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于兔眼角膜外伤,观察其愈合情况。实验分角膜上皮刮伤、角膜浅基质层损伤、角膜全层穿通伤3组,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表明:EGF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的愈合;促进角度基质的修复;增加角膜创口的张力强度。组织学检查结果:EGF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增加角膜厚度和胶原纤维的增生。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检测正常及刮除部分角膜上皮3、6、12、24h后大鼠角膜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分布。结果:正常状态下,只有角膜缘干细胞和近前弹力层角膜上皮细胞表达EGFR。角膜上皮缺损后6h,损伤区角膜上皮均表达EGFR。当损伤后24h,角膜上皮缺损恢复时,在基质层内可见EGFR阳性基质细胞。结果表明:表达EGFR的角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在角膜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院眼科自2001年5月~2003年5月对单纯疱疹病毒性树枝状角膜炎189例以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对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者角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60例(6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34只眼),研究组围手术期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其他处理两组相同。对手术前、后角膜上皮完整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角膜水肿等进行观察。结果:术前两组角膜上皮均无染色,术后1个月对照组3只眼角膜染色阳性,研究组无染色。术前两组干眼构成基本相同,术后1个月,对照组11只眼(9例),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前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均低于术前,对照组较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1);组间比较,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均有增加,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1)。研究组角膜水肿消退时间平均为(3.5±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2±3.0)d(P<0.01)。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有助于预防白内障术后角膜上皮损害,减轻干眼的发生,也能促进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修复,加快角膜水肿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rbB2及ErbB3]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表达。方法: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15例初发性翼状胬肉患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中EGFR、ErbB2及ErbB3蛋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膜上皮中,EGFR在其基底层细胞表达,而ErbB2及ErbB3则在其表层细胞表达。15例翼状胬肉上皮的11例EGFR、ErbB2及ErbB3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明显不同,EGFR、ErbB2及ErbB3均在翼状胬肉上皮的全层表达,4例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相似。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11例翼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较正常结膜高。结论:翼状胬肉组织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增加,提示翼状胬肉可能是一组织增生性疾病,翳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的异常表达及其与其上皮下组织相互作用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颞上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的60例翼状胬肉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两个小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颞上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  相似文献   

8.
9.
1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17d前眼科门诊行右眼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滴氧氟沙星q4h,双氯芬酸钠tid,术后1天复查后未再复诊。术后10d出现眼红、异物感就诊。检查发现:VOD0.3,右上睑内翻倒睫,慢性睑缘炎,球结膜混合充血(++),轻度水肿,缝线在位,鼻侧近角膜缘3mm处巩膜暴露,角膜知觉减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rbB2及 ErbB3]在翼状胬肉上皮内的表达.方法 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方法对15例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切除的翼状胬肉组织中EGFR、ErbB2及ErbB3蛋白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结膜组织进行对照.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正常结膜上皮中,EGFR在其基底层细胞表达,而ErbB2及ErbB3则在其表层细胞表达.15例翼状胬肉上皮的11例EGFR、ErbB2及ErbB3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明显不同,EGFR、ErbB2及ErbB3均在翼状胬肉上皮的全层表达,4例表达方式与正常结膜相似.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证实11例翼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较正常结膜高.结论 翼状胬肉组织上皮EGFR、ErbB2及ErbB3表达增加,提示翼状胬肉可能是一组织增生性疾病,翳状胬肉上皮EGFR、ErbB2及ErbB3的异常表达及其与其上皮下组织相互作用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膜溃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2年3月在青岛市中医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153例,统计术后角膜溃疡发生情况,将并发角膜溃疡的患者作为发生组,其余作为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膜溃疡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行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患者,术后30例并发角膜溃疡作为发生组,其余123例作为未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糖尿病、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操作不规范、角膜缝线松动及激素类药物应用不合理的构成比升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2.678(95%CI:2.013,3.343)]、复发性胬肉[OR=2.280(95%CI:1.659,2.900)]、手术操作不规范[OR=7.036(95%CI:4.152,9.919)]、角膜缝线松动[OR=3.466(95%CI:2.632,4.300)]及激素类药物应用不合理[OR=5.217(95%CI:3.021,7.414)]均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并发角膜溃疡的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角膜绷带镜患者术后疼痛以及角膜上皮生长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就诊本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自体结膜瓣移植的巨大翼状胬肉患者67例67只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立即佩戴软性角膜绷带镜,对照组不使用角膜绷带镜.