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 目的 对比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常规切开与内窥镜法采集大隐静脉下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内窥镜下采集大隐静脉用于高龄CABG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高龄患者196 例,分为内窥镜静脉采集组(EVH 组,98 例)和常规切开静脉采集组(CVH 组,98例),比较两种静脉采集方法的术后下肢并发症的情况。 结果 与CVH组相比,EVH组在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小于CVH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采集的大隐静脉质量、总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明显降低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下肢并发症的发生率,早期效果满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作为一种微创取血管的方法,对于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是安全的和值得推荐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对5例行CABG的患者采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观察手术情况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术中剩余的大隐静脉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内膜情况。结果术中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1支~3支,采集时间为25 min~42min,5例患者术后均无下肢皮肤切口感染、下肢水肿、淋巴管炎、脂肪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平均卧床2d~3d。术后3个月,5例均无心绞痛复发及心肌梗死。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内窥镜采集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结论 CABG中应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尤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技术的学习曲线及减少对大隐静脉的损伤、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的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2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经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移植物组(200例)和桥式切开采集大隐静脉移植物组(50例)。比较两组术中大隐静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完整学习曲线后,两组大隐静脉直接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2±0.44)个vs.(1.23±0.51)个,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min vs.(38±6)min,P>0.05]。经过100例采集经验后,内窥镜组手术时间缩短[(27±4)min vs.(38±6)min,P<0.05];内窥镜采集组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低(0%vs.22%,P<0.05)、血肿发生率低(0%vs.4%,P<0.05)。结论保证足够的培训期,拥有合理的采集技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对大隐静脉移植物的直接损伤与桥式切开采集比较无明显差异,但伤口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4.
高龄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分析——附3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特点.方法 对近8年来32例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占12%),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3例(占9%).结果 32例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无院内死亡,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2 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 d,术后住院时间18 d,术后引流量831 ml.共有29例次术后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20例随访3~88个月,晚期死亡3例(占9%),其中因心脏病死亡2例(占6%).结论 高龄冠心病病人只要一般情况好,无严重肺、肝、肾和脑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为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高龄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特点.方法 对近8年来32例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中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占12%),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3例(占9%).结果 32例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无院内死亡,平均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2 h,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 d,术后住院时间18 d,术后引流量831 ml.共有29例次术后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20例随访3~88个月,晚期死亡3例(占9%),其中因心脏病死亡2例(占6%).结论 高龄冠心病病人只要一般情况好,无严重肺、肝、肾和脑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为高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3月,5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81岁,平均60·5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19例,Ⅲ级31例,Ⅳ级7例;二尖瓣病变29例,主动脉病变13例,联合瓣膜病变15例,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31例,退行性13例,缺血性9例,二瓣化畸形4例。共搭桥103支,平均1·8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及大隐静脉做血管桥。行二尖瓣成形17例,二尖瓣置换12例;主动脉瓣成形10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6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13例。术中放置经食管超声监测检测瓣膜成形效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术后并发症为出血、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和小面积脑梗塞。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瓣膜成形效果满意;术后随访平均13·5个月,无明显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瓣膜成形,手术效果满意。