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中国传统医德的内涵和核心内容以及将中国传统医德结合到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教育启示,并探讨了两者相结合的医学伦理学意义。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合到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不仅为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为人文素质教育新方法的探索提供了参考和思路,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理论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0-200
理论探索与实践 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   

4.
理论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   

5.
理论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   

6.
理论探索与实践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国外医学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等。  相似文献   

7.
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灾难中秩序后面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所折射出的对死亡的无知与人性冷漠,指出缺乏死亡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缺陷,回顾了世界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现代死亡教育的内涵,通过与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由来已久的禁忌,积极开展死亡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死亡教育的体系,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以此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临终关怀新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临终关怀是一门新兴学科,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本文着重论述了四个问题;(1)临终关怀的概念与发展;(2)临终关怀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临终关怀的特点与基本原则;(4)临终关怀面临的任务与展望。旨在抛砖引玉,探索建立中国临终关怀学的学科体系,把中国的临终关怀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达维多夫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在于改变由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所设计的学生的思维类型,即必须由发展学生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现代发展性教学体系取代以形成学生知识—经验思维为宗旨的传统教学体系。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以教学目标的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为核心,以教学方法的选用为手段,从而实现思维训练的最终目标。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建立的主题建构教学模式就是以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死亡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这种教育通过引发人们思考死亡相关问题,帮助民众形成积极的死亡观,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生死、身边人生死的问题。中国民众死亡知识相对缺乏,绝症患者、老年人在临近死亡时被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死亡教育的开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死亡教育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推动我国死亡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理论探索与实践 教育技术理论及其研究进展;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体系构建;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教育信息化理论及其实践研究;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平衡针灸学研究进展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以阴阳整体学说为理论基石,以神经经络调控机制为物质基础,经长期实践摸索和验证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针灸学。本文系统地总结了30年来平衡针灸学在基础理论、穴位针法、临床应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基本成果,客观地指出了本学科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如下5个方而提出了未来平衡针灸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1)注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理论研究。(2)建立平衡针灸理-法-方-穴-术体系。(3)g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研究质量。(4)开展实验研究,提示作用机理。(5)做好技术推广,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从而为本学科的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提供了较全面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继“导学式教学”研究课题完成以后,江苏省南通中学承担的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习与学习品质研究”已开题实施。课题组根据研究的基本假设和设计(详见本课题开题报告,(江苏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以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和经验事实为依据,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课题建设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重点展开了深入探索和实验,现将前一阶段研究过程和初步成果总结如下。一、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和基本问题的再认识1997年12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学习与学习品质研究”正式开题。学校邀请了南通市教委、市教科所、市教研室、南通…  相似文献   

14.
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医学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文章从医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并通过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探索研究,在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展开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来的发展,从翻译引介到反思重构,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组织与研究机构.学术领域目前研究的理论问题依然围绕:个体权利与群体权利的张力、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民族性与普世性价值观争论、问题研究与体系建构等问题展开.这些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为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指明道路,为医改的顺利推进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础学科群现有体系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进行整理的结果 ,并由此形成了对当代中医药理论发展影响深远的“近代模式”。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中医文献研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中医基础学科群基本框架的构建与规范 ,但由于受到近代医学思想与教育模式的影响 ,理论与方法均存在诸多局限性。认为以传统规范为依据 ,运用文献学、哲学、史学、文字学、发生学等研究方法 ,结合信息科学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阐释和研究 ,对中医基础学科体系进行重新架构 ,是中医教育和中医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卫生法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法学是以卫生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卫生法的产生和发展,卫生法的渊源、本质,卫生法的范畴、内容;卫生法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卫生法的实施和诉讼,卫生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门法的相互关系等等。卫生法学教学现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卫生法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是护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点。自2010年起,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现状、应用研究、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廓清理论框架,厘清问题根源,梳理和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提出建议,为今后护理人文关怀教育指明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政策工具是量化分析政策文本内容、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X-Y维度)”框架以探索政策制定长期稳定性和后期创新性的方法。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政策发展历程,将1949—2021年划分为改革孕育、体制转变、改革完善和持续深化四个时期。筛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121份医疗卫生政策文本,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定量分析得5 957个政策文本单元格,统计各时期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挖掘政策文本、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呈现的内在逻辑推演发展特征。新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发展将服务人民身体健康摆在首位、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指向、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和健康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作者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将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有机结合,探讨了免疫学教学中整合式创新实验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完成了对整合式创新实验体系的一次良好的探索与实践,为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员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