两组患者于手术当天以及术后第1、2天,术后1周填写VAS视觉模拟量表,于裂隙灯下观察患者角膜上皮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35例35只眼,对照组32例32只眼.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2天,术后1周VAS量表评分分别为5.17 ±1.81、2.54 ±1.38、1.46±1.24、0.14 ±0.35;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2天,术后1周VAS量表评分分别为9.12±1.34、5.28 ±1.30、2.97±1.80、0.18 ±0.39;除术后1周,其他观察点观察组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角膜上皮化时间为(52.80 ±9.74)h,对照组角膜上皮化时间为(69.00±19.03)h,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佩戴角膜绷带镜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并加速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因子(rhEGF)对眼表上皮修复的影响及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肉的疗效。方法对36例患者40眼的翼状肉施行肉切除-羊膜移植术,术后随机分为(rhEF治疗组(20眼)和药物赋型剂对照组(20眼),分别观察两组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和结膜上皮覆盖羊膜植片的愈合速度,对全部患者随访3-12个月。结果rhEGF治疗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速度[(74983±1998)μm/h]显著高于对照组[(59372±17.197)μm/hP<0.01];rhEGF治疗组结膜上皮愈合速度[(36.584±7.888)μm/h显著高于对照组[(29.181±5.450) μmh,P<0.01]。随访全部病例未见复发,结论rhEGF可有效促进眼表上皮的损伤修复,羊膜移植为治疗翼状肉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进行诊治的108例(108只眼)翼状胬肉惠者,其治疗方式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同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进行手术1-2d后,角膜透明、上皮增长、覆盖创面,直至6-12d后,逐渐消退了充血症状。拆线时间为6-7d。巩膜术区自体角膜缘结膜干细胞在拆线后,有着良好的覆盖,同时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状,对其进行5~1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为9.5个月,其中有2例患者(2只眼)出现了复发症状;有17例(17只眼)有云翳出现在角膜浸润区,同时右纤维样组织没有出现增生症状,邵分结膜也无充血现象发生。结论翼状胬肉运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作为一个宝贵的经验,为基层医院提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效果,探讨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实用手术技巧。方法将131眼初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A组(73眼):采用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B组(58眼):采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使用撕裂霉素C治疗。两组均由同一医生手术操作,术后随访观察1~2年。结果术后随访中A组术后表层角膜炎发生率较B组少(P〈0.05)。翼状胬肉复发A组4眼,复发率为6.3%;B组10眼,复发率为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刺激症状轻、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的方法.方法选择翼状胬肉患者共24例28眼,按原发性胬肉和复发性胬肉分为两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为(3.1±0.3)d,原发性胬肉组与复发性胬肉组分别为(3.1±0.2) d和(3.3±0.5) d,P>0.05,总复发率为3.57%,原发性胬肉组0眼复发,复发性胬肉组1眼复发,P>0.05.22眼(78.6%)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原发性胬肉组与复发性胬肉组视力提高分别为20眼和2眼,P<0.01.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一种治疗翼状胬肉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35-1337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4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 随机分为A、B 2组。A组42例(50眼)予以常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 B组42例(48眼)予以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 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治愈率、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B组复发率4.2%, 低于A组的20.0%(P<0.05), B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4.1±1.9)d, 少于A组的(6.9±2.3)d(P<0.01);B组患者术后明显不适者2例(4.2%), 少于A组的13例(26.0%)(P<0.01)。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并促进角膜创面上皮愈合, 降低复发率,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轻,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80例患者(85只眼)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球结膜与增殖变性组织,切除胬肉及变性组织,在球结膜下放置0.2mg/mL的MMC棉片5min。彻底冲洗后将同侧眼上方带有角膜缘上皮的结膜瓣移植到暴露巩膜上,术后0.2mg/mLMMC滴眼液点眼。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术后反应轻,移植片存活,2只眼复发,复发率为2.36%。结论显微切除联合MMC加自体带角膜缘上皮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逆行切除翼状胬肉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疗效。方法:对61例、67眼翼状胬肉由体部向头部逆行切除,取2 mm宽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移植到巩膜暴露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年,3眼复发,复发率4.48%。结论:逆行切除翼状胬肉并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EGF(重组人皮肤生长因子)溶液治疗皮肤Ⅱ度创伤的效果。方法 将皮肤创伤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对照两组,治疗组以EGF治疗,对照组以一般治疗,治疗4用后进行效果评价对比。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40.74%,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11.32%,总有效率为79.2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P〈0.01)。结论 EGF能直接调控皮肤细胞生长,缩短皮肤创伤的愈合时间,具有不留疤痕,元副作用,对美容及减少患者经济负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