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60-164
目的 探讨医共体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品质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前所收治的ACI 患者为对照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167 例;收集2018 年1—12 月医共体模式后的ACI 患者为试验组(2775 例),其中静脉溶栓249 例。组建医共体卒中团队,优化流程,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间ACI 患者静脉溶栓率、溶栓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DNT、DNT≤60 min 的比例、溶栓患者的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并对发病至就诊时间OCT 与DNT 相关性分析。结果 5550 例ACI 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率6.0%,低于试验组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溶栓患者DNT 由59 min 缩短为54 min(Z=2.492,P=0.013),DNT≤60 min 患者比例从59.3%提高至72.3%(P<0.01),降低了溶栓患者住院西药费(Z=2.507,P=0.012)、住院总费用(Z=2.602,P=0.009),试验组中OCT 与DNT 负相关性减弱。结论 应用医共体管理能提升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品质,即有效提高整体静脉溶栓率、缩短DNT、提高DNT≤60 min 的比例、降低住院西药费、总费用,实现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管理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王莹  程燕  钟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294-296+300
目的:探讨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是否对缩短患者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及增加静脉溶栓依从率,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对干预前(2017年4月~2018年3月)、实验期(2018年4月~2018年6月)、干预后(2018年7月~2019年6月)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进行分析。评估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建立前后rt-PA(阿替普酶)到达医院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和对应患者比例,并确定DNT的潜在改善是否与临床结果的改善相关。结果:建立以卒中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后,患者DNT由干预前的(79.66±14.11) min缩短到(50.92±10.57)min(P<0.001)。发病到溶栓时间(ONT)从(217.25±34.64)min缩短到(209.57±31.37)min(P<0.05)。DNT≤60 min患者比例由15.9%上升到84.6%(P<0.001),而DNT≤45 min患者比例由2.3%上升到28.8%(P<0.001)。溶栓的依从性从(14/88)15.9%上升至(88...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88-91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2 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救治的静脉溶栓AIS 患者78 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由家属护送入院接受静脉溶栓的AIS 患者84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卒中急救时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DTI)、入院至获得检验结果时间(DTE)和DNT≤60 min 比例]、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NT、DNT、DTI 均短于对照组,DNT≤60 min 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E 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14.1%,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可有效缩短AIS 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延误,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王蕾  姜帅  罗业涛  何柳  李妮  方升  徐广会  朱曦  龚椒蕉  杨珊珊  张仲   《四川医学》2017,38(9):985-989
目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实施的多科协作优化改进,对缩短患者到院就诊至启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对溶栓流程的具体实施进行多学科协作优化改进的患者入试验组,按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为试验第一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为试验第二阶段;2014年1月至7月改进前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NT时间、溶栓率和治疗效果。结果 DNT平均值由对照组的88min缩短到试验第二阶段的6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NT≤60min的比例达为20%,试验第二阶段达51.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试验第二阶段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多学科配协作,对溶栓流程的实施优化,可以减少rt-PA静脉溶栓的院内延误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法在地市级医院缩短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进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的实践及成效。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403例。本院于2018年4月1日启动流程优化项目,以该时间为界,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为改进前,共有患者166例;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为改进后,共有患者237例。分析项目启动前后溶栓患者的各项数据,应用MiniTab软件进行流程能力分析,经过鱼骨图、快赢措施和潜在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多种方式的整改优化,通过比较项目启动前后12个月的溶栓DNT差异探讨本院2018年4月1日启动的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优化中的成效。结果项目实施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年DNT中位时间由改进前的47.5(31,48)min缩短至改进后的38(40,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法能缩短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DNT,值得在地市级医院的卒中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截止时间效应,为缺血性卒中的急救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2月至2017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析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点的分布,以及患者发病后到院就诊的早晚是否影响静脉溶栓治疗启动的及时性;分析启动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早晚是否与出院时预后结局相关。 结果 共纳入158例接受静脉溶栓的卒中患者,患者发病至到院时间影响其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的分布(P<0.001),且发病至到院时间长短与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长短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82,P<0.001)。与发病180~27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相比,180 min内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出院时可以独立行走的概率增加(比值比=0.35,95%可信区间:0.15~0.84,P=0.019)。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点的分布不同,发病至到院时间越早的患者延误现象越明显,存在截止时间效应。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会有更多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DN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4例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是否实施品管圈活动为时间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进行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DNT。