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芽囊原虫致小儿腹泻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确诊对腹泻病患儿214例进行粪便中人芽囊原虫的检测,阳性患儿31例,总检出率14%,对检出虫体进行体外培养,在光镜,电镜下观察其生活只,培养后虫体为空泡和阿米巴2型,并以二分裂繁殖,证实该虫体是导致本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肠道内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
战廷正 《广西医学》2010,32(2):222-225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是最常见的人类肠道寄生原虫之一,高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展中国家感染率(30%~50%)明显高于发达国家(1.5%~10%)。近些年来的一些临床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3.
人芽囊原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建立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连续培养方法,并研究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活史、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比较不同血清种类、血清量、温度、pH值等条件下虫体生长繁殖情况。结果:B.h在Locke-egg-serum(LE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其最适培养条件为:LES培养基中加含20%小牛血清的Locke液,青霉素、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37℃培养,pH6.8-7.0,第5、9天虫体繁殖达高峰;pH7.2-7.8时,第3、6、9天虫体繁殖达高峰。结论:B.h在LES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的合适的温度、血清、pH值等条件下,第3、6天或第5天为转种时间,可达到长期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反复腹痛与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 B.h)感染的关系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将200例反复腹痛患儿进行人芽囊原虫检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结果:发现反复腹痛患儿人芽囊原虫感染人数66例,感染率为33%,正常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人数9例,感染率为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应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结论:儿童反复腹痛患儿的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很高,该研究拓宽了反复腹痛儿童病因的检测范围,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常见于人和高等灵长类粪便中的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 (Brumpt 1912 ) ],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无害的人酵母菌。究其原因 ,在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它存在着变形型 (似阿米巴型 ) [1] ,只知道其空泡型在湿涂片中有一个圆球形、闪亮不透明、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大鼠实验动物模型,为致病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2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实验组,每组8只。低、中、高剂量实验组按102个/mL、103个/mL、104个/mL经灌胃饲喂包囊液1mL,对照组则饲喂等体积的灭菌生理盐水。饲喂第2天开始检查粪便,隔天一次。2周后解剖全部大鼠,并分别制作盲肠与结肠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盲肠与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评分。结果:高、中、低剂量组粪检均查见芽囊原虫滋养体或包囊,盲肠和结肠组织也出现芽囊原虫侵入、粘膜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改变。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的病理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饲喂小剂量包囊,即可成功建立芽囊原虫感染大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人芽囊原虫的形态观察及与腹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芽囊原虫感染致慢性腹泻病人临床资料,评价人芽囊原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诊断用直接涂片法检查病人粪便中的人芽囊原虫包囊;治疗用甲硝唑,成人250—400mg/次,3次/d,7d为一疗程。结果:18例慢性腹泻病人病程为3—24个月,粪便中均查到人芽囊原虫包囊(包括阿米巴型、空泡型和颗粒型);用甲硝唑治疗的治愈率1个疗程为38,89%,2个疗程为100%。结论: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原虫包囊是确诊人芽囊原虫感染的有效方法,用甲硝唑治疗人芽囊原虫感染所致的慢性腹泻疗效显。  相似文献   

9.
人芽囊原虫粪便检查与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人芽囊原虫的粪便检查方法和光镜下的形态特点.方法对就诊病人新鲜粪便,用生理盐水涂片、碘染色和吉氏染色三种方法制作玻片标本,光镜下观察人芽囊原虫的形态特征. 结果1495例就诊病人,查出162例人芽囊原虫感染,感染率为10.84%;三种方法可查见人芽囊原虫滋养体期的空泡型和颗粒型,检出率相近,生理盐水涂片偶见阿米巴样型,碘液染色可见包囊期.结论广西人芽囊原虫感染较高,生理盐水涂片和碘染色方法适用于人芽囊原虫的粪便检查,本观察图片可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呈世界性分布,是一种常见的人和动物肠道内寄生原虫,与多种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肠黏膜损伤)密切相关。体外培养人芽囊原虫对于临床诊断人芽囊原虫感染、建立人芽囊原虫动物模型、进行基因型和致病机制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择高效经济的培养基为人芽囊原虫的生活史、形态分类、感染免疫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培养基的状态、种类、血清浓度和培养条件等是影响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重要因素。本综述总结了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及不同物理状态下适合人芽囊原虫快速生长繁殖的培养条件,阐述了不同培养基之间的差异及影响人芽囊原虫体外培养的因素,旨在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缨  李艳文  卢作超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6):713-715,718
目的 了解慢性腹泻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和患病情况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为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在我院2011年1月~ 2011年12月就诊的1185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粪便检查,并对人芽囊原虫阳性患者的感染情况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受检患者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2.24%,其中有粘液脓血便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腹泻者(P<0.01);不同性别、年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感染率最高(20.29%).实验室辅助检查中,69.66%感染患者中有血红蛋白降低,80.69%感染患者IgG、IgM、IgA均正常,86.90%感染者CD3+、CD4+表达水平降低,CD8+表达水平相对稳定,CD4+/CD8+比值下降.结论 人芽囊原虫感染是慢性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原体,其致病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西安地区人芽囊原虫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市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状况。方法采集西安市社区居民、中学生、动物饲养人员、腹泻病人共781名受检者粪便标本,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及碘液染色法,典型形态使用数码显微镜摄像。结果健康人群和腹泻人群人芽囊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99%(11/554)和7.05%(16/2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7,P<0.05);社区居民、中学生、动物饲养人员的感染率分别为2.20%(6/273)、1.20%(3/250)、6.45%(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33,P>0.05);粘液脓血便人群的感染率为12.16%(9/74),其他腹泻人群(水样便、糊便及脂肪泻)为7%(7/1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P<0.05)。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32,P<0.05)。观察到空泡型、颗粒型和包囊型虫体,可见出芽生殖、二分裂生殖和复分裂繁殖三种繁殖方式。结论人芽囊原虫在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健康和腹泻)及不同腹泻性状人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空泡型、颗粒型多见,多以二分裂、出芽生殖方式繁殖。  相似文献   

13.
