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为改善天然产物白杨素的活性,利用氨基酸类物质特性,以异丙酰基为桥合成一系列白杨素氨基酸类衍生物,以期得到活性更高的衍生物。方法 采用烷基化、水解、酰胺缩合等药物合成方法在白杨素的7 位引入不同类型的氨基酸,得到一系列衍生物,运用1H-NMR 和13C-NMR 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确证;采用MTT 法,以白杨素母体、5-FU 为对照,检测其抗人肝癌细胞HepG2 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 活性。结果 1H-NMR 和13C-NMR 等数据显示,烷酰基、氨基酸等基团被成功地引入到白杨素分子的7 位。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5b,5d 抑制HepG2 细胞的IC50 值低于母体化合物白杨素,化合物2,3,4b,4c,4d,5a 和5c 抑制MCF-7 细胞的IC50 值低于白杨素。结论 通过实验能成功地将烷酰基、氨基酸等基团引入白杨素的7 位,且得到的大多数衍生物,相较于天然产物白杨素母体,具有更好的抗人肝癌细胞HepG2 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 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合成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并结合体外实验探讨白杨素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以5,7-二羟基黄酮为原料,通过取代、水解、酰胺缩合等化学反应引入一些极性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一系列白杨素的衍生物,然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食管癌EC109细胞、肝癌HepG2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化合物Ⅲa、Ⅲb、Ⅲc、Ⅲd、Ⅲf对抑制EC109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化合物Ⅲa、Ⅲd、Ⅲe、Ⅲf对抑制HepG2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其中Ⅲd和Ⅲf的抗肿瘤作用显著;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均较高,但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与白杨素相比没有提高。结论引入极性基团对白杨素的抗肿瘤活性有明显的提高,经过极性基团修饰后的白杨素衍生物能明显提高对EC109、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合成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黄酮衍生物。方法 通过Friedel-Crafts 反应和改进后的Baker-Venkataraman\r\n重排反应合成三甲氧基黄酮2 和4,再与水杨酸衍生物6a 和6b 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7a、7b、8a、8b、9a、9b。采用MTT\r\n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源性胃癌细胞MGC-803、鼠源性胃癌细胞MFC、肝癌细胞HepG-2 和乳腺癌细胞MCF-7 的体外抗增\r\n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化合物7b 作用于MFC 细胞24 h 后的凋亡情况。结果 目标化合物经1H NMR,ESI-MS 确证。化\r\n合物7b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优于其黄酮母体2 和5- 氟尿嘧啶,并对人正常肝细胞L-02 的毒性较低。化合物7b\r\n对MFC 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 为(13.73±2.04)μM。凋亡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化合物7b 对MFC 细胞凋亡的\r\n诱导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化合物7b 有望成为新型高效低毒抗肿瘤的候选药物,需进一步探究其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并合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并对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抑制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N-Boc-对苯二胺和辛二酸酐为起始原料,反应制得7-(N-Boc-氨基)苯胺甲酰基庚酸,再通过胺醛缩合反应合成HDACi;并采用HDACs试剂盒和CCK-8试剂盒测试所合成目标化合物抑制HDACs的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26个新化合物,其结构均经过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进行了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DACs的抑制活性均强于阳性药物伏立诺他,并对MCF-7、PC-3、HepG2、MGC-803和KB 5种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希夫碱含有吸电子基的化合物对HDACs的抑制活性以及抗肿瘤活性强于其他衍生物。尤其是4-氰基化合物11c对HDACs展现出了最强的抑制活性,是阳性药伏立诺他的58倍;同时,化合物11c对肿瘤细胞MCF-7、PC3、MGC-803和HepG2展现出了最强的抗肿瘤活性,其抗胃癌MGC-803甚至是阳性药物伏立诺他的7.2倍。结论希夫碱是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效团,能够提高HDACi的抗肿瘤活性,为今后发展新型、高效的HDACi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8,(4):484-487
目的合成一系列含5-氟尿嘧啶(5-FU)结构的衍生物并对此类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5-FU为起始原料,通过加成、缩合,与邻硝基苯氧乙酸类载体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并用1H-NMR和MS确证其结构。MTT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细胞A549、Hep G 2、He La和正常细胞WI-38的抑制作用。结果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9对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IC50=(3.04±0.48)μmol·L-1]明显优于阳性对照5-FU[IC50=(49.81±1.49)μmol·L-1],且对于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较小。结论该合成路线所需反应条件温和,便于操作,且目标化合物9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衍生物,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并发现1种高效合成黄酮的新方法。方法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选择性甲基化、酯化、Baker-Venkataraman重排成β-二酮,进而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催化β-二酮环合合成5个黄酮;以白杨素为母体,经烷基化反应、Man-nich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法测试部分目标化合物对脑胶质瘤细胞(C6)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7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认;4个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白杨素。  相似文献   

7.
