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再生神经的特征进行组织学和图像分析对比找出一个使周围神经缺损自行修复的最佳间隙。方法:将大鼠双侧坐骨神经外露于10倍显微镜下,实验侧部分切除坐骨神经后留有3.0、5.0、7.0和10.0mm的间隙用预制的动脉套接坐骨神经两端,对照侧坐骨神经切断后直接吻合,8周后各组行组织学和图像分析对比。结果:3.0、5.0mm小间隙神经再生最好,7.0mm再生差,而10.0mm再生神经没达到远端。结论:3.0-5.0mm小间隙有利于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2.
断端间距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较佳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模型,观察神经切断后保留不同间隙修复后的神经再生情况.术后6周、8周处死大鼠,分别行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轴突计数.结果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时,各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其他各组.结论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可有效地发挥神经再生的趋化作用,且对轴突再生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躯体运动神经元对NGF是否具有应答能力至今尚缺乏直接证据[1,2],我们采用自体静脉+基底膜+NGF桥接兔坐骨神经15mm缺损,探讨外源性NGF对运动神经元再生的促进作用。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分组与桥接体制备健康兔24只,体重约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静脉+基底膜+NGF)和对照组(静脉+基底膜+NS)。每组12只。取自体臀外静脉,长度25~30mm。基底膜取顺产胎儿羊膜,洗涤,去上皮细胞,修剪,备用。NGF(1000u/ml)由军事科学院第三研究所提供。二、手术方法兔耳缘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4.
电场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以后,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常令人不满意。但研究者已经发现有些药物如激素,生长因子以及电刺激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其中应用弱直流电场所产生电刺激效应,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现就有关问题做如下综述。1 历史回顾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  相似文献   

5.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切断兔双侧坐骨神经,用硅胶管桥接,神经两断端在管内相距6mm,一侧管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溶液,另一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术后1 ̄5周取标本,经光镜、电镜及轴突图像分析检测。结果:注入神经生长因子管内再生神经干的直径是对照侧的2位,神经远断端再生神经轴突数目及其再生轴突恢复率是对照侧的2.5倍。结论;外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再生开始后,挪开电刺激器是否对神经再生有影响。方法:把Wistar鼠制成坐骨神经离断模型。A、B组为电刺激器放置组;C组将医用硅胶管套在神经缝合处。A、C组持续观察4周;B组2周时取出电刺激器,继续观察2周。结果:A、B组在形态学、电生理学指标上均优于C组,A、B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电刺激器对周围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一旦神经再生开始去除电场对神经再生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小间隙动脉套接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在动脉套管内的再生机制,比较小间隙套接法和外膜直接缝合的再生时相差别。方法:在大鼠腓总神经上分别做成2mm 间隙动脉套接和原位外膜缝合两组模型,于7、14、21及28天取材。采用免疫组化 ABC 法观察雪旺细胞及新生轴索的增殖和生长。结果:雪旺细胞沿动脉套管壁大量增殖,新生索轴沿雪旺细胞通过动脉套管达远侧神经断端;套接组新生纤维到达远端神经的时间比直接缝合组迟约2周;3周后远端神经断面的新生轴索数两组相近。结论:小间隙套接法有可能成为解决神经断端定位难及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电刺激与周围神经再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相似文献   

10.
