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冰  李辉 《北京医学》2013,35(4):285-287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21例经临床及影像诊断证实的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其中手术证实2例,依据CT诊断标准诊断19例.采用CT平扫9例,平扫及增强12例.1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21例病例中,12例发病部位起自小肠系膜根部,其余9例病变位于小肠系膜中上部.表现为肠系膜“脂肪晕环”征16例;“假包膜征”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2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周围局限或广泛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2例出现肠袢移位,无肠管受浸润病例;2例病变内可见小结节状钙化.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朱海东  胡铁波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81-138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6例经病理学证实,其他按照CT诊断标准做出判断。应用MSCT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同时采用1mm层厚和1mm间隔重组,形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评价肠系膜脂肪组织、系膜淋巴结、系膜血管及邻近肠道改变。结果所有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小肠系膜且仅累及系膜根部,包绕系膜血管、淋巴结,3例可见肠系膜血管变细;9例病变可以看到脂肪环征、肿瘤样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的强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密度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0.01)。9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在系膜根部可见多发小淋巴结,增强示明显强化,2例病变肠系膜所血管支配的肠道壁肿胀。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首选的非常有用的无创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炎诊断中的作用价值。方法对30例疑似肠系膜脂膜炎的患者进行分析,最终手术病理确诊为28例(文献:王欣、张雪宁.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以及朱海东,胡铁波,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等多篇文献均有报道最终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因此这样写是可以的)此类疾病无病理诊断,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行多层螺旋CT(MSCT)对腹部进行增强扫描。并采用1mm的重组间隔获得多个平面的图像,评价血管、临近肠管以及肠系膜的改变情况。结果 MSCT扫描的灵敏性为92.8%,特异性为100.0%;所有的肠系膜患者均显示为血管的远端变细,平扫为36~46HU,增强后的动脉期为39~41HU,门静脉期为45~40HU,差异不显著;平扫时显示肠系膜脂膜炎的密度显著高于腹膜后正常的脂密度。结论采用MSCT可以准确对肠系膜脂膜炎进行诊断,可以作为首选的无创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合性肺挫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肺挫伤的CT表现。结果:CT能明确肺挫伤病变的部位、性质、程度,所提供的诊断可靠。结论:是目前胸部创伤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多层螺旋CT在肝损伤中的表现。方法 采用美国产LightSpeed 4排CT机层厚10mm,螺距1.0,电压120kv,电流350mA,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增强扫描,用非离子型造影剂100ml,以2-3ml/s的流量,经高压注射器行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后25s,50s进行扫描,获得肝动脉期,门脉期CT图像。28例患者:男20例,女8例;年龄8-68岁;平均41岁,24例平扫,4例强化。结果 包膜下血肿6例,实质内血肿8例,撕裂伤4例,混合性损伤10例,表现为肝内外低密度或等密度区,且常混合存在,同时发现脾、肾、肋骨等多发损伤,24例保守治疗,4例手术治疗。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损伤的范围、程度、确定治疗方案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部多层螺旋CT的影像征象,为CT临床诊断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6层螺旋CT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34例)的肠系膜及其周围组织、血管、神经丛及淋巴结等组织的变化。结果:本组可观察到云雾状肠系膜(MM)征象,23例淋巴结肿大,治疗后复查MM征象均好转或消退。结论:腹部多层螺旋CT可作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辉  宋飞 《当代医学》2010,16(36):80-80
目的回顾分析胃淋巴瘤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20例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胃淋巴瘤大多表现为胃壁的弥漫性增厚及周围淋巴结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胃淋巴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成年人肠套叠患者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小肠套叠3例,回盲部套叠7例,结肠套叠5例。14例为顺行性肠套叠。13例手术发现原发病灶,良性病变5例(38%),恶性病变8例(62%),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为86%(13/15)。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薄层结合MPR和CPR能明确诊断成人肠套叠,应常规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动脉高压的CT表现,评价CT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3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CT资料,测量主肺动脉和升主动脉的直径,并观察肺实质变化、右心室的大小、有无肺动脉栓塞、心脏病变等。结果 91.3%(21/23)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CT征象,包括主肺动脉扩张19例,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大1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3例,肺纤维化7例,肺气肿6例等。结论 CT能显示造成肺动脉高压的肺和心脏疾病,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证实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表现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4例平扫表现肝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肝内胆管扩张,多期增强扫描,延迟强化特征。结论肝门部胆管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图像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门部胆管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心房黏液瘤患者17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3例加做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CT增强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主要观察肿物的形态、密度、部位及强化后的CT表现。结果17例心房粘液瘤中左心房14例,右心房3例。