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模式对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评估其效果。方法:上海市静安区2013~2015年纳入辅助器具适配组合的残障人士125例完成适配后,分别于辅助器具使用前、使用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Barthel指数(BI)、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健康调查简表(SF-36)、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适配后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P0.01,0.05),并随着适配时间的延长,残障人士健康状况逐渐提高(P0.01,0.05),尤以12个月后改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社区干预下辅助器具组合适配模式可有效改善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康复辅具适配可以有效帮助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患者康复。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辅具适配服务人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基层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多重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规则推理混合推理的脊髓损伤患者智能辅具适配系统。 方法:本研究基于临床的125例SCI病例信息,建立了SCI案例库,首先基于案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 CBR)通过K近邻(k-nearest neighbor, KNN)和相似度检测算法查找相关历史案例集的辅具适配组合,然后利用基于规则推理(rule-based reasoning, RBR)对辅具适配组合进行修正,最终输出适配的辅具组合。 结果:本研究对25个SCI患者适配辅具来实现算法验证。结果显示:推荐移动类辅具、矫形器类辅具、个人生活自理类辅具和沟通和信息类辅助器具平均命中率分别为:83.66%、96%、85%和92%。平均召回率分别为:50.69%、62.67%、49.78%和24%。 结论:本系统利用CBR方法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RBR提高了决策的针对性。通过运用在线辅具适配系统,有效缓解了康复辅具适配率低和康复人才全国性缺乏和区域性分配不均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郑飞雪  贝维斯 《中国康复》2014,29(5):396-398
辅助器具是为了帮助个体执行功能活动而设计、制作或适配的外置器具。大多数残疾人依靠辅助器具能进行日常活动,并积极和有效地参与社区生活。确保无障碍环境才能实现最大的功能独立性。无障碍环境和辅具可以帮助残疾人从环境和个人两方面来共同克服障碍。辅具适配和环境改造利用残疾人的优势和长处,弥补短处,能够在身体功能暂时无法恢复的情况,尽快提高残疾人的功能,减轻家人负担,实现家庭和社会参与。因此将辅具适配和环境改造作为社区康复项目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推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正确指导下的辅具适配和环境改造能够比较快的改变残疾人的生活情况,尽快实现生活自理和参与社区生活的目的,并迅速培养残联工作人员掌握一些社区康复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使用移动类辅助器具的现状,分析影响失能老人使用移动类辅助器具现状的因素。方法运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4月上海市5家养老机构100例失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上海市养老机构失能老人使用移动辅助器具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100例失能老人中,男性30例(30%)、女性70例(70%),年龄61~100岁;轻度失能老人79例(79%),中度失能老人14例(14%),重度失能老人7例(7%)。96例(96%)失能老人正在使用移动辅具,98例(98%)失能老人未参与过辅助器具教育培训。数据分析显示,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失能老人移动辅助器具的认知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移动类辅助器具是失能老人参与日常生活活动的主要手段。应加强失能老人使用移动类辅助器具的教育及培训,以提高失能老人移动辅具使用率及安全性,并加快研究康复辅具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辅助器具规范化应用和服务能力,还可推进移动辅具租赁服务网络的建立,以实现辅具共享,满足失能老人多层次的移动类辅助器具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评估开展情况。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5月,依据《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组合适配评估表》,对经筛查纳入"组合适配"的1996名潜在适配对象展开专业评估。结果与结论组合适配对象中肢体残疾占绝大多数。97.69%的评估对象日常生活活动需要他人或辅具不同程度地协助,生命质量较低。建议适配的辅助器具种类齐全,平均4.34件/人。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马艳秋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196-1197
目的探讨脑卒中瘫痪患者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最大限度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减轻残疾.方法将社区160例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训练患者采用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的具体内容,干预前后用Fug-Meyer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BI)评定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总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FMA和BI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家庭康复护理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初发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模式下对脑卒中老年患者行中医康复护理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3月医院治疗后回到社区康复的脑卒中老年患者60例,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模式。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进行普通社区康复及家庭回访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普通康复护理基础上行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并进行家庭回访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下降比率、不良事件发生及护理和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1)研究组6个月后的NIHSS平均评分为(12.35±3.67)分,对照组6个月后NIHSS评分为(20.31±4.22)分,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院治疗后的脑卒中老年患者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并行中医技术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连续式康复服务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及生活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连续式康复方案组)及对照组(常规康复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康复训练并给予出院后康复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医院-社区-家庭连续的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个月结束时,采用HAMD量表评定心理状态及SWLS量表评定生存质量、FCA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进行患者康复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HAMD、SWLS及FCA评分均较入组时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更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式康复服务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心理状态和日常生活功能,提升整体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按1:1匹配的方法,选择对照组与观察组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各1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卒中单元康复护理及针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45d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神经功能缺损(assess scale of clinical neurologic deficit,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index,BI)、抑郁水平(self-rating depress scale,SDS)以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在FM、AS、BI评分方面,观察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护理及针灸能早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柏敏  马腾  张玲  田然  赵露 《中国康复》2021,36(2):109-112
