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表明,失语症的辅助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训练系统,目前市场的应用型软件主要是汉语失语症训练系统软件。此软件对母语为维吾尔语的维吾尔族失语症患者并不适用,针对维吾尔语失语症训练软件的研发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根据康复治疗师训练维吾尔族失语症患者的治疗规范,构建了一种适合于维吾尔族失语症的训练软件。方法:于2013年1至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疆地区,深入调研维吾尔族常用及熟悉的生活素材,结合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筛选出相应的言语康复训练素材,初步建立维吾尔族生活言语素材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为基础设计出维语、汉语双界面的计算机辅助应用软件。由软件设计研发人员按照本课题组成员的要求,设计出具有维语、汉语双界面的言语康复训练软件,然后筛选新疆维吾尔族脑卒中失语症患者30例,将软件进行临床实验和评价,经过多次修正,详细记录实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数据。再与软件工程师不断沟通,将训练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反复修正,最终研发出一套基本成熟的失语症(维吾尔语)训练系统V1.0。结果与结论:试验设计出了一套基本成熟的失语症(维吾尔语)训练系统 V1.0。此软件的研发为新疆言语治疗师提供了一种功能完善、操作简便、扩展灵活的训练工具,有助于减轻言语治疗师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临床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维语失语症的语言特点和病灶部位以及与汉语失语症的差异。 方法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ABC)对9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评定,其中维吾尔族患者(维语组)45例,汉族患者(汉语组)45例,并行头颅CT或MRI检查。 结果同类型的维语和汉语失语症的病态语言特点没有明显差异;维语组中病变部位累及经典语言中枢患者24例(53.33%),汉语组中病变部位累及经典语言中枢患者36例(80%),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语组交叉性失语的发生率较汉语组高。 结论同一类型维、汉失语症的语言特点基本一致;各型失语病灶有其结构定位,但汉语失语症可能较维语失语症更符合经典的语言中枢模式。  相似文献   

3.
赵勇勇  吴松  刘思  李晓雯 《中国康复》2022,37(6):341-345
目的:探讨反应扩充疗法(RE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语言训练和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反应扩充疗法训练,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分、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工具(CRRCAE)中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分及波士顿失语诊断测验(BDAE)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及AQ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CRRCAE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BDAE分级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联合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及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CRRCAE动作说明评分、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BDAE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是非流畅性失语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RET联合rTMS有利于增加WAB评分、RRCAE动作说明、画面说明评分和CADL评分,改善BDAE分级,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优势半球头穴透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失语症的疗效。方法:失语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3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B、C组加用言语训练治疗,C组再加用优势半球头穴透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各种言语形式的障碍程度分级表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评定法(CADL)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4种言语形式均有明显改善,且C组更优于B组,B组更优于A组(均P<0.05);3组治疗后CADL得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C组更高于B组,B组更高于A组(均P<0.05)。结论:优势半球头穴透刺配合言语训练治疗失语症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头针结合语言治疗在卒中后失语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华薇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10-110,116
目的观察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在相应的头皮某些穴区进行针刺的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在卒中后失语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3—09/2005—08在本院卒中科治疗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01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即单纯语言训练组(n=50,行单纯语言训练);头针结合治疗组(n=51),在语言训练的同时采用头针治疗,均连续60d。在训练前及训练后60d进行听理解、命名、复述、言语表达、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评定,评定标准用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评测量表对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结果卒中后失语症的患者10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60d后头针结合语言训练组听理解、命名、复述、言语表达、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波士顿诊断失语检查评分显著高于单纯语言训练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同时给予tDCS伪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给予言语训练及头针治疗的同时联合tDCS治疗,共治疗4周。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测验(BDAE)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量表(CADL)评定患者语言交流能力,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CRRCAE评分、BDAE等级、CADL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DAE等级较前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CRRCAE评分、CADL评分、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BDAE等级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tDCS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结合头皮针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症的语言功能、日常交流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颅交变电磁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chuell语言功能刺激训练,连续治疗20d。