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生殖之精的生理作用;“先天”、“后天”的含义;生殖器官及机能发生、发展的过程,认为生殖之精是肾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归属于先天之精的范畴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从体质的先天获得性和后天可变性入手,阐述“精”、“气”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了先天之精是体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后天之气使体质具有可变性两个方面,并通过生殖之精的生成过程对体质的群体趋同性的产生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从体质的先天获得性和后天可变性入手,阐述“精”、“气”在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别论述了先天之精是体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后天之气使体质具有可变性两个方面,并通过生殖之精的生成过程对体质的群体趋同性的产生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对《内经》中的"精"字进行分析归纳,认为精有哲学和医学两个层面的含义。在哲学中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在中医学中精可分为一身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并探讨了《内经》中的精理论。在结构层次中,哲学的精位于整个精理论的最顶端,具体的人体之精位于第二层级,构成人体之精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位于第三层级,人体各部之精位于第四层级。  相似文献   

5.
“肾为先天之本”理论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 ,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 :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观点本身存在明显的悖论 ,严重阻碍了中医学肾藏象理论的研究。为了给“肾为先天之本”以正确定义 ,我们从相关概念入手 ,对此作一探讨。1 先天之精不同于生殖之精关于先天之精与生殖之精的关系问题 ,中医学理论中比较公认的看法是 :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对此我们持有不同认识。因为 ,生殖之精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父母的生殖之精”与“自身的生殖之精”之分。先天之内涵 ,亦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父母的生殖之精结合之前 ,也可以说是新的生命蕴…  相似文献   

6.
“肾主生殖”理论整理及实验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主生殖”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对人体生殖功能生理病理的基本认识。目前各地学者对“肾主生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理论研究肾藏精是肾主生殖的基础。对于肾所藏之“精”如何理解,各地学者观点不一。郭氏[1]认为肾所藏之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有男女媾和之精(为先天之精),是生殖发育的根本;有水谷化生之精(为后天之精),是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两者均藏于肾。肾本脏所藏的所谓先天之精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孟氏[2]认为,先天之精和后先天之…  相似文献   

7.
从机体自稳调节机制探讨"肾藏精"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肾藏精"认识的不同观点 "肾藏精"一词出于<灵枢*本神>,目前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见解.①<内经>论精,有广狭两义,而肾所藏之精,则包括先、后天之精[1].②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而没有广义、狭义之分[2~4].③<内经>中精、精气分为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不同概念[5].  相似文献   

8.
中医对衰老机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七八……天癸竭 ,精少 ,肾脏衰 ,形体皆极 ,八八 ,则齿发去。”这说明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中医对人体的衰老机制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尔后又以医家的不断补充 ,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以肾为中心的有关衰老机制的理论。肾主藏精 ,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区别 ,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从胚生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不断地发挥它的生命力 ,是人体生长发育及繁衍生育的根本。后天之精为饮食水谷化生 ,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的化生必须依赖先天之精的推动 ;而先天之精又必须依赖后天之…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中医理论肾主生殖的相关文献,辨析男子生殖之精与肾精的区别,进而探讨男子生殖之精与胎孕的关系.肾主生殖的功能是基于中医藏象学说中"肾藏精"的功能.其中,"肾藏精"主要体现为肾具有封藏之性,可藏先、后天之精及脏腑之精.肾主生殖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肾与男子生殖器官关系密切,其二是肾可通过调节肾中精气进而调节人体生殖...  相似文献   

10.
精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前者又叫生殖之精,包括精子和精液,是生殖的基本物质,生命的本源,它来自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包括肾、睾丸、副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其功能是繁衍后代。后者又叫水谷之精,它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所化生。二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般临床上所谓的精,系指前者。本文所涉及的,也仅限于此。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都有“精”这个概念,但西医是单纯指精液或精子,而中医所说的精,其涵义就广泛得多。中医认为,从广义上说,精的实质是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益于生命活动的精华物质,它包括了血液、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但从精、血、津、液、髓等具体物质的生成和功能而言,它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如精的概念,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的概念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及脏腑之精,而不包括血液、津液、髓等。先天之精,即指生命产生之前的精,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形成胚胎的本原。《内经》说,“人始生,先成精”,“生之来…  相似文献   

12.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自强,脾胃衰败,五脏则伤。肾为先天之本,为发育生殖之源,藏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华。精化为气,称之为肾气,又名  相似文献   

13.
从肝肾论治不射精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射精,是指在性交过程中不能排出精液的一种病症,轻者可有少量精液排出,重者则全无。临床实践证实,不射精的发病机理与肝肾的生理功能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肾虚精气不足为发病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液,既藏先天之精,又藏后天之精,肾中所藏之精还包括男女交合之精,即精液。精液是衡量男性生殖能力的重要物质,所以肾为生殖发育之源,并有男子以肾为本之说。《内径》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说明男子肾气盛,精足气充,就能泄精发挥其生殖功能。精能生血,血能化精,故又称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辨精在男性不育辨证中的应用。[方法]在复习历代医籍基础上,厘清各种“精”的确切含义,及其与男性生殖的关系。结合临床所见,寻找辨精的方法,并确定其辨证意义。[结果] “生殖之精”是男性得以正常生育的核心。辨“精”施治是男性不育辨治的关键所在。辨生殖之精是辨证论治男性不育的基础,常见的生殖之精病理表现包括生殖之精不足、不纯和不通。精液是生殖之精的重要外象,但二者并不等同,辨精的内容包括辨精液和辨精气,其内涵比辨精液更加广泛。[结论]由于缺乏足够的特异性,精液分析等实验室指标指导辨证的作用较差,传统四诊仍然是准确辨析“生殖之精”的有效方法。对于确属无证可辨者,辨病论治、投石问路是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较全面地阐述肾藏精与男子生殖之精的含义不同,生殖之精为后生人成熟后而生成,藏于精室,非肾藏精所指之精。  相似文献   

16.
《内经》肾藏精主水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五脏藏精与肾藏精和肾与肺对水液代谢作用的不同和联系,认为《内经》提出肾藏精的机理在于:①肾所藏先天之精在后天水谷之精的培育滋养下,产生的功能不仅体现于自体,而且能使自体的生命活力延续给下一代新个体中。②肾能纳藏肝心脾肺四脏盈满有余之精,而成封藏之本。③肾精能在生殖期以男子遗精、射精和女子月经来潮的形式泻于体外,为人类生殖繁育的基础。《内经》提出肾主水的机理是肾的气化作用不仅为水液代谢的动力之一,而且是维持机体水液平衡的最主要功能,也是肺宣发肃降津液、脾转运输布津液的动力之根。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不孕的病机历代医家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不孕机理主要是精微不足.精微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者互根互用.笔者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对不孕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依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有赖于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一、精 (一)精的涵义: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1.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是指繁衍人类,  相似文献   

19.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西医领域对于该病治疗多有局限。在中医学上,hrHPV持续感染因其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的症状,被归属为“带下病”范畴。带下与月经周期一样受到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调节,其主要来源自肾的“先天之精”和脾的“后天之精”。陈卫建教授治疗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以脾肾亏虚为本,邪毒感染为标,标本兼治,擅长使用穴位埋线联合芪楼饮汤药内服,内外合治,清热祛邪与调补“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灵活运用,对持续性宫颈hrHPV感染疗效显著。通过早期干预,以达防治宫颈癌目的。  相似文献   

20.
精之邪正论     
中医学广义上之“精”是由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很少有人从精的性质上思考一些临床现象。本文试从生殖之精与遗传信息、“精化血”、“精化气”、“精化神”、精的生成方面探讨精有邪正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