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疾病或继发性损害引起的疼痛疾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IS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从建库至2018年1月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1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流行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可塑性改变有关,因此能够改变大脑皮层兴奋性的无创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技术就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有效治疗手段。刺激靶点和刺激参数是决定r TMS镇痛效应的主要因素,初级运动皮层(M1区)和前额叶背外侧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是目前r 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两个主要靶点。本文对这两个刺激靶点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比较3种不同频率的rTMS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探索最佳治疗频率。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rTMS组、假刺激组,rTMS组又分为5 Hz组、10 Hz组、20 Hz组。于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进行为期5 d或10 d的rTMS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评分,包括热痛敏缩足潜伏时(PWTL)、机械痛敏缩足阈值(PWMT)。结果治疗后各rTMS组的PWTL和PWMT值均较模型组不同程度增加,且10 Hz组、20 Hz组的PWTL、PWMT值增加较5 Hz组更明显,10 Hz和20 Hz组间的PWTL和PWM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同,10 Hz和20 Hz的疗效优于5 Hz。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补体C3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81只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三组(n=27):A组:假手术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CI)组;C组:CCI模型补体C3干预组。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取腰5、6脊髓节段测定GFAP mRNA和GFAP表达。结果 :术前三个组小鼠热和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术后1天A组热和机械痛阈下降,其后恢复。B组和C组继续下降,C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术后第1天,B组和C组胶质细胞激活轻微,术后第3、7天B组和C组脊髓组织GFAP mRNA和GFAP表达量逐渐增加,且C组其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结论 :补体C3的存在与神经病理性模型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显著相关,并由此影响到慢性疼痛状态的出现和维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9例SCI后NP患者分成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VAS、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联合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SCI后NP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现象,且在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同时通过测定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表达,探讨rTMS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方法共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假手术组7只大鼠仅暴露和游离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手术组21只大鼠经手术结扎坐骨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成功后又随机分为假治疗组、低频rTMS组(1Hz)、高频rTMS组(20Hz),每组7只。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rTMS治疗,连续10d,刺激疼痛对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对大鼠疼痛行为学表现及DRG内nNOS表达进行测量比较。 结果造模后第3天,手术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疼痛行为学表现,机械痛缩爪阈值较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5)。rTMS治疗后,高频rTMS组机械痛缩爪阈值较假治疗组升高(P<0.05),而低频rTMS组无明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治疗组和低频rTMS组损伤侧DRG内nNOS阳性表达明显增加,且主要位于中、小细胞,少量表达于大细胞。与假治疗组比较,高频rTMS组DRG内nNOS阳性表达显著下调(P<0.05),而低频rTMS组无此改变。高频rTMS组大鼠疼痛改善程度与相应水平DRG内nNOS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伴有DRG内nNOS的表达增加;高频rTMS可以通过降低DRG内nNOS的表达而缓解疼痛,低频rTMS则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8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靶点为初级运动皮质(M1区),刺激频率为10Hz,刺激强度为静息运动阈值的90%,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6周。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定疼痛,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疼痛相关情绪状况,采用简明WHO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的前28项之和及自身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6周后,18例患者的SF-MPQ中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HAMD、HAMA、WHOQOLBREF(前28项之和)和WHOQOL-BREF(自身总体评分)较治疗前组内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外伤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并能改善患者疼痛相关情绪障碍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N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患者共3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n=17)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rTMS治疗,对照组(n=15)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及右侧大脑M1区假刺激。两组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6天,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测试,并对右侧大脑半球的静息运动阈值(RMT)、运动诱发电位(MEP)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试验组VAS评分降低,RMT波幅降低、MEP波幅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MS能有效缓解脊髓损伤后神经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性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2.
