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目前对儿童肩关节肌群发育特征的研究非常少见。目的:通过等动肌力测试分析10岁儿童肩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的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59名10岁儿童双侧肩关节屈伸肌进行60,120(°)/s两种速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同一测试速度下同侧同名肌群男女比较,左右肩关节屈伸峰力矩、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左肩关节:男性屈肌在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速度下数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男性屈肌在6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测试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或P<0.01)。③右肩关节: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男女屈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说明10岁儿童男女相比,肩关节屈伸肌群发育无明显差异;自身相比,男女儿童肩关节伸的肌群力量要好于屈肌群,屈伸比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踝关节运动对健康成年人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及下肢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30名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方法, 先使用多普勒超声探讨静息状态、踝关节背屈和跖屈动作对下肢股静脉血流的影响。再让受试者接受两种踝关节运动, 传统方式为背屈10 s放松5 s、跖屈10 s放松5 s;改良方式为背屈1 s放松1 s、跖屈1 s放松1 s。分别在运动5 min后即刻、运动结束休息5 min、运动结束休息10 min时对受试者股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测定, 并评估运动持续1、3、5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结果与静息状态相比, 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均增加(P<0.01);与跖屈相比, 踝关节背屈时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平均流速、血流量提高(P<0.05)。不同时间点两种踝关节运动方式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流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运动持续1、3 min时受试者的主观感觉疲劳程度得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跖屈45°的主动屈伸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以寻找简便易行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2012年1-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30名健康受试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以深吸气引导足踝背伸30°、深呼气引导足踝趾屈45°运动时股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受试者的主观评价。结果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与单纯足踝主动屈伸运动相比较,前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速度增大时的持续时间及血流量均大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受试者对前者的依从性及掌握程度均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以深呼吸为节拍引导足踝主动屈伸运动能更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效降低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下肢体位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迈步振动组、后伸振动组、屈膝运动振动组,每组18例。三种振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不同体位下的振动治疗,20min/次,1次/天,5天/周,持续6周。在基线、振动训练6周、随访12周时评估Fugl-Meyer量表下肢部分、起立-行走计时试验(TUG)、膝屈伸肌等速肌力峰力矩。结果:共66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各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双侧伸膝及屈膝肌峰力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振动治疗组6周及12周时Fugl-Meyer、TUG、患侧伸膝肌峰力矩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屈膝运动振动组6周时患侧伸膝肌峰力矩显著高于迈步组及后伸组(P<0.05)。四组健侧伸膝肌、双侧屈膝肌峰力矩在6周与12周差异不具备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疗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伸肌肌力与下肢整体运动功能,且屈膝运动振动治疗在提高患侧伸肌力量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许晓峰 《中国临床康复》2012,(33):6267-6270
