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邢晓晖  武志峰  鄂林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5-96,98,161
目的对比两种口服造影剂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方法44例临床患者(40~60岁)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法(碘伏醇水溶液)和改良法(甘露醇+碘伏醇水溶液)进行多层螺旋CT全腹扫描。按影像学解剖将小肠分为6段(1段为十二指肠,2段为空肠近端,3段为空肠远端,4、5、6段为回肠),用双盲法对两组图像中小肠肠腔充盈度进行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法对2、3、4段小肠肠腔充盈度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1、5、6段小肠肠腔充盈度,两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法对空肠及回肠上端肠腔充盈效果优于常规法,口服造影剂改良法的研究对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肠造影对美克尔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改良法小肠钡剂造影检测病例。结果:发现美克尔憩室1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论:美克尔憩室缺乏特异症状及临床表现,本文应用改良法小肠钡剂造影并有针对性的对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从回盲部开始向回肠近端逐段加压,能很好的显示憩室的“盲袋状的囊样突起”或“三向放射状粘膜”等征象,提高本病术前的X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X线和CT小肠造影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在进行X线检查后,有30例患者被检出患有卵石征、黏膜增粗及线性溃疡等黏膜异常症状。在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后,有32例患者被检出有肠壁分层、肠壁增厚等肠壁异常表现。可见,X线技术对患者的黏膜病变更为敏感,而CT小肠造影技术对患者的肠壁病变更为敏感。结论: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方面,X线和CT小肠造影技术各有优点,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能更全面地判断此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病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年龄在28~67岁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接受双相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CT小肠造影检查后12例患者(60%)是阴性反应,而8例患者(40%)出现阳性反应。在8例阳性患者中,1例患者具有腹腔疾病症状,表现为迟钝的空肠回肠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有炎症性肠病(活跃性克罗恩病),表现为壁增厚伴随黏膜过度增强和和黏膜下层水肿,并伴有肠系膜脂肪增厚和"梳子征"。结论 CT小肠造影在OGIB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率,能够可靠地显示胃肠道出血点位置,并能指导随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 43.3%,P=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医学》2017,(10):974-9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9例Crohn病中小肠单独受累12例,小肠和直结肠同时受累25例,结肠单独受累2例。小肠受累的37例中,累及回肠末端31例。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影像表现包括:肠壁增厚39例,不同程度的强化36例,肠腔狭窄29例,淋巴结肿大16例,肠系膜血管增多15例,瘘管4例,肠外病变如两侧骶髂关节炎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肠壁病变及肠外并发症,应作为Crohn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68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133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3例小肠肿瘤中,良性40例,恶性93例。良性以平滑肌瘤为多。占55.0%(22/40);恶性心腺癌和淋巴瘤为多,分别占46.2%(43/93)和34.4%(32/93)。本组术前确诊33例,仅占24.8%,其中十二指肠肿瘤26例,空回肠肿瘤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肿块、梗阻以及出血为主。结论:小肠肿瘤尤其是空回肠肿瘤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要提高警惕,十二指肠镜、CT及B超检查对十二指肠肿瘤有较高的诊断率,小肠造影、DSA检查对空、回肠肿瘤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小肠疾病中的差异,为临床小肠疾病诊断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52例经过手术病理诊断确定为小肠肿瘤、克罗恩病、肠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和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定位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性符合率上,胃肠道造影检查方法低于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实践过程中,与传统采用胃肠道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的方法相比较,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诊断小肠类疾病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9.