3-取代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3-取代吲哚-2-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吲哚酮和苯甲醛衍生物在微波辐射条件下进行缩合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用人肝癌HepG2细胞进行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合成了8个化合物,其中6个未见报道.其结构均经1H-NMR、IR及ESI-MS确证.结论初步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Ⅱe、Ⅱg有较强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1.4μmol·L-1和1.2μmol·L-1,小于阳性对照药5-Fu).微波辐射技术用于3-取代吲哚酮的合成,能大幅度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收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新型苯并噻唑衍生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3-取代苯胺为原料合成系列2-(芳基哌嗪)乙酰氨基-5-取代-苯并噻唑衍生物,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12个新的苯并噻唑衍生物,化合物结构经’H-NMR、ESI-MS和元素分析确证。结论多数目标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株具抗增殖作用,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与阳性对照药物5-氟尿嘧啶相当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苯基取代的异羟肟酸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并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本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以邻硝基苯乙酸作为载体的新型异羟肟酸类化合物。方法以硝基苯衍生物,邻硝基苯乙酸等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MTT法检测化合物对A549、BEL-7402、HepG2和MGC-803的抑制作用,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实验进一步验证化合物活性,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测定化合物的毒性。结果化合物6e、6f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伏立诺他。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实验发现,化合物6e、6f均具有较好的酶抑制作用,与MTT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并从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得出此类化合物的毒性较阳性对照药伏立诺他小。结论以邻硝基苯乙酸作为载体的此类化合物,可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性,并且能增加该类化合物在体内抗肿瘤活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9,(5):591-595
目的:合成并鉴定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救必应酸为原料,通过28位酯化、3β位和23位羟基与酸酐反应合成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理化性质对合成的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评价紫杉醇(阳性对照)、救必应酸及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对人宫颈癌细胞He La、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SPC-A1、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指标]。结果:共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分别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1)、3,23-O-双(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2)、3,23-O-双(丙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3)、3,23-O-双(丁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4)、3,23-O-双(邻苯二甲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5)及3,23-O-双(丁二酰基)救必应酸甲酯(化合物6)。与紫杉醇比较,化合物5和化合物6对HeLa、A375、HepG2、SPC-A1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与其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必应酸及其他化合物的IC50显著减小(P<0.05)。结论:本研究合成了6个救必应酸酯类衍生物,其中化合物5、6具有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2-取代-3-氧代羊毛甾烷-24-酰胺类化合物,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羊毛甾醇为起始化合物,对其A环和侧链24位双键进行结构改造,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阿霉素为阳性对照药,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PC-3和As PC-1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设计并合成了18个羊毛甾醇衍生物,结构均经1H-NMR、MS、IR谱确证。药理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较羊毛甾醇均有所提高,其中化合物9b、9g、9h、10d、10f、10g对PC-3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值小于3μmol·L-1;化合物9d、9e、9f、10d对As PC-1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值小于3μmol·L-1;化合物10d对PC-3和As PC-1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药阿霉素相当。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A环2位氰基取代优于碘代,侧链24位引入哌啶基哌啶、N-甲基哌嗪、3,5-二甲基哌啶活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eng YQ  Nie HH  Wang XC  Li D  Ge CX  Zhao N  Chen H  Cao B 《药学学报》2011,46(10):1215-1220
以天然产物齐墩果酸为先导化合物,经过氧化、酯化(酰化)、水解等反应设计合成了10个齐墩果酸衍生物,以HeLa、HepG2和BGC-823细胞为靶细胞,采用MTT法用吉非替尼和依托泊苷作阳性对照,进行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5a对HepG2细胞、化合物7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母体齐墩果酸。因此,化合物5a和7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白杨素(ChR)衍生物8-溴-7-甲氧基白杨素(Br MC)对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用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模型比较白杨素及其衍生物Br MC的首过糖苷化速率,从药动学角度阐明Br MC比ChR抗肿瘤活性强的可能原因,为寻找既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又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的活性新化学实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①MTT比色法测定Br MC对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和人胚肝L-02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价其对肝癌细胞作用选择性;②体外培养Caco-2细胞,用Transwell建立单层细胞模型;③评价时间对Br MC和ChR葡萄糖醛酸化产物形成的影响,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解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计算葡萄糖苷化速率。结果①MTT比色法结果显示,Br MC(3.0、10.0、30.0μmol.L-1)及其先导化合物ChR(30.0μmol.L-1)与阳性对照药物5-氟尿嘧啶(5-FU30.0μmol.L-1)分别处理肝癌HepG2细胞48 h,其增殖相对抑制率分别为31.5%、52.3%、61.2%、51.1%和60.8%;Br MC的效价强度高于其先导化合物ChR,与5-FU相当。Br MC对正常人胚肝L-02细胞的毒性作用(IC50为446.5μmol.L-1)远小于对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IC50为10.3μmol.L-1),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药物选择指数达43.3;②Caco-2细胞培养21 d后,成功建立细胞单层模型;③Br MC和ChR的葡萄糖苷化产物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Br MC比ChR的糖苷化速率显著降低。