综合使用多种成形技术行主动脉瓣成形,取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测并结合注水试验对于了解成形术的效果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床旁血滤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式吻合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乳内动脉搭桥至前降支,其余各支靶血管以大隐静脉行序贯式搭桥,序贯吻合顺序原则上依次为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左室后支、后降支.结果 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桥血管吻合数目共296个,平均(3.95±0.55)个/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围术期心肌梗死.迟发性心包填塞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均治愈.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采用"顺行序贯式吻合技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节约桥血管长度,并可最快恢复心脏供血,是一种快捷、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至2010年 8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82例,年龄38~78(61.8±12.7)岁,病程3个月至12年;有心肌梗死病史13例(15.6%),合并高血压56例(68.3%)、糖尿病30例(36.5%).术前心功能(NYHA)Ⅰ~Ⅲ级,Ⅰ级21例、Ⅱ级48例、Ⅲ级13例.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大隐静脉(SVG)与左乳内动脉(LIMA),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LAD)搭桥,其余用大隐静脉搭桥,平均每例搭桥(2.60±0.85)根,二尖瓣成形4例.结果 全组死亡1例,死于急性胰腺炎.术后低心排6例、房颤 10例,并发肺不张2例,4例术后引流多,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天发现上纵隔增宽,二次开胸清除血块.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显著,确切恢复和重建心肌血运,手术安全,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5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中术式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心脏跳动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经验。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同一手术组实施的OPCAB术中术式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CABG术病例156例,分析其中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左主干狭窄50%以上49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40%105例,手术方式改变原因依次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难以控制、以及目标血管无法暴露充分。结论:CABG术中对于部分左主干狭窄病变,严重心功能不全、目标血管难以暴露的患者,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是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压试验在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9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加压试验采集大隐静脉桥血管病例126例,男81例,女45例;年龄33岁~81岁。术中使用桥血管采集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采集大隐静脉时应用加压试验间断小切口。术中观察桥血管大体质量及术后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全组126例病人良好,术中应用加压试验顺利,桥血管无破损,术后无因静脉桥血管质量而发生大出血病例,其中1例皮下瘀血,经引流后好转,无切口感染病例,术后随访无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CABG已成熟,且大隐静脉桥血管采集方法较多,但大隐静脉桥血管的质量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RH)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9—2014-9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4例,其中RH 208例,NRH 96例。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包括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肾素活性、醛固酮等指标,进行心脏超声检测;比较RH与NRH组间各生化指标、肾素活性、醛固酮、肾小球滤过率(eGFR)、左房、室间隔厚度差异。 结果 1.RH患者与NRH患者相比,在血糖、肾素活性、醛固酮/肾素(ARR)、病程、BMI、eGFR、尿酸、左房、室间隔厚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后退法显示:肾素活性(OR=1.251,P=0.00)、血糖(OR=1.223,P=0.061)、BMI(OR=1.106,P=0.008)、病程(OR=1.045,P=0.001)与难治性高血压独立相关。3.在RH患者中,不同年龄组别间在病程、BMI、血糖、吸烟、肾素活性、eGFR、室间隔厚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直线相关分析显示:LgPRA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3,P=0.000);LgPRA与eGFR呈负相关,r=-0.164,P=0.018;LgPRA与肌酐呈没有明显相关。结论 RH患者合并多重相关因素,青年RH患者明显靶器官损害与高肾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临床确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两姐妹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启动子和18个外显子片断,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银染技术,对异常电泳条带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姐妹2人及其父亲,叔叔,祖母均发现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存在一个错义突变,与GeneBank对照证实第1879位G→A碱基置换,氨基酸的改变为丙氨酸→苏氨酸(A606T突变),其母亲和女儿经测序并未发现此突变位点。结论:姐妹2人均为LDL-R基因存在A606T杂合错义突变,并均来自其父系亲属;可能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2013年9月至2016年10月治疗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受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3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随访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中1例烟囱支架闭塞;1例术后死亡;1例逆剥形成A型夹层;5例术后Ⅰ型内漏;无脊髓缺血导致截瘫,无远端支架贴附不良,无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无支架移位,无脑梗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受累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烟囱技术扩大了腔内治疗的适应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将复杂的手术简单化,使患者受益于这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福辛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福辛普利治疗组、未经治疗DN组、正常组小鼠肾脏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用生物信息学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两张芯片相比,福辛普利治疗后糖尿病小鼠肾脏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共有60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物质代谢、炎症与免疫反应、转录等。