人芽囊原虫感染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动态变化,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来探讨IL-17在人芽囊原虫感染中的意义。方法BABL/C小鼠1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免疫抑制剂组、对照组,每组各40只,三组小鼠分别于感染后第2d、3d、4d、5d、6d、7d、8d、10d、12d、14d各取4只,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水平。结果免疫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在不同感染时期基本处于稳定水平(P〉0.05),而感染后不同时期的实验组小鼠血清IL-17水平出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4d、5d、6d的表达分别高于免疫抑制剂组和对照组(P〈0.05),且第5d达到高峰。结论提示了IL-17可能在人芽囊原虫早期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激素治疗前后肠黏膜上皮细胞P糖蛋白(P-GP)的表达水平以及P-GP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含量的相关性,探讨其与UC发病的关系。 方法 初治UC患者102例,健康对照者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肠黏膜上皮细胞P-GP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ELISA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前UC患者外周血内毒素[(0.67±0.58)vs(18.15±0.73), P<0.01]和D-乳酸[(1.75±1.25)vs(10.85±1.94),P<0.05]水平升高,而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接受激素治疗2个月后, UC患者肠黏膜上皮P-GP表达总阳性率和强阳性率显著高于激素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内毒素和D-乳酸浓度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UC患者肠黏膜屏障受损、通透性增加可能与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低下有关,肠黏膜P-GP表达水平与UC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灵芝多糖(GLP)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时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再灌注复苏组(NS组)和质量分数为1%的GLP再灌注复苏组(LS组),于放血前、休克40min、再灌注复苏40min和90min时观察细菌的移位情况;复苏90 min时,检测肠粘膜SOD活性、MDA和TNFα含量的变化;同时取回肠末端观察肠粘膜的损伤情况和用TUNEL法检测肠粘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随着再灌注复苏时间的延续,NS组血液细菌阳性率增加,细菌移位增加,明显高于LS组和S组(P<0.05);2NS组和LS组肠粘膜SOD活性明显低于S组,而LS组又明显高于NS组(P<0.05);NS组和LS组肠粘膜MDA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S组,而LS组又明显低于NS组(P<0.05);3NS组肠粘膜损伤明显重于S组和LS组,且肠粘膜凋亡细胞百分数也明显高于S组和LS组(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复苏过程中肠粘膜的损伤与局部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TNFα介导的炎症反应及肠粘膜细胞的凋亡增多等有关,而GLP对此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德国  武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34-35,38
目的评价复合膳食纤维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传统内科治疗(C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2,T1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SDF:IDF=1:3,T2组),每组各8例。检测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7d后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C组、T1组、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营养治疗前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膳食纤维在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修复肠道损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加味四逆散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72例肝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予以保肝、利尿和对症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散.对照组除不使用加味四逆散外余治疗同观察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清内毒素、降钙素原(PCT)和D-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ALT、AST和TB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血清内毒素、PCT和D-乳酸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对肝硬化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加味四逆散具有保护肠黏膜上皮细胞、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改善患者肝功能的作用,对肝硬化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1月—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EG儿童作为研究对象(EG组);同时选取胃镜下病理活检嗜酸性粒细胞(EOS)<10个/高倍视野(HPF),总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的同年龄段急性肠胃炎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外周血EOS计数、总IgE水平,胃镜检查其黏膜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RC)检测两组患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G的相关因素。结果 EG组外周血EOS、EOS%、IgE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G组胃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结节样隆起或增生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EG组儿VIP及VPAC1、VPAC2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VIP及VPAC1、VPAC2 mRNA是EG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VIP、VPAC1及VPAC2是EG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与儿童胃黏膜EG的发生、发展相关,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用放射免疫法(双抗体—PEG法)测定正常婴幼儿和轮状病毒肠炎及鼠伤菌肠炎各40例患儿粪便中SIgA的含量。结果表明轮状病毒肠炎及鼠伤寒杆菌肠炎之间粪便中SIgA含量无明显差异,而二者粪便中SIg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肠道SIgA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及鼠伤寒杆菌肠炎恢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