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小肠造影对于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 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5例经肠镜、手术和病理诊断的小肠Crohn病患者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腹盆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评价其CT异常征象。 结果15例患者小肠充盈评分2.87±0.99(1~4分),CT小肠造影病变表现为肠壁增厚13例(87%),强化增加12例(80%)。发病部位仅累及末段回肠9例(60%),空回肠多个节段受累5例(33%),小肠和结肠同时受累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6例(40%),脓肿和炎性肿块2例,瘘管形成1例。门脉期图像对诊断最有帮助。 结论口服等渗甘露醇小肠充盈可满足诊断要求,CT小肠造影可显示Crohn病病变肠壁及其周围并发症,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评价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3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1)收集本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治疗的3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包括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通过小肠气钡对比双重造影、腹部CT、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B超等检查方法的对比。(3)结合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临床表现有:腹痛19例,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贫血2例,消瘦2例临床诊断为:空肠肿瘤18例,回肠肿瘤11例,空、回肠同时发生的1例平滑肌肉瘤16例,腺癌3例,间质瘤3例,黏膜相关恶性淋巴瘤3例,类癌2例,鳞癌1例,平滑肌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结论:小肠气钡对比双重造影是目前小肠肿瘤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对诊断困难的消化道出血,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CT对诊断小肠肿瘤有一定的帮助.B超诊断率低。  相似文献   

11.
袁媛  高旭宁  范一宏  许茂盛 《浙江医学》2013,35(13):1269-1271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检查和消化内镜对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4例CD患者,先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检查,再行消化内镜检查,其中小肠MSCT检查24例,结肠镜检查22例,胶囊内镜检查2例。结果24例CD病患者小肠MSCT检查显示节段性肠壁增厚并异常强化,肠腔狭窄5例,木梳征5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10例,腹腔脓肿1例,不完全肠梗阻2例。小肠MSCT检查中病变范围累积结肠22例,回肠24例,盲肠5例,直肠1例。小肠MSCT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77%、67%、67%,消化内镜为36%、61%、44%、53%。结论小肠MSCT检查是诊断小肠CD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期,能较好的评估活动性CD,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志芳 《中外医疗》2012,(20):178-181
目的探寻口服CT小肠造影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疑似小肠病变的患者在45~60min内分3~4次口服完等渗甘露醇溶液1500~2000mL;评估小肠肠管充盈满意度与扩张度,对肠管病变进行分析(肠壁病理改变、肠腔狭窄和肠系膜淋巴及血管病理性征象);计算小肠CT造影检查检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等渗甘露醇溶液得到所有病人接受、认可;肠道充盈满意度:5例欠佳,10例较满意,45例满意;无小肠梗阻的各段小肠扩张度分别:十二指肠(23.2±3.2)mm,空肠(25.7±3.9)mm,回肠(21.7±2.2)mm;小肠梗阻的各段小肠扩张度分别:十二指肠(22.2±2.5)mm,空肠(41.4±9.7)mm,回肠(43.6±11.6)mm。多种小肠疾患的肠内、肠壁、肠系膜及腹内脏器情况MSCTE都显示清楚。口服CT小肠造影检出小肠病变的灵敏性、特异性、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91.7%、96.7%、97.9%、91.7%。结论口服小肠造影是检测小肠病变的简洁、安全可靠并能全景展示小肠管的方法,同时是小肠与腹腔内其他脏器疾病鉴别的较为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小肠双对比造影诊断小肠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08年4月335例经小肠双对比造影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小肠双对比造影335例,阳性患者138例,占41.2%.其中,小肠憩室39例,克罗恩病28例,平滑肌瘤27例,腺瘤24,平滑肌肉瘤9例,小肠结核8例,小肠癌3例.结论:小肠双对比造影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尽管克罗恩病(CD)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是对邻近回肠末端的小肠炎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配合以注气小肠灌肠的MRI技术可以检测到小肠的炎症病变。因此,采用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技术评估克罗恩病伴腹痛患者中存在邻近回肠末端的小肠炎症的患者比例。方法:对25例结肠和(或)回肠末端低位活动性CD并有腹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和普通肠造影检查。