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致严重贫血病例1例,结合文献对利奈唑胺对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疗效,贫血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防治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因治疗耐药结核病服用利奈唑胺0.6 g, 1天2次,用药58天后出现严重贫血,血红蛋白48 g/L。停药,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8U对症支持治疗,血红蛋白升高至108 g/L,利奈唑胺减量至0.3 g, 1天1次,继续抗结核治疗。随访患者2个多月,复查血红蛋白131 g/L,利奈唑胺调整至0.6 g, 1天1次,继续随访患者2个多月,患者血红蛋白122 g/L,结核病情控制稳定。结论 耐药结核病需要长疗程使用利奈唑胺,利奈唑胺所致贫血是血液系统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及时监测血常规调整剂量,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不同起始剂量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4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抗痨并已完成疗程的MDR-TB患者51例,根据利奈唑胺起始剂量不同分为2组,其中1 200 mg/d组23例,600 mg/d组2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 在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患者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与起始剂量600 mg/d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相当,分别为82.6%(19/23)和96.4%(2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100%,不同起始剂量患者QTc间期延长、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患者中因不良事件需调整利奈唑胺治疗的比例为73.9%(17/23),高于起始剂量600 mg/d的46.4%(13/28)(P=0.047)。其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组中因不良事件中断使用利奈唑胺的比例为65.2%(15/23),高于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组中的25.0%(7/28)(P=0.004)。结论 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与起始剂量 1 200 mg/d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相当,但起始剂量600 mg/d耐受性更好。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时,剂量可优先选择600 mg/d。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第5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入组TMC207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全球多中心试验的15例患者,取入组前清晨痰液,遥至比利时安特卫普热带医学中心进行菌种鉴定,同时采用比例法对13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敏感试验(drug susceptibility test,DST),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卷曲霉素、乙硫异烟胺、氯法齐明、利奈唑胺、氨硫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吡嗪酰胺,并用绝对浓度法对阿米卡星、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和左氧氟沙星进行敏感试验。结果15例MDR-TB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对第5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结果为,氯法齐明耐药率为40.0%(6/15),氨硫脲耐药率为60.0%(9/15),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86.7%(13/15),利奈唑胺全敏感。结论部分第5组抗结核药物体外对MDR-TB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用于MDR-TB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耐多药结核病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明   《九江医学》2005,20(3):96-97
耐多药结核病(MDR-TB)指由异烟肼和利福平和(或)其他抗结核药物耐药的结核杆菌所致的结核病(通常指肺结核病人)。耐多药结核病是当今耐药结核病中耐药最严重的类型。世界各国对结核病都存在不合理的化疗,使MDR-TB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MDR-TB也在不断增加。对于MDR-TB如何早期发现、快速诊断、有效预防、合理治疗和提高治愈率,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研究有效的抗结核病治疗方案关系到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由于主要抗结核病药应用不当,在世界几个不同地区已有数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的报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统计,初始耐药率为28.1%,继发耐药率为41.4%。我国1990年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耐多药结核病已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即初治病例耐多药率10.1%,MDR-TB率2.0%;复治病例耐多药率23.7%,MDR-TB率11.2%,耐药结核病例中MDR-TB占47.3%。1996年-1999年WHO耐药性监测中,我国河南、广东、山东、浙江省和香港地区的耐多药结核病和MDR-TB情况非常严重。2000年后的流行病调查发现,MDR-TB病人数较1990年又有所上升。为此,笔者对耐多药结核病流行病学原因、生物学基础、防治原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耐多药是当今细菌耐药最为严重的一种形式。据估计,约2/3的结核病人处于发生耐多药的危险之中,结核病合并AIDS更是加速耐多药结核病(MDR-TB)发生率的上升和传播。MDR-TB的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了提高MDR-TB的疗效,自1996年以来,我们使用乌体林斯(Utihn’s)辅助治疗MDR-TB,现将近期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特点,为武汉市耐多药肺结核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对2015年武汉市肺科医院耐多药结核病病区确诊的所有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及耐药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 resistance tuberculosis,MDR-TB)仍然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占72.88%;早期广泛耐药结核(pre-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pre-XDR-TB)占33.90%,其中以耐氟喹诺酮类为主,占pre-XDR-TB中85.71%;广泛耐药结核(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占4.24%。MDR-TB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高,其中以关节肿痛最常见(81.36%)。