结果观察组患者DNT为(16.3±5.2)min,较对照组患者的(27.62±7.34)min明显缩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使患者能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流程中的实践情况及其对患者到院至用药时间(DN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2018年6月—2019年4月的65例PDCA循环法管理前阶段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5月—2019年12月的102例PDCA循环法管理后阶段患者作为实验组。分析两组患者DNT及临床各环节用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发病至来诊时间较对照组高(P <0.05)。实验组各环节用时及DNT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DNT≤ 60 min患者15例(23.1%),实验组DNT≤ 60 min患者76例(74.5%)。实验组有64例患者(62.7%)静脉溶栓后NIHSS评分下降≥ 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较对照组21例(32.3%)明显上升。结论 PDCA循环法可有效改进静脉溶栓院内诊疗流程,显著缩短临床各环节用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 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94,95%CI:0.991~0.997,P < 0.01;OR=0.989,95%CI:0.983~0.995,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结论: 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PT和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 。根据PT 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 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8 h和4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4 h和2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 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不同恶性程度肿瘤患凝血象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40例正常对照,20例子宫肌瘤,92例恶性实体肿瘤(肺癌22例,食管癌20例,胃癌,结直肠癌30例,宫颈癌20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各种恶性肿瘤患PT,APTT,TT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但无显性差异,Fbg则显增高(P<0.01),子宫肌瘤患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恶性实体肿瘤Fbg含量增高,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39例正常对照、76例中孕组(孕20~28周)及54例晚孕组(孕37~40周)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进行检测。结果:中孕组、晚孕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PTT及TT缩短,Fbg水平升高,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T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孕期与中孕期相比,PT和APTT有所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机体呈现高凝状态,可能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合格标本50例,按不同离心条件及放置时间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APTT、PT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8 min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室温放置2 h各项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4 h、6 h APTT、P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3 000 r/min离心8 min即可进行凝血筛选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PT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应用国产凝血测定仪测定正常兔凝血象的正常值及其范围,并观察了性别与凝血象的关系,提示性别与凝血象无关。此外对凝血测定仪的性能及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作了分析,旨在为应用国产凝血测定仪开展实验药理学研究或筛选和评价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实验时选择实验用正常兔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室温下标本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300份标本分为2组(每组150人),分别测定放置时间不同时(0,2,4,6,8,10小时)和离心时间不同时(5,10,15,20分钟)凝血4项的结果。结果:APTT和PT在室温放置6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6小时后两者延长;TT和Fib在8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8小时后两者延长。 APTT和PT在2500r/min离心条件下,离心5分钟与1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5分钟APTT和PT明显缩短,10分钟后各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TT和Fib在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TT和PT在室温放置条件下,必须在6小时内检测完毕,TT和Fib须在8小时内完成检测。在2500 r/min离心条件下,APTT和PT离心时间至少须10分钟,TT和Fib对离心时间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用无机盐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NaCl、KCl、NaHCO3、NaH2PO4为样品测定aPTT、PT和TT。结果四种无机盐能够明显延长aPTT、PT、TT时间,呈现出体外抗凝作用,作用强度与浓度呈正相关。四种盐抗凝能力强弱如下:NaH2PO4>NaHCO3>NaCl>KCl。结论无机盐会参与到凝血过程,对aPTT、PT和TT产生影响,如果样品中含有无机盐,应考虑到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蝮蛇毒中分离纯化一种组分acoagulatin并进行鉴定,观察其抗凝作用。方法 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CM-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柱层析,从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acoagulatin,分别采用Biosep-sec-s 2000型HPLC分子筛柱层析、还原性SDS-PAGE(5%浓缩胶,12%分离胶)电泳进行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将不同浓度acoagulatin与抗凝兔血混合,测定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Acoagulati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1400,由两个亚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4400和17000,能显著地延长PT和APTT,对TT没有影响。结论 采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CM-sepharose Fast Flow两种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蛇毒,能分离出纯度高的组分acoagulatin,该组分具有抗凝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对进口和国产两种不同厂家品牌的血凝试剂对实验动物SD大鼠和人血凝四项(PT、APTT、TT、FIB)检测结果,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用SPF级SD大鼠及人血凝标本,分别用国产和进口两种不同品牌血凝试剂检测PT、APTT、TT及FIB血凝四项指标。结果 两种不同品牌血凝试剂对大鼠血凝四项指标检测结果均存在差异,大鼠血凝指标PT、APTT、FIB国产试剂检测结果高于进口试剂(P<0.05);大鼠血凝指标TT进口试剂检测结果高于国产试剂(P<0.05);而人血凝标本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厂家品牌的血凝试剂检测SD大鼠血凝四项(PT、APTT、TT、FIB)结果可存在差异,各实验室应根据需求建立相应的背景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对37例早产儿和15例足月儿进行PT、APTT、TT、Fbg检测。结果无论孕周大小的早产儿PT、APTT、TT均延长,<35周者PT、APTT、TT与≥35周早产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Fb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处于低凝血因子状态,易患出血性疾病,应及早监测凝血指标,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纠正出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