背景: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目前对儿童肩关节肌群发育特征的研究非常少见。目的:通过等动肌力测试分析10岁儿童肩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的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59名10岁儿童双侧肩关节屈伸肌进行60,120(°)/s两种速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同一测试速度下同侧同名肌群男女比较,左右肩关节屈伸峰力矩、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左肩关节:男性屈肌在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速度下数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男性屈肌在6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测试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或P〈0.01)。③右肩关节: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男女屈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说明10岁儿童男女相比,肩关节屈伸肌群发育无明显差异;自身相比,男女儿童肩关节伸的肌群力量要好于屈肌群,屈伸比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认识长期体育健身对青年自然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石家庄学院长期进行体育健身的男生103人,无长期进行体育健身的男生107人进行了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测试。结果:长期体育健身青年与普通青年左、右足底各区域峰力值比较,长期体育健身青年均大于普通青年,统计学检验均表现出高度显著性(P<0.01),双足峰力值最大值均出现在足跟内侧。长期体育健身青年与普通青年左、右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的时间和负荷率比较,统计学差异均显示出高度显著性(P<0.01)。长期体育健身青年与普通青年左、右足底各区域的冲量统计学比较在第1趾骨、第2—5趾骨、第1跖骨、第2跖骨、第3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7个区域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足跟内侧、第3跖骨、足跟外侧、第2跖骨,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骨、足弓。结论:长期体育健身青年与普通青年左、右双足的峰力值、达峰力值的时间、负荷率、冲量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青年进行长期体育健身并没有改变人体自然行走时足底接触地面的依次顺序,只是加大了接触地面的力量、加快了速度。说明体育健身对于下肢的力量、速度感、平衡能力等素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外八字的脚外翻破坏了膝关节正常力的分布,使关节一侧所受的生物应力增大,对侧相对减少。目的:更进一步认识"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运用比利时Footscan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石家庄市部分20~25岁的青年男性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双足步态均正常的青年男性39人为正常步态组,筛选出双足步态均为外八字的青年男性39人为异常步态组分别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异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峰力值明显高于正常步态组(P<0.01),第5跖骨、足弓两区域骨峰力值明显低于正常步态组(P<0.05)。正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1跖骨、第5跖骨两区域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异常步态组青年左、右足足底第2,4跖骨冲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异常步态组与正常步态组青年左足足底第3跖骨区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两区域冲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右足足底足跟内侧区域冲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外八字"行走会导致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斜向向前,行走方向上的蹬地力较小;行走过程中足受力顺序不是沿足纵弓的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夹角,因此足弓不能起到减震的作用,冲量的增大也就增加损伤的概率。所以"外八字"步态者应当注意足底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关系,增加足与地面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小冲击力值,避免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肱二头肌受损情况中的价值。方法 测量长透组、短透组及对照组各30名患者的肱二头肌肌肉厚度和浅侧脂肪厚度、及其剪切波速度,比较三组间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肱二头肌中段肌肉厚度测量中长透组(右1.98±0.35cm,左1.99±0.32cm)厚于对照组(右1.92±0.21cm,左1.94±0.19cm)和短透组(右1.81±0.30cm,左1.82±0.30cm),其中长透组和短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肱二头肌中段浅侧脂肪厚度测量中对照组(右0.40(0.34,0.51)cm,左0.40(0.35,0.51)cm)厚于长透组(右0.35(0.30,0.48)cm,左0.37(0.30,0.51)cm)和短透组(右0.30(0.26,0.42)cm,左0.32(0.27,0.46)cm),其中短透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肱二头肌及浅侧脂肪剪切波速度测量中对照组速度最高(右3.72±0.25m/s、3.27(3.15,3.38)m/s,左3.76±0.19m/s、3.22(3.14,3.36)m/s),其次是短透组(右3.47±0.26m/s、3.09(2.97,3.27)m/s,左3.48±0.24m/s、3.08(3.00,3.20)m/s),再次是长透组(右3.17±0.33m/s,2.85(2.69,3.07)m/s、左3.17±0.27m/s、2.88(2.73,3.07)m/s),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便捷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肱二头肌及其浅侧脂肪厚度及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像检查方法,可用于肌肉功能受损程度的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9.