MDR-TB治疗满12月总的痰菌培养阴转率为68.87%,其中MDR-TB(不含pre-XDR-TB及XDR-TB)、pre-XDR-TB、XDR-TB疗程满12月痰菌培养阴转率分别为81.25%、54.05%、20.00%;MDR-TB与pre-XDR-TB之间痰菌培养阴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DR-TB与XDR-TB之间痰菌培养阴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XDR-TB与XDR-TB之间痰菌阴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市耐多药肺结核中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pre-XDR-TB治疗痰菌阴转率低于MDR-TB,常规开展二线抗结核药物敏感试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是结核病的高耐药国家之一,耐药率27 8%,耐多药率10 7%[1],获得性耐药率46 5%.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传染期长,治疗难度大,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仅达56%[2],死亡率高达37%.耐药结核病是当今全球结核病控制领域中的迫切课题.从临床角度开展耐多药结核病治疗观察,把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合用,治疗3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同时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化疗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总结防治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静  张廷梅  蒙俊  段永薇 《重庆医学》2012,41(31):3325-3327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耐药状况及分析耐药原因。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318例,回顾性分析其耐药状况及耐药形成的原因。结果 318例MDR-TB患者中初始耐多药占23.6%,获得性耐多药占76.4%;中青年患者197例(61.9%);有80例(25.2%)为早期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患者,18例(5.65%)为XDR-TB患者。耐多药中耐链霉素占68.8%,耐乙胺丁醇占43.1%。耐药原因中药物不合理使用及患者的依从性差,是造成MDR-TB的主要原因,达到69.3%。结论 318例MDR-TB以中青年患者为主,获得性耐药率高,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是发生新的耐多药结核的重要原因,应重视和加强结核病宣教管理和规范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阿米卡星(又称“丁胺卡那霉素”)对结核分枝杆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疗效明确、价格低廉,其在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虽然2018年WHO耐药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将阿米卡星归入C组药物,但鉴于我国贝达喹啉、利奈唑胺获取困难及喹诺酮耐药率高,阿米卡星可能仍将是我国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重要药物。在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中需使用至少6个月阿米卡星,长疗程使用阿米卡星引起的耳毒性发生率高,严重的耳鸣和听力减退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痛苦,而且还可能导致治疗的中断。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对阿米卡星引起耳毒性的发生情况、机制、危险因素、预防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应对阿米卡星引起的耳毒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结核病仍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2010年新增患者880万,140万人死于结核病[1]。我国耐药结核病疫情严峻,是全球25个耐多药结核病(MDR-TB)高负担国家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1/4的MDR-TB患者在我国。全国结核病耐药性基线调查报告(2007-2008年)显示涂阳肺结核患者耐多药率为8.32%,复治患者的耐多药率为25.64%[2]。耐药结核病特别是MDR-TB总的治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治疗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提供有效的药物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儿科住院的诊断重症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儿资料,按随机方法,将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分析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格拉斯哥(GCS)评分、脑脊液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葡萄糖、蛋白定量、氯化物)和体温恢复情况,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以及脑脊液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且治疗4周时,观察组GCS评分(13.35±1.96)分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28.61±23.46)×106/L、蛋白定量(466.33±158.35)mg/L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葡萄糖(2.75±0.42)mmol/L、氯化物(144.94±31.89)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在调整药物后好转,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奈唑胺具有抗结核作用,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加用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GCS评分、脑脊液指标恢复情况,能显著改善儿童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情,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重度脑积水的效果。方法对10例结核性脑膜炎并发重度脑积水的患者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0例患者中,9例术后意识障碍好转,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缓解,1例头痛、头晕缓解不明显,但经治疗4d后逐渐缓解。1例术后2个月后出现分流管阻塞,无一例发生结核性腹膜炎。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重度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结核性脑膜炎与布鲁氏菌脑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临床上不典型症状患者极易误诊。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和布鲁氏菌感染有关,人畜均可患病。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乙类传染病,发现疑似病例后需24 h内上报。布鲁氏菌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累及神经系统又称神经型布鲁氏菌病或布鲁氏菌脑病,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常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或漏诊。