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经颅交变电磁场治疗,每天治疗2次,治疗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量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BC、CADL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进步,并且以观察组ABC量表评分[其语言流利性评分为(47.5±5.05)分,复述能力评分为(34.56±5.41)分,视命名评分为(35.68±5.34)分,反应命名评分为(47.50±9.10)分]、CADL量表评分[(86.2±22.3)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颅交变电磁场联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从谈话、复述、视命名、反应命名等多个方面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有助于增强患者日常交流能力,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CILT)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非流畅性失语的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0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组)、常规治疗+CIL T (CILT组)、常规治疗+1Hz rTMS(rTMS组)及常规治疗+CILT+1Hz rTMS(联合组)治疗10d ,治疗前后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及命名前4项及日常生活交流活动检查(CADL )评定语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结果:治疗10d后,联合组WAB各项功能评分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CILT 组及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联合组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和命名3项及CADL评分均较rTMS组明显提高(P<0.05), WAB评分复述项联合组与rTMS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MS组WAB各项功能评分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提高更明显(P<0.05);CILT组WAB评分自发言语、听理解和命名3项及C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明显提高(P<0.05);常规组WAB评分仅自发言语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CADL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强制性诱导疗法和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对非流畅型失语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两者联合运用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应扩充疗法(response elaboration training,RET)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仅采用传统语言训练),r TMS组(传统语言训练+低频rTMS治疗),RET+rTMS组(传统语言训练+RET+低频r TMS治疗),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均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动作说明、画面说明2个亚项,以及实用性语言交流能力检查(CADL)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RET+rTMS组患者WAB自发言语、听理解、命名、复述、AQ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RET+rTMS组自发言语、命名及AQ得分高于rTMS组(P0.05);治疗后,RET+rTMS组患者CRRCAE动作说明和画面说明得分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和rTMS组(P0.05),rTMS组患者动作说明得分高于治疗前(P0.05),常规组以上两项得分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组与RET+rTMS组患者CADL得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RET+rTMS组CADL得分高于rTMS组(P0.05)。结论:反应扩充疗法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显著改善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19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工作记忆训练。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接受数字广度测试(DS)、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结果:训练后,治疗组DS评分、WAB各项子测试积分及失语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DS评分、听理解积分及失语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S评分与WAB自发言语积分(r=0.801,P0.01)、听理解积分(r=0.826,P0.01)呈正相关。结论:工作记忆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尤其是听理解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失语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互动式头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DTI感兴趣区(RIO)弓状束纤维形态及数量变化,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试(CADL)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状态。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弓状纤维束的形态及数量、CRRCAE评分、C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弓状纤维束形态改善,数量较多,CRRCAE评分及CADL评分[(54.7±3.9)分]较优异(P<0.05)。 结论 互动式头针对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失语症患者应尽早采用互动式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言语失用症伴口颜面失用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言语失用症伴口颜面失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结合解剖定位下头穴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言语康复训练。应用“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价与治疗系统”中的言语运动计划模块中的评定项目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治疗前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数数、唱音阶、发音、单音节词复述、双音节词复述及口颜面动作检查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言语失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自数、跟数两项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单音节词、双音节复述两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自唱、跟唱、拼音字母复述等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口面动作评分中执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模仿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解剖定位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能够明显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言语失用症,同时改善口颜面失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在相应的头皮某些穴区进行针刺的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在卒中后失语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03-09/2005-08在本院卒中科治疗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101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即单纯语言训练组(n=50,行单纯语言训练);头针结合治疗组(n=51),在语言训练的同时采用头针治疗,均连续60d。在训练前及训练后60d进行听理解、命名、复述、言语表达、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评定,评定标准用波士顿汉语失语症评测量表对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结果卒中后失语症的患者101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治疗60d后头针结合语言训练组听理解、命名、复述、言语表达、阅读能力、书写能力,波士顿诊断失语检查评分显著高于单纯语言训练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语言训练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治疗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2例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分为低频rTMS刺激组(简称rTMS组)和联合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药物治疗、言语训练),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联合组在rTMS组的基础上辅以AOT治疗。