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两次等速测试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康复专业三年级学生20例间隔一周进行双侧肘关节等速测试,速度分别为60°/s、90°/s和180°/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测试间峰力矩(PT)、单次最大做功(TW)、平均功率(AP)、总做功量(STW)的差异,并计算两次测试变化情况(即第2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结果:伸肌60°/s时,TW、STW两次测试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P>0.05;屈肌60°/s时PT、各测试速度时STW两次测试间比较P>0.05,其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指标两次测试的平均数值接近,但个体变化相差较大,总体上显示第二次较第一次增加(除伸肌60°/s时TW和STW降低外),慢速运动较快速运动变化小。结论:肘关节等速重复测试可比较不同个体组内的差异,比较每一个体的前后差异作用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10.
背景:等速测试系统已广泛应用来评价不同项目运动员关节肌群的力量特征。目的:测试广东省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观察曲棍球项目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等速向心测试力量特征。方法:运用CON-TREX等速测试系统对广东省14名现役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进行等速向心测试。检测指标为相对峰力矩、关节肌群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平均功率、总功和疲劳指数。结果与结论:在60(°/s)慢速测试时,女子曲棍球队员的两侧膝关节肌群相对峰力矩值表现为伸肌大于屈肌(P<0.01);左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3种不同测试速度下的范围为66%~77%,右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为82%~88%;左膝关节伸肌平均功率值均大于屈肌(P<0.01);左右膝关节伸肌的总功值均大于屈肌(P<0.01);膝关节屈伸肌疲劳指数范围在0.24~0.48之间。膝关节伸肌的最大力量大于屈肌,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240(°/s)快速测试时略微偏低,而右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比值在慢速测试时偏高,说明女子曲棍球队员左膝关节屈肌快速力量偏低,右膝关节伸肌最大力量比较低,伸肌的快速力量大于屈肌,伸肌的工作能力强于屈肌,屈伸肌的力量耐力水平比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筛选和优化下肢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患儿踝泵运动的操作规范。方法:共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行下肢CVC的患儿92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3例),并采用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A组跖屈2 s、背伸2 s,B组跖屈3 s、背伸3 s,C组跖屈4 s、背伸4 s,D组跖屈5 s、背伸5 s。比较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CVC相关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股静脉血管直径、血流峰速度和肢体肿胀发生率的影响。结果:4种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CVC相关性并发症无明显影响(P0.05)。4种不同节律的踝泵运动对患儿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峰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跖屈5 s、背伸5 s节律的踝泵运动能够明显扩张患儿股静脉血管直径,增加股静脉血流峰速度(P0.05)。而且跖屈5 s、背伸5 s节律的踝泵运动能够明显减少患儿的肢体肿胀发生率(P0.05)。结论:跖屈5 s、背伸5 s是适合CVC患儿踝泵运动的最佳节律,能够有效扩张静脉,增加血流速度,降低肢体肿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卵圆孔瓣运动规律以及卵圆孔瓣宫内早闭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百子湾和美妇儿医院进行产前检查,胎儿及母体均未发现异常的孕妇102 例为正常组,依据孕龄将正常组分为3组:组A孕28+0~32+6周36例,组B孕33+0~36+6周32例,组C孕37+0~40+6周34例。另选取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胎儿宫内卵圆孔瓣早闭且右心增大的孕妇14例为异常组。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测量收缩期(S峰)和舒张期(D峰)运动峰值,S峰持续时间(ST),1个心动周期持续时间(T),S峰下降斜率,计算ST/T;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动脉导管血流速度,静脉导管阻力指数,脐静脉(腹段)血流速度,跨卵圆孔和下腔静脉入右心房血流速度;应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卵圆孔径,右心房与左心房横径比值(RA/LA)、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RV/LV)。比较并分析各组之间以上参数的差异。 结果正常组胎儿卵圆孔瓣M型超声心动图特点为卵圆孔瓣运动曲线形成的S峰和D峰皆为向左心房单向运动,S峰最大运动峰值大于D峰。正常胎儿S峰最大运动峰值5~7 mm,平均(6.00±0.96)mm。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卵圆孔瓣运动曲线S峰运动最大峰值,卵圆孔瓣早闭组与正常组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0.54)cm vs (6.17±0.94)cm,P<0.001],ST/T卵圆孔瓣早闭组较正常组C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0.86 vs 0.59±0.05,P<0.001)。