本文就1例羊布鲁氏菌脑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含莫西沙星的抗痨药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采用含莫西沙星的抗痨药方案进行10个月的治疗,通过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统计学方法等手段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治疗后效果良好,未留下明显的后遗症。结论莫西沙星联合其他一线抗痨药,并结合激素、脱水、改善脑功能等综合措施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鞘内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结核治疗、脱颅压药物及激素应用、支持对症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鞘内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3个月后观察2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方便、安全,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沈春明  赵刚 《实用全科医学》2011,9(3):401-401,46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应用的方法,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不良转归的发生。方法回顾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近5年来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选择其中随访满12个月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例,对全部患者入院时病情,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使用的剂量、疗程,患者病情恢复及临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10例患者确诊后即给予四联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完成整个抗结核疗程12个月,全部患者没有死亡,大部分恢复良好,仅有2例患者轻度残疾。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正规化疗是关键,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早期、合理的应用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的TNF-α与IL-1β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ukin-1β,IL-1β)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和IL-1β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含量变化。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TNF-α和IL-1β在抗结核治疗前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经抗结核治疗50 d后TNF-α无显著变化,而IL-1β经抗结核治疗30 d后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在抗结核治疗前TNF-α与IL-1β呈正相关。结论TNF-α与IL-1β可能协同参与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过程,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结脑病情及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Lin J  Zhang N  Sheng HS  Yin B  Wang HO  Wang MD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5):2488-2490
目的 探讨改良侧脑室外引流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伴梗阻性脑积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温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至2010年间30例结核性脑膜炎伴脑积水患儿,采用改良侧脑室外引流术6例,其中Ⅲ级5例,Ⅳ级1例;Ommaya储液囊外引流术9例,Ⅱ级6例,Ⅲ级3例;脑室腹腔分流术15例,Ⅱ级1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比较术后脑脊液变化、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改良侧脑室外引流术组6例经治疗后4例4~6个月内拔除外引流管,外引流管最长留置时间6个月,未发生颅内感染及与外引流管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含量恢复正常时问、预后等方面与脑室腹腔分流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改良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伴重度梗阻性脑积水有效且较为安全,部分患儿经治疗脑积水缓解,避免了分流装置长期留置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应用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脑膜炎40例CT、MRI影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头颅CT或MRI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中,早期7例,中期17例,晚期16例。影像学表现为:脑池及脑膜异常、脑积水、结核瘤、脑梗死和脑膜钙化等。正规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后,有效33例(82.5%),无效6例(15.0%),病死1例(2.5%)。结论: CT或MRI能较清楚地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多种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The bromine partition test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differentiate cases of proven tuberculous meningitis from patients with aseptic and non-tuberculous meningitis. Forty patients, 22 males and 18 females aged 5 to 30 years (mean 13.5 +/- 6.2),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Nineteen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to have tuberculous meningitis, 12 had aseptic meningitis, and 9 bacterial meningitis. All patients received 0.6 mci/kg of bromine 82 administered through a nasogastric tube as ammonium bromide dissolved in 5 ml of isotonic sodium chloride. The serum to CSF bromine ratio was then calculated 48 hours after the dose. The test was then repeated 8 days later in patients with bacterial meningitis and 8, 90, and 180 day later i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meningitis. The test was very useful in quickly differentiating cases of aseptic from bacterial and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nd was also a useful prognosticato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uberculous mening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