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小脑水平裂-小脑桥脑裂(CHF-CPF)入路在三叉神经痛(TN)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至12月经小脑上外侧(SC)入路行MVD的78例原发性TN患者为A组,2018年1至6月由同一位主刀医师经CHF-CPF入路行MVD的84例原发性TN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打开硬脑膜至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显微镜或手术床调整次数、小脑挫伤发生率、治疗有效率。结果B组患者术中切断岩静脉主干或属支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显微镜或手术床次调整数少于A组,术中小脑挫伤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显露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HF-CPF入路用于TN患者的MVD中,能减少对岩静脉及小脑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三叉神经痛(TN)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本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86例TN患者分为减压组和射频组,各43例。减压组施以MVD,射频组施以射频热凝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减压组疼痛总缓解率、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射频组(P<0.05);术后3d减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低于射频组,髓过氧化物酶(MPO)、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高于射频组(P<0.05);术后3个月减压组β内啡肽(β-Ep)高于射频组,血管活性肠多肽(VIP)、P物质(SP)低于射频组(P<0.05);术后3个月减压组疼痛程度BNI等级、生活质量QOL评分较术前改善,且减压组改善幅度大于射频组(P<0.05)。结论:MVD能有效缓解TN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但机体创伤较大,会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并发症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与射频热凝术(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手术治疗的11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60例(MVD组),行射频热凝术治疗53例(RT组),术前、术后采用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BNI)三叉神经痛分级评价、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其疼痛缓解及生活质量,对两组疗效、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中,MVD组6例(10.00%)出现术后并发症,患侧面部轻度麻木感5例(8.33%)、口角疱疹1例(1.67%);RT组6例(11.32%)出现术后并发症,患侧面部轻度麻木感6例(11.32%)。随访中,MVD组52例(86.67%)疼痛完全缓解(BNI分级Ⅰ级),7例(11.67%)疼痛部分缓解(BNI分级Ⅱ~Ⅲ级),1例(1.67%)疼痛无缓解(BNI分级Ⅳ~Ⅴ级),复发3例(5.00%),术前KPS评分为(65.83±13.94)分,术后KPS评分为(89.67±12.35)分,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随访中,RT组14例(26.42%)疼痛完全缓解,39例(73.58%)疼痛部分缓解,复发6例(11.32%),术前KPS评分为(61.51±16.22)分,术后KPS评分为(73.96±16.33)分,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术后MVD组疼痛缓解、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RT组(P0.05)。结论:MVD和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安全、有效,均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提高生活质量,可首选MVD,对有明显手术禁忌证、患有其他基础疾病不能耐受减压术者则可选择RT。  相似文献   

4.
陈广鑫  徐伦山  许民辉  周椿  沈广建 《重庆医学》2013,42(11):1280-1281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岩上静脉压迫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从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该科采用MVD治疗320例原发性TN术中发现确认为责任动脉压迫之外并存岩上静脉及其属支压迫有39例(12.18%)责任静脉处理方法,电凝后切断12例;将静脉充分游离后,以Tef1on棉垫开4例,另外23例由于静脉不是责任血管,给予单纯游离。结果 39例患者术后即刻有效(94.86%),另外2例即刻未治愈,于术后2周延迟治愈。治愈率100%,平均随访39个月无复发病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MVD影响原发性TN手术入路和责任动脉压迫并存在岩上静脉及其属支压迫,应电凝后切断,方能使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临床观察未发生与静脉处理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和分析33例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中找到责任血管32例(96.97%),未见明确责任血管1例(3.03%),优良率为96.97%,无手术死亡、致残病例和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24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MVD治疗TN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经验。方法:MVD治疗TN,术中显露面三叉神经全程及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见三叉神经入脑干处(REZ)有血管压迫53例(94.6%)。MVD术后总有效率为91.1%。结论:术中三叉神经全程及其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三叉神经REZ的充分减压,术中岩静脉处理、"零牵拉"技术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夏邑县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先进行全身麻醉,呈侧俯卧位,保持患侧向上。对照组接受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凝术。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颅内血肿、脑脊液漏、脑水肿、脑神经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焱华  高宝山  郭旭东  曲凯  段云平 《中外医疗》2012,31(31):171-172,174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岩静脉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院自2010年7月—2012年5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9例,按术中是否电凝切断岩静脉和(或)其属支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31例(72.09%),严重不良反应发生2例(4.65%),术后症状消失43例(100%)。B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22例(61.11%),严重不良反应发生0例(0%),术后症状消失36例(100%),两组病例手术后结果均十分满意。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过程中当岩静脉和(或)其属支作为路障血管甚至责任血管时,可以电凝切断之,有利于术野暴露,降低手术难度,减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HFS)疾病的价值。方法收集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62例,其中行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2例(A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30例(B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治愈率、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责任血管发现:A组32例患者均发现责任血管,B组29例患者发现责任血管;治愈率:A组治愈率为96.9%(31例),B组治愈率为90.0%(27例);并发症发生率:A组为15.6%(5例),B组为26.7%(8例);住院时间:A组为(8.0±1.3)d,B组为(11.0±2.7)d;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HFS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减少对脑干、颅神经和重要血管的的牵拉损伤,对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使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应激指标、疼痛缓解的影响。