卵圆孔瓣早闭组胎儿右心扩大,与正常组C比较,RA/LA增大,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0.21 vs 1.19±0.19,P<0.001)。正常胎儿跨卵圆孔血流速度低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0.9±8.9)cm/s vs(52.5±11.5)cm/s,P<0.05],卵圆孔瓣早闭组跨卵圆孔血流速度高于下腔静脉入口血流速度[(47.9±10.6)cm/s vs(43.1±7.4)cm/s,P<0.05]。脐静脉血流速度正常组C高于卵圆孔瓣早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47)cm/s vs(20.3±5.00)cm/s, P<0.05]。 结论M型超声心动图显示正常胎儿卵圆孔瓣运动曲线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卵圆孔瓣宫内早闭胎儿卵圆孔瓣开放运动减低。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对卵圆孔瓣运动及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有助于准确诊断卵圆孔瓣宫内闭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纯的后前向松动(单纯松动术)和持续牵引的同时行后前向关节松动(牵引松动术)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3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单纯松动术和牵引松动术干预,2种干预方案的顺序随机,每种干预间歇2d。于每次干预前、后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采集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单纯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6.32±4.98)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7.47±3.39)cm/s]、平均血流速度[(27.12±9.01)cm/s]、阻力指数[(0.70±0.0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松动术干预后,受试者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45.98±5.10)cm/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18.01±4.27)cm/s]、平均血流速度[(26.09±6.89)cm/s]、阻力指数[(0.70±0.09)]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颈椎后前向松动和牵引松动产生的椎间运动对椎动脉血流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令人费解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文献报道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DE)能获得潜在的临床利益,TDE已经被认为是有用的心肌功能定量工具。本文通过TDE的临床应用、TDE技术分析,探讨TDE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例各种不同类型心脏病患者,平均年龄(41±18)岁,男性17例,女性11例,均为窦性心律,采用彩色TDE技术记录心尖四腔心切面图像3个心动周期,使用连机的软件分别将取样容积放置在基底段室间隔、房间隔下段和上段房间隔附近的右房腔内,通过调整取样容积的位置,尽量获得这3个位置速度和时相相似的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在同一时相测量这些曲线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峰速度。结果心尖四腔心切面基底段室间隔、房间隔下段和上段房间隔附近的右房腔内TDE收缩期峰速度分别为(4.95±1.41)cm/s、(4.52±1.58)cm/s和(4.65±1.61)cm/s,收缩期峰速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期峰速度分别为(-5.75±2.23)cm/s、(-5.78±2.27)cm/s和(-5.41±2.47)cm/s,舒张期峰速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尖四腔心切面,通过调整TDE取样容积在基底段室间隔、房间隔下段和上段房间隔附近的右房腔内,能获得速度和时相相似的TDE信息。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直接的二维超声图像上都不能接受的这一结果。TDE可能提供令人费解的信息,是一种令人失望的技术,包括TDE衍生的应变、应变率显像。多普勒最适合于血流的研究,应用于心肌组织运动是不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病人均进行常规康复,A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B组增加下肢等速肌力训练,C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每周训练6次,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峰力矩值)、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峰力矩值、FMA评分、BBS评分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C组在角速度60°/s、120°/s及180°/s下的伸膝肌及屈膝肌峰力矩值、BBS评分均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方面较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上肢加压,最适宜的压力值。方法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治疗的PICC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在平静状态及PICC置管侧上肢加压至20、40、60mmHg(1mmHg=0.133kPa)时监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并记录在各压力状态下患者的舒适度。结果患者平静状态下,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8.83cm/s;压力为2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4.79cm/s;压力为4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8.77cm/s;压力为6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0.24cm/s。