将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结果与患者回肠末端的镜检及活检结果和末端回肠的普通肠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发现,25例患者中的13例邻近回肠末端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rohn病)的CT小肠成像(CTE)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与手术确诊,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组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对2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小肠成像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20段病灶;30处为均一强化,60处为双层状,30处为多层状;90处为偏心性增厚,30处为环形增厚。MRI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19个肠管病变,表现出信号不均匀或者增高的现象。结论 CT小肠成像和MRI检查均能够对小肠克罗恩病进行有效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肠CT造影对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小肠CT造影,对所得图像进行重组分析,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对克罗恩病的征象及其并发症进行诊断分析,并与小肠镜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23例克罗恩病患者中共38段小肠受累,正确诊断29段,敏感性76%。23例患者中发生不同程度肠梗阻者8例,肠内瘘者3例,肠外瘘者2例,腹腔脓肿者3例,肠穿孔并蜂窝织炎1例,均得到正确诊断。CTE检查诊断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3%和94%。克罗恩病并发症的主要CT征象: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8/23),瘘管(5/23)、肠周环形强化病灶(3/23)、肠外气体(1/23)及肠系膜斑片状高密度影(1/23)等。结论:CTE能够显示克罗恩病不同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在评估克罗恩病肠道并发症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小肠造影中置管不深滑回胃腔的缺点。方法:通过携带导管法和推送导管法,胃镜将球囊直径为3cm的造影导管放置在十二指肠,造影管球囊充气填塞固定在肠腔,钡剂顺小肠蠕动向前推进造影。结果:16例胃镜下置管6分钟内全部成功,均在20—40分钟内完成造影,诊断克罗恩病、肠结核、回肠憩室各1例,空肠平滑肌瘤2例,空肠腺癌、平滑肌肉瘤各1例。结论:本法在内镜室用胃镜置管球囊堵塞,确保导管固定在十二指肠腔,且隔离肠腔,在放射科用钡剂造影避免钡剂返流入胃,在肠壁快速、均匀、清晰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胶囊内镜对采用传统方法 未能明确的小肠可疑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效果,以探讨其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4月,笔者对45例可疑患小肠克罗恩病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上述患者均存在腹痛、消瘦、便潜血阳性、缺铁性贫血、腹泻和发热等症状,并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钡灌造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且病程均超过2年.结果 45例患者中25例(55.6%)被诊断患有小肠克罗恩病,20例(44.4%)患者没有阳性发现.病变主要累及小肠远侧端,病变表现为黏膜糜烂(6例),溃疡(10例),结节样黏膜增生(6例)和肠腔狭窄(3例).结论 胶囊内镜是对小肠疾病具有诊断价值的医疗设备,对传统的检查方法 均无阳性发现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以成为早期发现小肠克罗恩病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小肠钡餐造影检查相比,在诊断回肠末端克罗恩病时,更多依赖于回肠镜检查。本研究旨在分析正常或无明显异常的回结肠镜检后的小肠钡餐造影检查的作用。方法:对所有过去7年中于结肠镜检查后行小肠钡餐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曾确诊为炎症性肠病和有炎症性肠病的结肠镜证据的患者。结果:在96例回结肠镜检正常或无明显异常患者中,3例患者的小肠钡餐检查发现异常。2例患者回肠末端活检异常,即使回肠末端肉眼观大体正常,小肠钡餐造影检查帮助确立了克罗恩病的诊断。另1例患者呈现出与原先诊断一致的变化。在47例未接受回肠镜检而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双源CT小肠造影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探讨虚拟平扫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第三代双源CT对42例患者进行小肠造影检查,行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对比增强双能量扫描(100 kV和sn150 kV)。利用肝脏VNC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动、静脉期虚拟平扫CT图像。选择基本相同的层面测定常规CT平扫及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5级(0~4分)标准评价三者的图像质量并比较病变检出情况;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虚拟平扫正常回肠壁及竖脊肌的CT值、SNR、CNR及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拟平扫可以显示常规平扫所有病变。常规平扫和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6.23±1.79)、(5.35±1.39)、(5.33±1.37)mSv,常规CT平扫有效辐射剂量高于动、静脉期增强双能量CT扫描(P<0.05),动静脉增强扫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小肠造影虚拟平扫成像有可能代替传统常规平扫,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