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5例,患者均经影像检查证实,男4例,女11例,年龄45~71岁,病程3~10天;其中左下肢13例,右下肢2例,混合型12例,髂股型3例。术前均行静脉超声,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以未行置管溶栓术的5名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病人为对照组,病史均3~12天。材料:双功能超声,溶栓导管,DSA,下腔静脉滤器。治疗方法: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DSA室,患者取平卧位,健侧卵圆窝处消毒局麻,切开皮肤皮下,自健侧大隐静脉行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置血管鞘和导管,造影明确下腔静脉无异常和肾静脉开口位置,导入滤器输送器,使其尖端位肾静脉开口以…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究导管溶栓治疗方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152例下肢急性DVT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外周抗凝和溶栓医治,观察组对患者进行静脉腔滤器结合导管溶栓医治,根据患者的大腿和小腿肿胀率,大腿和小腿周长的差异,介入医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9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独CDT治疗,观察组在CDT基础上联合PM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 d后溶栓效果、治疗7 d后患肢消肿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后,观察组溶栓有效率(88.89%)和Ⅲ级占比(84.4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溶栓有效率(62.22%)和Ⅲ级占比(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小腿消肿率和大腿消肿率高于对照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联合CDT治疗LEDVT患者能提高溶栓效果,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加快下肢消肿,效果优于单用CDT治疗。  相似文献   

5.
6.
刘丽  杨丽娟  靖冬梅 《黑龙江医学》2004,28(10):750-751
目的 研究评价静脉内导管振动溶栓 (Trellis)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① 1~ 7d的深静脉血栓 ,经健侧股静脉穿刺 ,经髂下腔进入患肢 ;②切开股静脉插入振动溶栓导管 ,进行静脉振动溶栓。通过治疗前后深静脉造影和术后随访。研究评价导管振动溶栓技术溶解静脉血栓的作用。结果 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 34例患者接受了振动溶栓治疗。 34例全部有效溶解了静脉内血栓 ,其中 30例振动溶栓后静脉至下腔静脉完全再通 ,4例振动溶栓导管未抵达下腔静脉 ,经静脉内超声溶栓后 ,3例深静脉完全再通 ,1例部分再通。导管振动溶栓显效率达 88% ,本组未发生静脉穿孔、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导管振动溶栓可以有效地溶解深静脉血栓 ,并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抗凝的同时配合导管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大腿周径差(5.83±0.52)cm,溶栓前小腿周径差(4.90±1.27)cm;溶栓后大腿周径差(2.66±0.82)cm,溶栓后小腿周径差(1.90±0.53)c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8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6~12个月,平均(8.1±1.3)个月.无一例出现血栓再发.结论: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操作简单,治疗效果明显,并发症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导管溶栓疗法。采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和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评分和健患肢体周径差可见,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病患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病患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法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减少了病患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安全系数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长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DT+规律抗凝(治疗组)40例,同期单纯规律抗凝(对照组)40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PTS发生率、髂-骨静脉通畅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大、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肢体肿胀症状缓解更明显.随访结果显示,Villalta评分:对照组(5.22±0.71)分高于治疗组(3.26±0.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TS发生率为45.00%(18/40),高于治疗组27.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静脉通畅率治疗组97.43%,高于对照组9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联合规律抗凝治疗DVT,疗效确切、可以减少PT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临床常见病,我科于2007 年1 月至2011 年4 月共收治78 例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患者,均留置了溶栓导管进行溶栓.针对各类不同的患者,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临床观察和穿刺点的护理等具体措施的落实到位,78例患者的治疗均达到预期的效果,未发生一例穿刺点局部感染及菌血症,亦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间歇气压治疗仪辅助下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评价间歇气压治疗仪在导管溶栓治疗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将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成两组治疗。A组患者25例,行常规经导管溶栓治疗, B组患者25例,行间歇气压治疗辅助下经导管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所有患者溶栓前常规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结果 2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分别为120.96 26.36小时和108.48 23.10小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尿激酶使用量分别为423.2 87.88万单位和381.6 77.01万单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血栓清除率、滤器处血栓捕获率、滤器回收率分别为:91.49 6.96%和92.34 6.72%、20%和24%、96%和92%,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间歇气压治疗仪可以显著缩短导管溶栓疗程,并减少溶栓药物使用量,同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勇 《广西医学》2008,30(9):1451-145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约占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20 %[1],如治疗不当患肢有完全或部分丧失功能致残之可能,还存在着血栓脱落引起致命性肺栓塞的危险[2].我科 2002年9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28例,配合良好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孟庆波  赵林 《疑难病杂志》2009,8(11):654-656
目的观察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1月,对急性下肢DVT患者56例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应用10F导管取栓,取栓后将5F直头多侧孔导管置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应用微量推注泵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每小时5万U左右,行溶栓治疗。21例患者于取栓后溶栓治疗之前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6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髂总静脉及髂外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等指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56例患者于治疗3个月左右复诊,患侧大腿、小腿周径差均低于治疗前(P<0.01);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为(65.2±14.6)%。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导管取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抗凝溶栓治疗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85例DVT患者的溶栓方法和并发症的预防,所有患者均应用低分子肝素,每日2次,皮下注射,用尿激酶(25万U)或巴曲酶(5~10Bu)静脉滴注,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出现并发症时停药或对症处理.结果 临床治愈318例,好转267例,4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所有并发症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后症状缓解,无死亡.结论 抗凝溶栓是DVT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肯定,费用较低,但存在一定并发症,溶栓过程需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学创新》2016,(14):140-143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接触溶栓因其微创、高效而成为促进血栓再通的重要方式。现将近几年学者针对导管接触溶栓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溶栓途径、溶栓入路、溶栓药物的应用及并发症四个方面探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不断攀升,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接触溶栓因其微创、高效而成为促进血栓再通的重要方式。现将近几年学者针对导管接触溶栓的研究进行综述,从溶栓途径、溶栓入路、溶栓药物的应用及并发症四个方面探讨导管接触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导管溶栓术(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中期疗效。方法 33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接受CDT治疗,以静脉通畅改善度以及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评估CDT术后早期疗效,以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VCSS)评估CDT术后中期疗效。结果 CDT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发生出血并发症5例,平均CDT治疗时间(3.93±1.14)d。术后平均静脉通畅改善度(69.25±18.93)%,大腿和小腿健、患侧肢体周径差值显著小于术前(P〈0.01,P〈0.05)。成功随访29例,随访时间6~27个月。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血栓溶解Ⅱ级和Ⅲ级患者正常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比例显著高于Ⅰ级患者(P〈0.05,P〈0.01),VCSS显著低于Ⅰ级患者(P〈0.01)。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早中期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对136例DVT患者,分别采用接触性导管溶栓加抗凝治疗(CDT组)71例,单纯抗凝治疗(AC组)65例,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栓后综合症的发病率及生存质量。结果在6、12及24个月的随访中,CDT组的PTS发病率均低于AC组。(16.9%vs.24.6%;25.3%vs.32.3%;29.5%vs.43.1%),生存质量的SF-36中,CDT组在生理职能(RP)及活力(VT)方面得分高于AC组(P0.05)。结论与单纯抗凝治疗DVT相比,接触性导管溶栓联合抗凝治疗DVT不仅可降低PTS的发病率,而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