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下肢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2组MBI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转移能力改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残疾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3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31例患者完成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给予靶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200~600 U,对照组给予盐酸苯海索片2 mg每日2次口服,逐渐加量至4 mg每日3次,共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治疗6周后和治疗12周后,采用改良版Ashworth量表(MAS)、残疾评估量表(DAS)、改良巴氏指数(MBI)量表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残疾程度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MAS、DAS、MBI评分[观察组2周后MAS(1.50±0.53)分、DAS(2.10±0.83)分、MBI(58.50±8.86)分,6周后MAS(1.28±0.89)分、DAS(1.37±0.50)分、MBI(71.25±13.96)分,12周后MAS(2.03±0.59)分、DAS(1.50±0.63)分、MBI(73.1±12.35)分;对照组2周后MAS(3.00±0.46)分、DAS(2.58±0.64)分、MBI(54.66±7.18)分,6周后MAS(3.00±0.44)分、DAS(2.40±0.51)分、MBI(58.60±7.28),12周后MAS(2.53±0.51)分、DAS(2.21±0.45)分、MBI(63.86±7.41)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观察组MAS(3.46±0.51)分、DAS(2.60±0.50)分、MBI(53.56±6.03)分;对照组MAS(3.50±0.52)分、DAS(2.61±0.62)分、MBI(53.06±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AS、DAS、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显著改善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肌张力和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刺激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伴上肢痉挛患者分为A、B、C共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徒手定位法BTX-A注射,C组患者则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对3组患者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MAS、上肢FMA、MBI、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B组、C组上肢FMA及MBI评分均较A组明显增高(P<0.05),MAS、SAS及SDS评分均较A组明显降低(P<0.05);C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亦较B组明显增高(P<0.05),MAS评分较B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B组、C组SAS及SDS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电刺激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肌痉挛状态,提高患者ADL能力并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张力平衡针法基础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2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0)和观察组(n=128)。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加张力平衡针法,观察组另予中药熏洗患肢,共6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对患者进行评定,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MAS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121,P=0.001);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7.382,P<0.05),观察组FMA、MBI与NDS评分优于对照组(t>4.412,P<0.05);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中药熏洗能改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在张力平衡针法基础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脑梗死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2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0)和观察组(n=128)。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加张力平衡针法,观察组另予中药熏洗患肢,共6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对患者进行评定,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MAS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1.121,P=0.001);两组患者FMA、MBI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7.382,P0.05),观察组FMA、MBI与NDS评分优于对照组(t4.412,P0.05);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用中药熏洗能改善脑梗死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日常生活活动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治疗,并于BTX-A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穿戴AFO进行辅助治疗,每天AFO穿戴时间≥6h,每周治疗7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Clonus量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Clonu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均较治疗4周时有不同程度上升,此时观察组MAS评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发现观察组Clonu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BTX-A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基础上辅以AFO干预,能增强抗痉挛效果,延长疗效持续时间,进一步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低频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观察组患者于BTX-A注射后辅以低频ESWT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关节活动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MAS评分[(2.15±0.56)分]及PROM[(44.37±8.0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TX-A联合低频ESWT治疗可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祖虹  刘琦 《中国康复》2013,28(5):361-362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L)与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FMA 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作为社区适宜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社区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EA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腕关节徒手肌力测试(MMT)、腕肘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评定(FMA-U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 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掌屈、背伸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肘关节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腕关节肌张力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周后,2组FMA-UE总分、FMA腕和手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适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近期手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 法: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治疗及常规 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HF-rTMS和外周磁刺激,rTMS仅加用HF-rTMS,对照组不给予磁刺激。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脑皮质到脊髓α前角运动神经 元的传导时间(CMCT);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和下肢痉挛指数(CSI)评定肢体痉挛情况,采 用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3组治疗前的屈腕 MAS、CSI指数、上肢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 疗后,各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屈腕MAS、CSI指数均较治疗前 明显降低(P<0.05);rTMS组和联合组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联合组对以上指 标的改善作用最强,治疗效果最佳,rTMS次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诱发癫痫病例发 生。结论:HF-rTMS结合外周磁刺激比单用HF- 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效果更好,可减轻上肢屈肘 肌和下肢痉挛指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缩短MEP潜伏期和CMCT,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近期疗效.方法:将34例脑卒中所致的下肢肌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应用运动疗法.两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口服.4周后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近期疗效优于单纯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39例符合纳入条件且完成统计分析的脑卒中偏瘫出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及康复锻炼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居家康复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AS评分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FMA评分[(25.7±3.5)分]及MBI评分[(82.1±16.9)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22.5±4.1)分]及MBI评分[(73.6±14.5)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MAS评分(肱二头肌,2.56±0.53;腕屈肌,2.43±0.41)的改善与治疗前(肱二头肌,3.09±0.72;腕屈肌群,2.83±0.54)及对照组治疗后(肱二头肌,2.71±0.47;腕屈肌群,2.55±0.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基于躯体传感网的居家康复训练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指拔伸扳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 组在对照组上加用手指拔伸扳法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 价肌张力、Lovett 肌力分级法(MMT)评价肌力、Fugl-Meyer 上肢运动量表(FMA-U)评定运动功能、改良 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MAS积分、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的MMT 积分、FMA-U积分、MBI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改 善(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但2组的MAS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指拔伸扳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 后早期手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优于单用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陈骋 《中国康复》2015,30(5):366-367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熏洗后即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并测定患者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幅值(RMS)。结果:治疗4周后,2组MAS评分及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卒中后上肢的痉挛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腰背部肌筋膜疼痛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状况以及肌电图信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调查表(ODI)、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及Barthel量表(MBI)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ODI功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下肢功能评分、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肌电图信号平均肌电波幅(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电图信号AEMG、MPF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采用“扳机点”小针刀配合手法、封闭疗法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背部肌肉肌张力、肌力以及疲劳感,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接受针对患侧上、下肢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躯干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躯干贴扎肌内效贴后再进行躯干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试验(TCT)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ADL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MBI、BBS、FMA下肢部分和TCT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MBI、BBS、和TC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FMA下肢部分评分为(26.07±3.26)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21.40±3.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手部肌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冲击波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理疗、中医康复等康复治疗方法,冲击波组除上述康复治疗外,每周进行2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强度0.8~1.5 bar,频率10 Hz。2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定],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及手功能(采用DASH问卷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且在治疗后由患者对此次治疗的满意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MAS评分,上肢及手功能DASH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均有所改善(均P<0.05),且冲击波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冲击波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28)。结论:体外冲击波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和改善脑卒中患者手部屈肌肌群肌张力的增高,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降张五步操”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对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给予常规牵伸降张的同时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试验组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同时配合“降张五步操”,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选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肌张力、简化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定患者上肢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MAS评分、上肢FMA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试验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结论:“降张五步操”配合以任务为导向的作业训练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上肢肌张力,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功能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康复中的疗效和对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基本治疗相同;对照组对偏瘫下肢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治疗组对偏瘫下肢进行功能性运动训练,2组治疗均为40 min/次,1次/天,5.5 d/周,总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等评价2组患者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MMT分级、MAS分级、FMA下肢运动积分和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肢MMT分级、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功能性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的肌力和日常生活功能,对下肢肌张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