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0 d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接受下肢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以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估,M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治疗组FMA-L、MMT、BBS、BI分别由治疗前(20.75 5.37)、(8.70 2.43)、(14.70 6.89)、(16.60 4.10)提高至(31.05 3.32)、(41.20 5.33)、(15.65 1.84)、(32.00 6.39);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治疗前(20.80 4.92)、(15.05 6.75)、(9.60 2.74)、(15.603.46)提高至(28.10 4.28)、(35.30 9.52)、(14.05 2.42)、(28.05 5.33);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下肢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患者下肢本体感觉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病程3个月分别测定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息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3个月后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绢(P<O.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C-708A静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C-708A静态平衡仪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两组平衡能力、ADL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C-708A静态平衡仪提供视觉反馈、提高治疗的注意力及兴趣,能更好的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视觉代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应用静态平衡仪检测视觉代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静态平衡仪分别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进行测试,对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重心标准偏差、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的平均时间4个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双下肢负荷比例偏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心标准偏差、超出目标数据比例、恢复到目标内的平均时间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脑卒中偏维组睁眼与闭眼状态下的各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静态平衡仪各检洲指标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视觉代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行导向性训练,治疗组行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平衡量表(BBS)评分和WHO生活量表(WHOQOL-100)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ARAT、FMA、MBI、NIHSS、BBS和WHOQOL-100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RAT、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障碍,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提高平衡能力,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镜像视觉反馈(MVF)、任务导向训练和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的作用。方法 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EMGBF组(n=30)和MVF组(n=30)。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任务导向性训练,EMGBF组在此基础上加EMGBF,MVF组在EMGBF组的基础上加MVF,共8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并测定偏瘫上肢相关肌电积分。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上肢FMA评分,UEFT评级和上肢肌肉肌电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EMGBF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MVF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胫前肌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小于6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随机分成EMGBF组和对照组。EMGBF组患者共17例,年龄(61.90±10.35)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EMGBF;对照组患者共18例,年龄(55.12±9.92)岁,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改良Ashworth量表、胫前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和10m步行速度测定,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EMGBF组和对照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EMGBF组患者的踝背屈AROM、前肌肌力、BBS、FMA-L和步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EMGBF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平衡功能反馈训练。2组患者分别经40 d治疗后,采用BBS和MBI量表对其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平衡功能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偏瘫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保持平衡 ,平衡包括三方面 :稳固性 (steadiness)、对称性 (symmetry)和动态稳定性(dynamicstability ) 〔1〕,它是坐、立、行的基础 ,而偏瘫患者由于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产生如患侧无力、肌痉挛、感觉缺失、视觉缺损等后遗症 ,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的平衡测定有许多量表 ,如Semans评定表、Fugl-Meyer评定表等 ,但仪器测定更为客观。本研究运用PJ -Ⅰ型电脑平衡功能检测仪 ,其应用高灵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平板作为检测平台 ,配有专用平衡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常规组患者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常规康复治疗,同时辅以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假镜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镜像治疗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期量表(下肢及足部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踝关节背伸活动度检查、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下肢FMA评分、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肌电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肌电组及常规组(P<0.05)。 结论 镜像治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指标的影响。 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康复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量表来评定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积分法评定;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来监测生物反馈运动训练。 结果:3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在治疗1个月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增强(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强(P<0.01)。 结论:3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运动康复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下的站立平衡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动态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及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患者Berg评分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并拢站立状态下实验组重心前后(AP)及左右(LR)偏移角度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足前后(tandem stance,TS)站立下,试验组重心左右偏移角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重心前后偏移角度差值未获得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Tencnobody本体感觉训练系统测得的重心移动距离与重心描绘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辅助下的生物反馈平衡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且其训练效果优于常规训练。  相似文献   

17.
李年贵  孙蕾 《中国康复》2005,20(1):54-54
目的:探讨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 各32例,均接受正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抗阻训练。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 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使用抗阻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手背伸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增加患侧上肢任务导向训练,即训练时结合日常实物并完成明确指令动作,如手背伸抓握及够物等训练。由不知分组的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定2组患者的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活动度(AROM)、手腕Fugl-Meyers运动功能评定(FMA)和腕背伸表面肌电图(s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腕关节AROM、手腕FMA评分和腕背伸sEMG值分别为(4.17±2.68)°和(3.11±2.85)°、(11.11±3.69)分和(13.72±4.46)分、(42.83±16.48)μV和(37.28±18.48)μ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39±4.22)°和(3.83±4.02)°、(27.72±8.84)分和(22.05±7.81)分、(102.5±53.11)μV和(72.17±32.65)μV,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EMGBFT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关节活动度(ARO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患侧上肢力学指标[肘屈伸时峰力矩(PT)、总功(TW)]及生活质量评定简表(WHOQO-BREF)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肘屈肌、膝伸肌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腕关节与踝关节AROM值及上肢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评分、患侧上肢肘屈肌与肘伸肌PT和TW、WHOQO-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EMGBFT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