结论以ChR为先导物,选择性引进溴和甲氧基的衍生物Br MC对肝癌的生长抑制作用较ChR明显增强,可能与其葡萄糖醛酸化程度显著降低,药物在肝癌细胞中的蓄积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6,8-二-三氟甲基-5-羟基-7-乙酰基白杨素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杨素及白杨素乙酰化、卤化、三氟甲基化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目标化合物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 )体内抗肿瘤作用 ;PI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对人胃癌(SGC 790 1 )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白杨素及白杨素乙酰化、卤化、三氟甲基化衍生物对体外培养人胃癌 (SGC 790 1 )细胞 ,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HL 6 0 )细胞和人结肠癌 (HT 2 9)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作用 ;以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作用最强 ,其对SGC 790 1细胞 ,HT 2 9细胞和HL 6 0细胞的IC50 分别是 2 5 1 ,1 96和 0 1 8μmol·L-1 。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对小鼠Lewis肺癌皮下移植原发瘤及自发性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呈剂量依赖关系。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基白杨素 (1~ 2 μmol·L-1 )能使SGC 790 1细胞周期阻滞于G1 期。结论  6 ,8 二 三氟甲基 5 羟基 7 乙酰白杨具有抗肿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使细胞周期G1 期阻滞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基亚甲基)环戊酮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方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并用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口腔癌细胞(KB)对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合成了5个目标化合物,其中3个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的结构经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5具有较高的活性,对Bel-7402和KB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2gmol·L^-1和8.04gmol·L^-1,但低于对照药5-氟脲嘧啶。结论2-(E)-(3-甲氧基-4-环戊氧基苯基亚甲基)环戊酮Mannich碱衍生物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MTT法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A375、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及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结果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A375、A549、K562、HepG-2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结论绝大部分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4个肿瘤细胞株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都低于30μmol.L-1。化合物22对细胞株A375的IC50=4.48μmol.L-1,化合物9、10对细胞株K562的IC50分别为2.51、2.38μmol.L-1;显示其抗肿瘤活性与对照化合物1-(3β-薯蓣皂苷元)-3-苄基咪唑溴盐相当。  相似文献   

17.
李敏  张玉娜  田玉顺 《药学研究》2016,35(7):376-378,389
目的:设计和合成一系列新的1,2,4-三唑-5-硫酮双席夫碱类衍生物并测定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3,4,5-三甲氧基苯甲醛和甘氨酸为原料经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7a ~7g,经氢谱核磁共振(1 H - NMR)和红外光谱(IR)表征后在 HeLa、HCT116及 BEL -7402细胞中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抑制细胞增殖的程度初步判断化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相对于阳性对照药顺铂,化合物7a、7b、7d、7e 和7g 对 HCT116细胞显示出显著的增殖抑制活性,7a 和7d 对 HeLa 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而7d 对 BEL -7402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7d 对3种肿瘤细胞都有显著的抑制增殖活性,但其他化合物对不同来源肿瘤细胞显示出不同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设计合成5-氟尿嘧啶半乳糖衍生物,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以5-氟尿嘧啶结构为基础,化学合成3-全乙酰化半乳吡喃糖基-5-氟尿嘧啶(3-PGF),采用质谱(MS)及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MTT比色分析法比较3-PGF与5-FU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SW-1116)及正常人肠上皮细胞(HIEC)后,其对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差异。结果 MS和1H-NMR的结果确证合成化合物为目标产物;体外实验结果表明,3-PGF(0.01~100μmol.L-1)作用于SW-1116细胞48 h后,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为8.45%~65.53%,呈浓度依赖性。在HIEC细胞中,3-PGF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低于5-FU。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了5-氟尿嘧啶半乳糖衍生物——3-全乙酰化半乳吡喃糖基-5-氟尿嘧啶,不仅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同时,该衍生物的毒性明显低于5-FU,为5-FU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具有抗高尿酸活性的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方法以天然产物白杨素为起始原料,与不同含氟有机物进行胺甲基化反应,合成系列白杨素Mannich碱衍生物。采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比色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在体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并研究其在昆明种小鼠的体内抗高尿酸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电子轰击质谱(EI-MS)确证。体外活性实验显示,大多数含氟白杨素衍生物都具有较好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且体内抗高尿酸作用显著,在40 mg·kg~(-1)剂量时白杨素衍生物1a、1b、1c、1e、1f、1i和1j抗高尿酸效果最好,可使昆明种小鼠的血清尿酸值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Mn SOD模拟化合物(Mn SODm)对人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MGC-803细胞,MTT法观察Mn SODm对MGC-803细胞增殖的影响;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MGC-803细胞形态学的变化;Annexin V-FITC/PI检测MGC-803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p5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1~20μg·m L~(-1)Mn SODm对MGC-803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4、48、72 h的IC50分别为10.18、6.93和5.05μg·m L~(-1);20μg·m L~(-1)Mn SODm作用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为(69.33±4.07)%(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用5、10、20μg·m L~(-1) Mn SODm处理细胞48 h后,Bcl-2表达显著降低,同时p5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Mn SODm对人胃癌MGC-80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表达,增加p53、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Bax表达来诱导MGC-803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