目的:探讨“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指导,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后期无康复打算的脑卒中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康复医学科常规出院宣教,并进行出院前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的评定,对照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护士”服务;观察组签订“家庭医生+家庭治疗师”服务,观察组重点进行家庭环境改造和辅助器具的代偿和替代,侧重日常生活能力的应用;对照组侧重日常护理和防护指导。2组均上门家访1次/周;并电话或微信随访患者1~2次/周,提醒和督促患者自我康复训练。3个月后2组均进行第2次BI、FMA及SS-QOL评定。3个月后2组均不加干预,6个月后进行第3次BI、FMA及SS-QOL评定。结果:观察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BI、FMA及SS-QOL评分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下降,除了BI评分出院6个月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呈持续下降趋势,3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的BI、FMA及SS-QOL评分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治疗师签约”服务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ADL、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达到《国际功能、残疾与健康分类》(ICF)全面康复的要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007年6~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干预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资料。结果:干预组BI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干预组和对照组BI得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6个维度得分也高于干预前(P0.05),但总体健康、精力2个维度得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生理健康领域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但心理健康领域得分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干预后得分高于干预前,其他维度的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患者应用康复程序的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三级康复方案的应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理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为脑血管病的康复制定最佳策略。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急性期(21d内)均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恢复期康复组于康复机构康复治疗2个月后,再到社区或家庭康复治疗3个月,对照组自行在家练习。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SF-36量表来评定疗效。采用成本-效果分析及增量分析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①脑卒中急性期(21d内),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FMA及MBI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21d后~6个月)的各个阶段,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②在康复后6个月及2年随访时,康复组的生存质量各个维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康复组患者NIHSS评分每减少1分、FMA及MBI评分每提高1分需分别花费人民币2412.5元、442.0元和332.1元,而对照组则需分别花费3285.4元、637.8元和447.5元。结论三级康复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疗效和意义。方法: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接受以Bobath运动疗法为主的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常规神经内科护理。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康复组FMA评分、DDNF评分和B 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患者早期回归家庭和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辅助器具的使用对脊髓损伤(scI)患者ADL能力及心理功能状况的影响。方法:SCI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功能状况为患者配置辅助器具并进行训练。结果:干预3个月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抑郁、焦虑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SCI患者进行辅助器具的配置,能更大限度地利用其残存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早期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42,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干预)和观察组(n=42,早期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功能、肌肉收缩能力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FMA、BI评分、AROM及IEMG均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BDNF、NGF、NT-3水平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早期治疗与康复一体化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陆敏  魏凤芹  肖峰  彭军 《中国康复》2012,27(6):411-4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沈学奎 《中国康复》2015,30(6):472-475
目的:通过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脑卒中社区康复治疗室,对辖区内脑卒中患者的后期康复进行干预、管理和评估,评价效果并探索农村社区康复的开展方法。方法:将85例脑卒中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接受社区康复活动室系统化康复管理和指导,对照组从社区康复中心无偿借用器材自行回家训练。分别于入组前后对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神经功能(NIHSS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评测。结果:入组3个月后,观察组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入组前及对照组入组后(P<0.05),对照组入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NIHSS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入组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康复治疗室,运用“五联五体”社区康复干预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社区康复管理,能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促进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神经功能康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训练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方法选择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从入院第3天开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为20d。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第10天和第20天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认知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训练前所有患者MMSE和BI评分普遍低下,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第10天和第20天,试验组MMSE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训练前(P<0.01);对照组训练后第20天的MMSE和BI评分高于训练前(P<0.05)。结论早期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躯体运动功能恢复和心理康复,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1日~2019年9月30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8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状态及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8个月后,两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中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