小间隙套接法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小间隙套接法加神经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994~1998年对30例上臂、前臂及腕部神经离断伤采用了为神经再生营造的微环境——小间隙静脉套接法,微环境内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外源性提高再生微环境内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结果经过术后6个月至1年的随访,按照低位神经损伤恢复的评定标准,全部病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小间隙套接法加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不同间隙动脉套接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大鼠的腓总神经切断后,分成1~4mm4组不同间隙,将远端转位90°行动脉套桥接,另设原位缝接和远端转位90°直接缝合两对照组。10周后的结果显示原位缝接组的神经再生效果最佳,1~3mm间隙组效果明显优于转位90°直接缝合,而4mm间隙组与转位90°直接缝合组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Background and Purpos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indings for surgical repair of a transected nerve have not been published. We describe the first reported postoperative MR imaging findings of a repaired transected ulnar nerve.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本法的实用性,在组织学和定量方面评价巴斯德处理小白鼠坐骨神经后的神经溃变和再生。方法:将Wistar系雄性小白鼠左侧坐骨神经10mm的长度,进行60℃,30min的巴斯德处理,评价了对照部、处理部以及末梢部,评价时间在处理后1周(1周群),6周(6周群)各群分别为11只。结果:(1)有髓轴突数;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数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2)有髓轴突直径: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直径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3)有髓轴突面积经,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面积比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见:1周群的处理部中,髓鞘陷入凝固坏死,雪旺细胞基底膜发生溃变。6周群的末梢部中,发现了多数的再生有髓轴。结论:从以上结果足能证明,巴斯德湿热处理小白鼠的坐骨神经一旦发生溃变但是再生是可能的,因此,在恶性骨、软组织肿瘤的手术之际,巴斯德湿热处理法作为神经保存的方法是极为有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脉冲直流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直流脉冲电刺激仪针对周围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电刺激治疗 ,通过随访观察 3~ 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 12 8例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后的病人 ,经 6 0~ 12 0d治疗 ,肌力和皮肤感觉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直流脉冲电刺激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在闭合性神经损伤的观察阶段 ,应用电刺激治疗 ,可观察神经的传导功能 ,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林桂亭  Tom  FLue  Ching-Shwun  Lin 《男科学报》2007,13(12):1059-1063
探明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NED)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期对该类疾病进行神经调控干预,是男科学研究的当务之急。本文回顾了急性神经损伤、前列腺癌、糖尿病和帕金森病所致的NED的研究进展。通过利用大鼠阴茎勃起神经的盆腔大神经节(MPG),在体外构建一个三维培养体系来研究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信号通路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体外结果表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可显著促进NED的恢复,并在体内证实了该效应。因此,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来达到神经调控干预措施预防治疗神经性勃起功能障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睾丸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和性激素改变及其相关性。 方法 :对 8例小睾丸病人和 12例健康成人血清进行性激素测定 ,光镜及电镜观察小睾丸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小睾丸病人和正常对照组血清性激素FSH、LH、T分别为 (2 1.0 5± 9.15 )IU/Lvs (6 74± 3 5 2 )IU/L、(2 2 .88± 6 .2 5 )IU/Lvs (6 6 0± 1 4 8)IU/L、(0 .30± 0 .0 4 )nmol/Lvs (17 5 5± 9 2 5 )nmol/L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精曲小管直径和管壁厚度分别为 (37.33± 6 .80 )、(10 .30± 1.82 ) μm ,与正常组的 (198 4 6± 2 9 84 )、(2 95± 0 2 0 ) μm相比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著。 结论 :小睾丸组织精曲小管、生精上皮、支持细胞、界膜、间质细胞及血管均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 ,其形成可能与遗传和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Improved nerve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would greatly enhance the utility of 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 (VCA) such as hand and upper extremity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research aimed at achieving this goal has been limited by the lack of a functional VCA animal model.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rat midhumeral forelimb transplant model that allow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At the final end point of 12 weeks, we found that animals with forelimb transplantation including median, ulnar and radial nerve coaptatio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grip strength and forelimb function as compared to forelimb transplantation without nerve approximation (grip strength: 1.71N ± 0.57 vs. no appreciable recovery; IBB scale: 2.6 ± 0.7? vs. 0.8 ± 0.40; p = 0.0005), and similar recovery to nerve transection‐and‐repair only (grip strength: 1.71N ± 0.57 vs. 2.03 ± 0.42.6; IBB scale: 2.6 ± 0.7 vs. 2.8 ± 0.8; p = ns). Moreover, all forelimb transplant animals with nerve coaptation displayed robust axonal regeneration with myelination and reduced flexor muscle atrophy when compared to forelimb transplant animals without nerve coapt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VCA small‐animal model that allows for reliable and reproducible measurement of behavioral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ddition to histologic evaluation of nerve regeneration and graft reinnervation.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