除40mmHg与60mmHg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压力下,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肢加压可大幅度增加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并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是患者可耐受的、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物理方法。40mmHg为该方法实施最适宜的压力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健康人群躯干屈肌和伸肌在等速运动中的力学变化。方法 2018年3月至9月,选取27例健康受试者,收集其在30°/s、60°/s和90°/s角速度下躯干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结果受试者躯干屈曲和伸展峰力矩随着速度的增大略微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F 2.070, P 0.05)。30°/s和60°/s时,伸展峰力矩明显大于屈曲(t 3.138, P 0.01);90°/s时,屈曲与伸展峰力矩无显著性差异(t=-0.946, P 0.05)。屈曲和伸展峰力矩在30°/s和60°/s时比值均约为0.79∶1。相同速度下第2次和第10次收缩时峰力矩比较,屈曲峰力矩均下降,但只有30°/s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5.159, P 0.01);伸展峰力矩均增加,但只有60°/s时有显著性差异(t=-2.142, P 0.05)。结论等速运动角速度在60°/s以下时,躯干屈肌和伸肌肌力存在差异,且在30°/s和60°/s角速度下,两者比值约相等。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对躯干肌肌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腰痛患者肌力变化方面,而对脊柱容易损伤的角度范围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躯干等速向心屈伸动作时屈伸肌肌力变化的特征及脊柱最容易损伤的角度范围.方法:苏州大学2005/2007级研究生,健康男性14名,自愿参加测试.选用瑞士产CON-TREX人体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量受试者等速向心运动时的屈伸肌肌力及脊柱角度.测试速度分别为30,60,90,120,180(°)/s,每种速度下,受试者尽自己最大力量屈伸躯干4次,组间休息5 min.主要观察:①受试者躯干运动的关节活动范围.②等速向心运动屈伸峰值力矩、屈伸肌峰值力矩比及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的变化.③等速向心运动屈伸肌总功、平均功率.结果与结论:①等速向心运动时,伸肌的峰值力矩值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少(P<0.05),屈肌峰值力矩值未见规律性的变化;屈、伸肌的峰值力矩比随角速度的加快而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慢速等速向心运动时,不同角速度下屈、伸肌到达峰值力矩角度分布离散,30(°)/s时为-48.56°,90(°)/s时为-46.18°;快速运动时,屈、伸肌出现最大峰值力矩角度基本接近,120(°)/s时分别为-48.71°,-51.61°, 180(°)/s分别一54.86,-53.11°.⑨等速向心运动时,在不同角速度下,屈、伸肌的总功均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少,伸肌总功大于屈肌,伸肌总功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屈、伸肌的平均功率随角速度的增加呈线性上升,屈肌平均功率始终小于伸肌(P<0.01).结果提示:①等速向心运动时,躯干屈伸肌群的肌力随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躯干在慢速屈伸运动时稳定性较好.②快速等速向心运动时,突受外力打击后容易引起肌肉损伤和脊柱不稳.③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做功随运动速度下降而降低,但肌肉的爆发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快而加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静态平衡仪记录身体直立静止以及倾斜时足底重心的移动,测量绝经后女性的静态平衡指标以及稳定极限范围(LOS),比较绝经后正常骨量女性、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的静态平衡功能指标以及稳定极限范围有无差异性。 方法50~60岁的绝经后正常骨量女性20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女性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20例,使用压力测力板分别测定3组受试者睁、闭眼直立时的静态平衡指标(前后平均摆幅、左右平均摆幅、平均摆动速度、摆动路径长度、摆动有效面积)及前后左右4个方向LOS,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睁眼以及闭眼状态下,3组受试者静态平衡各项指标(前后平均摆幅、左右平均摆幅、平均摆动速度、摆动路径长度和摆动有效面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正常骨量组闭眼测试时的平均摆动速度和摆动路径长度分别为(0.916±0.666)cm/s和(52.109±16.950)cm均显著大于组内睁眼时的(0.885±0.585)cm/s和(38.768±10.09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的LO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且3组的前、后方LOS值均低于组内左、右方LO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前方LOS值高于组内后方的LOS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50~60岁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静态平衡指标无相关性;对60岁以下绝经后骨量改变女性而言,视觉对静态平衡指标的代偿不明显。(2)骨密度与稳定极限范围之间亦无相关性;绝经后女性左右方向的主动姿势控制能力优于前后方向,50~60岁骨质疏松女性前方姿势控制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