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心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CI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则辅以中频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RSE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自信心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SES、ASIA运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组RSES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RSES评分与ASIA运动评分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RSES运动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rt;0.05)。通过肌电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SCI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肌电生物反馈)和研究组(41例,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H波最大波幅/M波最大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Fugl-Meyer运功功能评价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腕关节、踝关节主动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评分低于对照组,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后,研究组的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肌电生物反馈在陈旧性颈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观察EMG生物反馈治疗是否能够恢复和增强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上肢各肌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方法 :1 39例非完全性颈脊髓 (C1—C6)损伤患者 ,病程均在 6个月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和肌力缺陷 ,且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全部患者均接受 1个疗程、1 5次、每次 50min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P <0 .0 0 1 )。结论 :EMG生物反馈是治疗非完全性、陈旧性颈脊髓 (C1—C6)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曹效  吴慧楠  赵海红  毕胜 《中国康复》2019,34(11):575-578
目的:探讨基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肠道(NB)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脊髓损伤(SCI)合并肠道障碍患者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对照组16例。2组均给予收缩肛门,盆底肌上提起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20min、频率调制 25Hz/75Hz、带宽 500μs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疗程为20次。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肠道功能评分与直肠超声检测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便失禁评分、神经源性肠道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及肛提肌群厚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厚度的变化率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定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的厚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出现痉挛性偏瘫很常见,治疗比较困难。我科于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对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是否能够治疗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探讨临床检查的零肌力与零肌电信号间的差别,以及对该肌肉自主活动恢复的意义。方法:77例非完全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均来自于美国迈阿嘧大学医学院附属Jackson医学中心骨、康复科门诊。其病程在6个月以上、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而且均经其它康复方法治疗而无进一步功能恢复者。77例中采用Lovett肌力评估的343块零肌力肌肉均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零肌力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腕屈肌、指伸肌和指屈肌肌电信号和肌力测定分级数据。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结论:EMG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提高陈旧性颈脊髓(C1—C5)损伤患者上肢零肌力肌肉的自主肌电信号和肌力。临床评估的零肌力并不意味着该肌肉为零肌电信号,治疗后仍有功能恢复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偏瘫侧上肢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指数(MAS)评定偏瘫侧肘关节屈、伸肌张力,采用sEMG评定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在进行屈伸肘(最大等长收缩)动作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并计算肘屈曲、伸展协同收缩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患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偏瘫侧上肢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屈伸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肘关节伸展协同收缩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缓解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痉挛,进一步改善偏瘫患者肘关节屈伸肌协调性,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偏瘫肢体训练为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偏瘫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范围(AROM),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0.21±0.09)、下肢FMA平均差值(0.66±0.28)、BI平均差值(0.73±1.27),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3.19±0.78)、下肢FMA平均差值(7.36±0.64)、Barthel平均差值(19.54±2.07),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T)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及其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伴上肢痉挛患者45名,随机分为3组(A、B、C),每组患者各15名。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B组另外给予EMGBFT治疗,C组另外给予低频rTMS联合EMGBFT治疗。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第8周随访时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表面肌电图(sEMG)、上肢Fugl-Meyer评定法(UF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时,3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sEMG、UFMA和MBI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评估指标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随访时A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较第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组患者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EMG-B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的活动度、上肢各项FMA评分、MoCA、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MG-BF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运动运动、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许林海  韩丽雅 《中国康复》2015,30(3):185-188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强化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功能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2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Brunnstrom分级上肢评定、简化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肩外展及腕背伸主动活动范围(AROM)测定、主动肩外展和腕背伸时三角肌和桡侧腕长伸肌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FMA评分、FIM评分,肩外展AROM、腕背伸AROM、IEMG值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其中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功能强化训练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3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以测压管连通导尿管,使患者可以直视膀胱内压的变化,根据患者排尿障碍的不同进行不同模式的视觉反馈膀胱训练。训练前后记录安全容量、基础膀胱内压、最高膀胱内压、自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时程等数据。结果:经过2—8周训练,患者的平均最大膀胱内压由30.372±12.957cmH2O增至63.378±19.313cmH2O,尿潴留、无自主排尿者(16例)中有12例可以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ml,4例目前尚无自主排尿,但可明确感知膀胱充盈;有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100ml者(14例)中有12例残余尿量降至100ml以下,2例残余尿量仍在150—200ml;有自主排尿,但排尿时程延长的1例患者控制膀胱内压能力有所提高,但排尿时程仍较伤前长。结论:视觉反馈排尿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内压,为膀胱功能的恢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霍飞翔  李响  张洪蕊  杨帅 《中国康复》2022,37(8):477-481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接受下肢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以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估,M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治疗组FMA-L、MMT、BBS、BI分别由治疗前(20.75 5.37)、(8.70 2.43)、(14.70 6.89)、(16.60 4.10)提高至(31.05 3.32)、(41.20 5.33)、(15.65 1.84)、(32.00 6.39);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治疗前(20.80 4.92)、(15.05 6.75)、(9.60 2.74)、(15.603.46)提高至(28.10 4.28)、(35.30 9.52)、(14.05 2.42)、(28.05 5.33);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下肢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患者下肢本体感觉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简易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进行康复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在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时佩戴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对每例患者患侧手功能在入组时和疗程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手功能(FMA)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P〈0.01);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2个月后简式Fugl—Meyer手功能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上肢屈肌痉挛抑制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手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