方法:采用信封法将11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情况、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NE、Cor、MPO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联合电凝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以尽快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手术创伤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病因诊断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358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后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3588例中均见到有走行异常的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入脑干段,术后治愈3378例,显效103例,有效67例,无效37例,死亡3例.3013例得到0.6~24年随访,有2735例治愈,111例显效,50例有效,38例无效,79例疼痛复发(其中有49例行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异常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进入脑干段,神经根周围蛛网膜增厚粘连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术者的经验和熟练操作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苏科  宋登元  陈友江  阳生光 《吉林医学》2009,30(11):984-98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的手术经验、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45例随访3个月-49个月,其中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死亡0例。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隙Ⅰ内的解剖结构。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消除锁孔入路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外科解剖死角,有助于正确地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入Teflon棉,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112例,术前患者面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分,手术治疗后进行随访及术后评估,统计分析患者手术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来源于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的责任血管有85例,占75.89%,来源于椎动脉的责任血管有14例,占12.50%,来源于其它血管的责任血管有13例,占11.61%,责任血管来源于小脑前下和后下动脉的患者数明显高于来源于椎动脉、其它血管的患者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肌痉挛患者术后1周内完全消失81例,占72.32%,改善12例,占10.71%,无效19例,占16.97%,复发0例;术后6个月内完全消失92例,占82.14%,改善10例,占8.93%,无效10例,占8.93%,复发0例;术后12个月内完全消失103例,占91.96%,改善4例,占3.57%,无效2例,占1.79%,复发3例,占2.68%.面肌痉挛患者术后1周内耳鸣8例,占7.14%,面瘫7例,占6.25%,听力下降14例,占12.50%,总并发症发生29例,占25.89%;术后12个月内耳鸣5例,占4.46%,面瘫1例,占0.89%,听力下降9例,占8.04%,总并发症发生15例,占13.39%;术后12个月内面肌痉挛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术后1周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其手术技术成熟,手术部位明确,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少,值得临床借鉴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相关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0%甲醛固定并灌注乳胶的中国人成人头颅湿性标本8例,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桥小脑角区解剖和主要血管神经,重点研究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解剖和毗邻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为(4.4±0.2) cm,面神经出脑干区与乙状窦横窦移行处距离为(4.1±0.2) cm,桥小脑池的宽度为(0.2±0.1) cm,小脑绒球高度为(0.3±0.1) cm。结论 通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桥小脑角区神经血管,研究骨窗、岩静脉,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充分认识各个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毗邻关系,对手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逐渐成为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手术治疗的金标准[1].随着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pographic angiography,MRTA)等术前检查的完善以及显微技术的提高,手术后疼痛的缓解率明显提高,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术后复发率或失败率仍为12%~34%[1].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对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的影响。 方法 80例择期面神经减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10mg或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全麻,术毕给予芬太尼PCIA镇痛,观察术后2,4,6,12,24h VAS评分及不良反应。 结果 术后各个时间点,地塞米松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24h内追加镇痛药次数及芬太尼用量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协同作用,不良反应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见小脑上动脉压迫38例,接触11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9例,接触7例;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同时压迫9例;无名静脉接触3例。伴蛛网膜粘连增厚43例。结果:术后痊愈78例(89.7%),部分缓解7例(8.0%),无效2例(2.3%)。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尤其对神经受动脉压迫而出现明显压迹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常规面神经根部单纯血管减压和颅内段面神经全程减压的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评价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自2009-01~2011-01西安市红会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的98例已经确诊为面肌痉挛的患者分为常规减压术组(n=49)和全程减压术组(n=49),常规减压术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全程减压术组采用面神经颅内段的全程减压的手术方式,手术后通过电话访问、信访以及门诊复诊的方式,随访患者的面肌痉挛改善程度和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情况:常规减压术组术后面肌痉挛消失45例,减轻4例,无效0例;全程减压术组术后面肌痉挛消失46例,减轻2例,无效1例,两组病人均无复发病例。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减压术组术后出现1例面瘫,1例脑脊液漏,1例耳鸣;全程减压术组术后出现3例面瘫,1例听力障碍,1例耳鸣;全程减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9%,常规减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4%。结论采用全程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采用常规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差异并不明显,但全程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出现面瘫及听力障碍的机会较常规减压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效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1984年1月~2009年12月间微血管减压术后无效患者29例的临床资料及再次手术探查情况.结果 术后1周内疼痛未得到任何缓解.3月后,5例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2例再次微血管减压者治愈;1例三叉神经松解术无效;15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者,都有面部麻木,治愈7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术后效果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病程长、症状不典型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首次减压无效可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 26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总体有效率86.67%。术中见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14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岩上静脉及其分支6例,3例患者术中未见明确责任血管;术后并发症:低颅压5例,脑脊液鼻漏1例。平均随访(20.53±12.41)个月,复发率为3.33%(1/30)。 结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操作较易掌握,复发率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是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术中应仔细辨认责任血管并对三叉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应注意低颅压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