CT平扫图像心房黏液瘤呈稍低密度影或等密度,平均CT值约为(21.39±10.63)HU,5例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图像肿物边缘清晰,8例边缘光整,6例有分叶,3例表面呈菜花状,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10例轻度强化,7例无明显强化,增强后延迟期平均CT值约为(29.88±14.51)HU,但增强前后CT值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10例蒂较短而宽,2例肿物蒂较长,于舒张期脱入二尖瓣口,1例合并左侧髂动脉栓塞。结论CT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部位及密度;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观察瘤蒂;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对心房黏液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的认知程度。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以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为特征,其中11例肿块内伴钙化。结论MS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累及范围,CT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肺部曲菌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中接受肺部螺旋CT检查的资料,对肺部曲菌病的CT表现进行探讨.结果:共发现肺部曲菌病11例,其中典型曲菌球3例,肺部炎症性改变4例,肺部结节或肿块2例,合并肺结核2例.结论:(1)曲菌球CT有典型的特征改变,是诊断曲菌病的可靠依据;(2)肺内炎性灶伴肿块、结节、空洞和肿块、空洞是曲菌病的常见CT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此类肠道肿瘤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CT征象,包括肿瘤部位、累及肠管长度、肠壁增厚程度、动/静脉期强化程度、淋巴结数目及大小。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PIL位于小肠,5例回盲部,4例同时累及回肠末端和升结肠,4例升结肠,2例直肠。病灶累及肠段范围较长或呈多节段分布,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肠壁增厚,部分病例可于狭窄肠腔内见残留气体影,少数继发肠套叠、肠梗阻、肠内瘘。大多数病灶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动脉瘤样扩张及淋巴结“夹心面包”征是肠道淋巴瘤特征性表现。结论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尘肺观察对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尘肺观察对象行胸部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HRCT),并将扫查结果与传统高仟伏X线胸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HRCT检出p影46例、s影38例,p影主要分布在双侧中上肺野,其中45例以小叶中心性分布为主、1例以淋巴分布为主;s影主要分布在双侧中下肺野,其中33例表现为肺内不规则线状影伴肺纹理增多且走行僵直扭曲、4例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磨玻璃样结节、1例伴有"界面征";另有8例表现为单纯小叶中心性分支状阴影、12例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3例未发现异常。结论 HRCT较传统高仟伏X线胸片更能确切地显示尘肺观察对象的肺内影像学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罗小兰  慧庆桃 《吉林医学》2014,(12):2641-2641
目的:分析泪腺脱垂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影像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CT诊断为泪腺脱垂,并临床证实的患者MS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为双侧泪腺脱垂,3例单侧泪腺脱垂。所有患者的MSCT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均表现为泪腺窝空虚,泪腺不同程度突出于相应层面眶缘,致外上眼睑肿胀,多平面重建(MPR)可以显示脱垂部分的大小、形态变化及脱垂部分下缘到达眼球的相对位置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更直观、清晰的图像。结论:多层螺旋CT对泪腺脱垂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MSCT表现,探讨MSCT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6例胰腺囊性病变的MSCT表现。结果 (1)假囊肿18例:单房囊性病灶,10例壁薄,无强化;8例壁厚,均匀线样强化。(2)真囊肿2例,单房囊性病灶,无强化。(3)肠源性囊肿1例,单房囊性病变,壁略厚且有强化。(4)8例浆液性囊腺瘤:2例中央可见星芒状钙化,增强后分隔强化;6例表现为单房囊性病灶,增强后病变无强化。(5)黏液性囊腺瘤5例:2例表现为单房囊性病灶,3例呈多房分隔囊性病灶,增强后壁有强化。(6)囊腺癌5例,肿瘤呈多房分隔囊性病灶,其中4例伴肝脏转移,1例伴邻近血管受侵征象。(7)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3例为囊实混合性,4例以实性为主,3例以囊性为主。其中2例肿瘤有钙化。增强后实性部分门静脉期延时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8)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囊性病变与扩张胰管相通,病灶内可见壁结节。(9)胰腺癌伴囊变4例及胰腺囊性转移瘤1例。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能很好显示胰腺囊性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脏器、血管受累改变,对其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颈部木村病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旨在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本组9例,分别为腮腺区6例、左颌下区、左面颊部及颏下三角区各1例。CT平扫3例表现边界清晰的结节影;另6例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斑片状软组织肿块,伴邻近皮下组织受累;增强扫描9例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强化。本组9例病变均伴有周围多发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结论木村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多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胃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观察指标有: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分型、与胃壁的夹角、密度、强化程度、黏膜及浆膜情况、胃周淋巴结及其它器官受累情况。结果 本组26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底部17例、胃体部9例。病灶呈圆形11例,类圆形或椭圆形11例,不规则形4例。病灶最大径为16~141 mm;小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或椭圆形,大病灶多为不规则形。腔内型11例,腔外型10例,腔内外型4例,壁内型1例。病变与邻近胃壁夹角呈锐角21例,呈钝角5例。平扫病灶呈均匀稍低密度或等密度15例,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11例,其中伴有坏死4例,钙化5例;三期病灶呈均匀强化16例,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其中25例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大部分或全部实性病变呈延迟强化。黏膜完整15例,黏膜中断、溃疡形成11例;所有病例浆膜完整。无一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肝脏多发转移1例。术后3~16个月随访14例,无一例复发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结论 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