结论福辛普利可通过多种途径在基因水平上起到对DN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一例幼年发病合并骨损伤的中国成年女性I型戈谢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致病基因突变,为儿科、血液科、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医学工作者提供可以借鉴的戈谢病诊疗思路。方法: 对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骨髓细胞学、葡萄糖脑苷脂酶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患者的父亲、母亲、姐姐、妹妹和儿子的外周血白细胞葡萄糖脑苷脂酶(GBA)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并结合文献讨论戈谢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症状、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结果: 患者,女,31岁,出生时脾脏显著肿大(4岁时脾脏已切除),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和运动正常。入院前1年右侧大腿骨折,就诊时发现肝脏显著肿大,贫血,血丙种球蛋白增高,骨损伤症状(全身骨代谢增高,骨密度降低、溶骨性骨破坏和病理性骨折),骨髓穿刺涂片找到戈谢细胞。外周血白细胞β-葡糖苷酶活性降低(4.75 nmol/h/mg Pr,正常值5.43~14.35 nmol/h/mg Pr),符合I型戈谢病特征。GBA基因检测结果为c.1448T>C (L444P)纯合子突变。 结论: I型戈谢病患者典型表现以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为主,尤其是我国的戈谢病患者,发病较早,病情较重,GBA基因突变以 L444P纯合子突变为主。该病例提示临床上对脾脏明显肿大或伴有肝脏肿大的儿童或成年人在诊断时应考虑溶酶体贮积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合并有骨损伤的患者,其患戈谢病的可能性更大。通过外周血白细胞GBA活性测定以及GBA基因突变检测可尽早实现确诊,及时开始酶替代法等特异性治疗,可减少或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及KVLQT1基因突变初步检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国人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及在突变热点KVLQT1上有无突变。方法 对20个家系71例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0个家系及6个散发病例共4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相多态性(PCR-SSCP)方法检测KVLQT1基因跨膜编码区S2-S4及S6的突变。结果 根据诱发的原因不同,LQTS可分为儿茶酚胺依赖型和长间歇依赖型,在中国人先天性LQTS中亦存在长间歇依赖型,且发病率并不低(占LQTS的12.50%);LQTS的心电图上除QTc延长外,T波电交替,T波切迹,TU融合,和RR间期延长在症状发作时均较常见。结论 QTc不是诊断LQTS的“金标准”;未发现KVLQT1检测区域内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SD大鼠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备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模型。透射电镜下观察肺脏组织超微结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MMP-9在大鼠肺脏、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对ANP死亡患者尸检的肺脏和胰腺标本蜡块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透射电镜观察ANP大鼠肺泡基底膜水肿、坏死、断裂,肺脏间质水肿、坏死、大量粒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内皮水肿、坏死、断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肺间质、基底膜及间质浸润的炎症细胞和胰腺间质、基底膜均MMP-9表达阳性。ANP尸检标本胰腺和肺脏组织有明显的坏死和结构破坏,且MMP9表达阳性。结论 MMP-9在ANP大鼠和死亡患者胰腺和肺脏组织表达均阳性,MMP-9可能在APALI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0例SAP患者,分为开放性液体复苏组(开放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限制组),各20例。开放组采用重症胰腺炎常规治疗并实施开放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案,限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措施。以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为复苏终点,监测2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及复苏后12、24、48、72 h患者血乳酸值、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并计算复苏达标时使用液体总量及需手术减压病例数。结果:2组患者实施液体复苏前及12h血乳酸值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8、72 h限制组患者血乳酸值与开放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 h限制组患者胃肠功能改善有效率与开放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液体量开放组为(8950±450)mL,限制组为(4550±260)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转普外科行手术减压患者4例,限制组转普外科行手术减压1例。结论:对于SAP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患者胃肠道内环境稳态、防治胃肠功能障碍、降低手术减压的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从高危人群中筛查COPD患者的效率.对单独或联合筛查方法诊断COPD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町靠性进行评估.方法 2003年1-7月对241例自愿接受检查者进行筛查,筛查对象均为40岁以上且必须符合以下标准之一:慢性咳嗽和咳痰、活动后气短和长期大量吸烟史(吸烟量>10包年).由固定的呼吸科医生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拍摄X线胸片,测定肺通气功能,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从灵敏度、特异度等方面评价临床表现、单独和联合危险因素指标诊断COPD的价值.结果 在241例COPD高危人群中,肺功能检查符合COPD者156例(64.7%),其中126例为首次诊断病例,占全部筛查者的52.3%;轻、中度COPD患者87例(36.1%),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69例(28.6%).在单因素筛查中,以活动后气短筛查COPD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61.2%.40岁以上且有重度吸烟、慢性咳嗽和咳痰及活动后气短3项之一者,筛查诊断的灵敏度均达到90%以上.结论 对高危人群进行肺功能筛查是方便、快捷的筛查方法,可以提高COPD的早期诊断水平.以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联合筛查可以提高COPD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临床上可以根据筛查的不同目的 选用适宜的联合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