经颅磁刺激部位为右侧大脑半球Broca镜像区,磁刺激频率为1Hz。AOT为患者佩戴VR眼镜,观察180个词汇的口型以及动作视频,同时进行复述。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及改善情况,采用实用语言交流能力检查表(CADL)评价治疗前后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分级,并计算显效率和有效率。结果:经过4周治疗,2组CRRCAE各项评分均明显提高(均P<0.01),联合组各项分值均更高于rTMS组(均P<0.01),联合组有效率显著高于rTMS组(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非流利性失语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纳入脑卒中后亚急性期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5 Hz组、1 Hz组、假刺激组,每组15例。在常规语言训练基础上对患者右侧额下回三角部进行不同频率(0.5 Hz、1 Hz、假刺激)的rTMS治疗,治疗10 d。于治疗前、治疗5 d、治疗10 d,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中文版对各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评价,并观察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WAB评分失语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5 d及10 d WAB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组内治疗5 d比较,0.5 Hz组治疗10 d 4项指标(失语商、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显著改善,1 Hz组治疗10 d WAB评分5项指标均改善(P<0.05),假刺激组治疗10 d 4项指标(失语商、自发言语、听理解、命名)改善(P<0.05)。与假刺激组治疗10 d同指标比较,0.5 Hz组听理解评分[(7.34±2.08)分]显著较高(P<0.05),1 Hz组自发言语评分[(11.25±3.13)分]显著较高(P<0.05)。 结论 1 Hz及0.5 Hz的rTMS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亚急性期非流利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其中,0.5 Hz rTMS在改善患者听理解能力方面较优,1 Hz rTMS在改善患者自发言语能力方面较优,且安全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训练对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单侧训练组和双侧训练组,每组患者15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单侧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单侧(患侧训练)训练为启动活动,双侧训练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活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FMA-U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FMA-UE和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侧训练组治疗后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35.73±5.12)分和(62.13±5.67)分,均显著优于单侧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以双侧训练为启动活动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患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采用Vocastim-Master言语治疗仪进行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患者41例,以功能恢复训练法(Schuell刺激疗法和构音训练)为对照,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功能训练组与电刺激组间CR-RCA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RCAE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电刺激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功能训练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地促进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旋律语调疗法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急性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48例。A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B组、C组、D组分别在A组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旋律语调疗法、旋律语调疗法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 R CAE)、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检查(CADL)及功能磁共振检查(fMR I)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失语指数、日常交流能力和语言功能区激活情况。结果 治疗前四组患者的CR R CAE评分、失语指数和CADL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四组患者的CRRCAE评分、失语指数和CADL评分均升高(P<0.05),B、C、D组均高于A组(P<0.05),D组高于B、C组(P<0.05);治疗后C组的CR R CAE评分高于B组(P<0.05),B、C组的失语指数和C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设计的WBAT训练,肌力训练组增加骨盆稳定及下肢抗重力肌群抗阻训练,站立训练组增加站立板辅助站立训练,以上3种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ASIS-PSIS)、躯干倾斜角(A-P)及1 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WBAT组的ASIS-PSIS和A-P分别为(18.61±3.13)°和(23.31±3.81)°,站立组的A-P为(24.48±4.33)°,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ASIS-PSIS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AT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6.81±12.61)m,肌力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1.07±8.45)m,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1 min步行距离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BAT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前倾脑瘫患儿的ASIS-PSIS、A-P以及1 min步行距离,且其疗效优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和站立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言语训练组、假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言语训练组采用常规言语康复训练,假刺激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联合r TMS假刺激,联合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联合低频r TMS康复治疗,3组均持续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汉语失语成套检查(ABC)评估3组患者的康复疗效,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计算失语指数(AQ)评分,同时对中枢激活脑区进行功能性磁共振(f MRI)检查,比较选定感兴趣区(ROI)的激活情况。结果联合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82.50%,高于言语训练组、假刺激组的57.50%、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AQ评分高于言语训练组、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f MRI检查显示,治疗后,联合组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SM1)、枕叶、颞叶和基底核区的激活率均高于言语训练组、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 TMS联合言语康复训练能充分激活脑梗死后失语症患者大脑语言功能区,减轻失语症严重程度,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