氯胺酮对脊神经结扎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KET)对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五组:SHAM组;KET0组和NS0组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KET 10mg/kg和生理盐水(NS)10 ml/kg;KET7组和NS7组,结扎7天后分别腹腔注射KET 10 mg/kg和NS.每组(除SHAM组)给药,每天两次,共7天.结扎后第4、7、14、21、28天行机械性痛敏实验,并用组化方法测定右侧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与SHAM比较,KET0、NS0组机械痛敏试验的压力阈值(PWPT)下降,二者GFAP阳性细胞染色较SHAM深,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相对面积分别增加45.0%(P<0.01)和86.7%(P<0.01);与NS7比较,KET7组PWPT升高,KET7组GFAP阳性细胞染色较NS7组浅,相对面积(不同时段)分别下降40.3%(P<0.01)和24.6%(P<0.01).结论:低剂量的KET能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起到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选取10只大鼠纳入正常组(n=10),10只大鼠纳入假手术组(n=10),其余20只大鼠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的模型制作,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治疗组(n=10)和治疗组(n=10)。术后14 d,治疗组进行连续8 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假治疗组进行假刺激,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干预。于术前1 d、术后第14天和术后第22天(即治疗8 d后),分别利用Von Frey和Hot-plate测试大鼠痛阈变化,术后第22天行脊髓组织取材,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NR2B-NMDA-R、GABAa-R和GABAb-R的蛋白表达。结果①术后第14天,与假手术组对比,假治疗组和治疗组大鼠的50%MWT和WTL值均明显下降(P<0.05);②术后第22天,与假治疗组对比,治疗组50%MWT和WTL值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的WTL值与术前1 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22天,与假手术组对比,假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增高(P<0.05),而GABAa-R和GABAb-R含量均下降(P<0.05);术后第22天与假治疗组对比,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下降(P<0.05),GABAa-R含量增高(P<0.05),但GABAb-R含量与假治疗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2天,治疗组的NR2B-NMDA-R含量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反应,并对痛觉过敏(热痛)的改善优于痛觉超敏(机械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脊髓NR2B-NMDA-R至正常水平,并部分上调GABAa-R。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C4~T12平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性疼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疗效。方法:招募C4~T12平面脊髓损伤(ASIA C/D级)患者48例,对入选患者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安慰剂治疗(极低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80%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EP)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脊髓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Ⅲ(SCIM-Ⅲ)。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EP波幅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R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MEP波幅和RM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RI-S、PRI-T及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PRI-A和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改善C4~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性疼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的治疗方法,逐渐被应用于精神心理领域、神经康复及疼痛康复领域。而慢性疼痛在康复科很常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rTMS对慢性疼痛有效。本文对该技术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参数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细胞群体,有着复杂的信号转导系统,通过释放许多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参与疼痛信号的转导与调控。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参与外周和中枢水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就星形胶质细胞起源、分类、功能、激活,参与疼痛调节机制,以及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关系等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kDa转运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TSPO)是否可以通过激活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对照组(SNL组)、TSPO受体激动剂Ro5-4864处理组(Ro组);第二... 相似文献
18.
耳鸣是临床常见症状,是指外界无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而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0%-15%,约1%-2%的患者深受耳鸣影响^[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CPSP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患侧大脑初级运动皮质(M1区)的rTMS,刺激频率为10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作用部位、治疗声音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目测类比法(VAS)评分、患侧静息运动阈值(RMT)、皮层静息期(CS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为(3.1±1.2)分、(51.3±4.8)%、(188.9±63.0)ms和(27.9±5.7)ms,与组内治疗前[(5.1±1.3)分、(60.1±5.9)%、(239.7±43.5)ms和(35.5±4.4)ms]比较,各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上述4个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VAS、RMT、CSP和MEP潜伏期,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4.7±1.0)分、(57.6±5.1)%、(241.7±33.9)ms和(31.7±5.2)ms],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成星形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纤维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4,FGFR1~4)的表达变化。方法:体重180~200g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n=20),分别制作模型:假手术组(sham)和模型组(SNI)。术后1,3,5,7天使用von Frey纤维针测量大鼠术侧机械痛域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MPT),并在相应的时间点取各组大鼠L4~L6脊髓,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水平以及激活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FGFRs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痛域值随时间下降明显,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和GFAP mRNA表达从术后3天起逐渐升高。FGFRs家族成员间mRNA变化存在差异:与sham组相比SNI大鼠FGFR1 mRNA表达术后第1天高。SNI组和sham组大鼠FGFR2~4 mRNA在术后5天之内维持在低水平,而SNI组大鼠在第7天显著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NP中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改变以及不同FGFRs mRNA的变化可能对于NP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