缓解率。 结果治疗后2h治疗组头痛缓解率≥50%的患者数量(52例)较对照组(39例)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0.5,1,2,4h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6±0.72)分、(3.85±0.33)分、(2.91±0.25)分和(1.82±0.16)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5.01±0.50)分、(4.66±0.42)分、(4.03±0.38)分和(2.67±0.02)分]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h治疗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0.41±0.29)分]较治疗前[(1.85±0.60)分]及对照组[(0.73±0.46)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4h治疗组头痛完全缓解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表现。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能获得较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温热磁场治疗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TA)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肘关节TA患者60例,入选患者均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温热磁场治疗。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每周治疗1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5周;温热磁场治疗每日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周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时对入选患者肘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患者在治疗5周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及6个月时,其肘关节疼痛评分[分别为(2.05±1.42)分、(2.04±1.44)分和(1.95±1.36)分]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其肘关节功能为优人数分别为23例、31例及38例]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提示入选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理想。 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温热磁场治疗肘关节TA患者具有显著疗效,能显著缓解肘关节疼痛、改善肘关节功能,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超短波治疗颞颌关节紊乱(TMD)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手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 W及治疗6 W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①检测患者开口度;②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程度;③采用下颌功能受损问卷(MFIQ)评定患者下颌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等。 结果 治疗3 W及治疗6 W后2组患者开口度、疼痛VAS评分及MFIQ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观察组开口度、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6±1.67)分和(3.07±1.33分)]、MFIQ评分[分别为(16.4±4.2)分和(8.8±2.2)分]、疼痛缓解起效时间[(11.38±2.15)d]及显效时间[(15.74±3.55)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76.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53.34%)。 结论 联合手法及超短波治疗TMD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开口度及下颌功能,加速疼痛缓解,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