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血液肿瘤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特点,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EPQ)、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7例年龄6岁-11岁的血液肿瘤患儿进行个性、行为的心理测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7例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性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 血液肿瘤组患儿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认为血液肿瘤患儿的个性、行为问题以及家长心理状况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适当的心理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肿瘤     
024015血液肿摘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特点的对照研究/孟馥…//临床儿科杂志一2002,20(5)一295一297 用艾森克人格问卷、Acho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对57例年龄在6一11岁血液肿瘤患儿进行心理测试,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对57例患儿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患儿E质个性低于对照组〔P<。.05);行为问题发生率为21.1%。男孩多有交往不良、躯体诉述、违纪;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家长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表4参12(蔡虹蔚) 02401‘小儿恶性肿瘤住院化疗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3.
热性惊厥影响患儿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热性惊厥(FS)对患儿行为的影响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38例FS患儿进行行为评定,与128名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并将复杂型热性惊厥(CFS)与单纯型热性惊厥(sFS)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3岁、>3~5岁FS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2~3岁、>3~5岁CFS患儿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SFS(P<0.01,P<0.05);2~3岁、>3~5岁FS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等行为因子分数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3岁、>3~5岁CFS患儿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等行为因子分数及总分高于SFS(P<0.01,P<0.05);CFS首次发病年龄与行为总分呈负相关,反复发作次数与行为总分呈正相关,惊厥持续时间≥15min者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15min者(P<0.05).结论 FS可影响患儿行为,主要表现在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方面;CFS对患儿行为的影响较SFS严重.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病毒 ( HCV)感染在血液病和肿瘤患儿中是一个重要问题。 65 %以上肿瘤患儿能治愈 ,但 HCV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而且肝病的并发症可导致化疗的失败。对儿童医院肿瘤患儿和医务人员在直接和间接临床接触中 HCV抗体的阳性率进行研究。病人和方法 观察对象共四组 ,组 1为血液和肿瘤科患儿 2 37例 ,男性 14 0例 ,女性 97例 ,年龄 0~ 18岁 (平均 7.6岁 ) ;组 2为医务人员 44人 (男性 7人 ,女性 37人 ) ,包括 17名医生 ,2 1名护士和 6名勤杂人员。随访 1~ 30年 (平均 9年 ) ,2 6人 ( 5 9.1% )有医院治疗史 ,其中 19人 ( 43.2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湿病儿童心理、个性和行为的特点。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55例风湿病患儿及51例正常对照儿童的个性和行为进行测试和比较。结果风湿病患儿性格内外向和情绪稳定性量表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风湿病患儿受病痛的折磨和长期治疗,造成身心困扰,易产生行为问题、个性缺陷,应尽早给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血液肿瘤患儿的家庭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疫情期间在多中心儿童血液肿瘤科就诊的517例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家庭管理情况。结果517例血液肿瘤患儿中,男298例,女219例,中位年龄5岁4个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60例(50.29%),急性髓系白血病36例(6.96%),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40例(7.74%),其他(包括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实体瘤)181例(35.0%)。其中发热61例,咳嗽31例,肺部CT异常表现77例,门诊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抗体筛查的患儿结果均为阴性,患儿在日常居家、外出就诊途中及居家网络化管理中均采取了合理的管理方式。结论多中心儿童血液肿瘤患儿COVID-19感染情况较为乐观,合理的家庭管理让血液肿瘤患儿能够较好地避免院外感染COVID-19。  相似文献   

7.
癫患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癫患儿因心理行为障碍而影响生活质量,其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1]。为了探讨小儿癫可能存在的视感知障碍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我们对 42例癫患儿的神经心理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估,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对象:癫组:我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脑电图检查确诊的癫患儿42例,均为特发性癫。男29例,女13例;年龄8~12岁,平均10岁3个月;病程平均2年5个月;皮博迪图画词汇测验(PPVT)测试智商为(94±18)分;无脑性瘫痪等合并症。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武汉星光小学健康儿童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8~12岁,平均10岁1个月;PPVT测试智商为(98±16)分。   2.方法:视感知测试采用湖南医科大学修定的本顿视觉保持测验(VRT),所用图卡为难度相等的C、D、E三式共30幅无意义图形,应用A法、C法、D法进行每一式的测试,记录正确分和错误分。个性测试采用湖南医科大学修定的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 4个分量表,要求儿童对88个问题用“是”或“不是”回答,统计各量表得分。行为测试采用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修定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根据儿童近半年的行为表现逐项填写,共113项,按“没有”、“偶尔有”、“经常有”三级进行评分。适应行为测试采用湖南医科大学修定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SAB),包括8个分量表,由专业医生向儿童家长逐项询问填写,得出独立功能因子、认知功能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T分及适应能力商数(ADQ)。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儿童肾上腺肿瘤诊断和处理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2年12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4例儿童肾上腺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病理的关系。结果发病年龄0~14岁,男63例,女41例。神经母细胞瘤75例;肾上腺皮质肿瘤22例,其中癌及腺瘤各11例;嗜铬细胞瘤2例;其他5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以发热、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尿香草杏仁酸(VMA)可不升高;肾上腺皮质肿瘤患儿中外周性性早熟的临床及内分泌激素改变多于库欣综合征表现。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对鉴别良/恶性肿瘤有提示意义。结论儿童肾上腺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及肾上腺皮质肿瘤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异于成人,应结合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行为特征及其母亲心理健康状况,为临床治疗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附属和平医院确诊的4~12岁支气管哮喘患儿96例为支气管哮喘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评定量表(CBCL)对支气管哮喘组及96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母亲进行评估。结果支气管哮喘组患儿社会能力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8.5%,明显高于对照组(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躯体主诉、抑郁、焦虑、内向性行为、社交退缩、违纪等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患儿母亲在焦虑、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较正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且支气管哮喘患儿母亲较正常儿童的母亲更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故在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配合适当的心理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研究对象 :病例组 6 4例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儿科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 10月收治的慢性病患儿 ,其中男 4 0例 ,女 2 4例 ,年龄 7~ 14岁。入选标准为 :(1)病程超过 1年 ;(2 )年龄符合儿童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的范围 (7~ 15岁 )。 (3)按不同疾病临床诊断标准进行明确的临床诊断。入选患儿病种为 :血液系统疾病 15例 (白血病 6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例、血友病 2例 ) ;结缔组织病 2 2例 (风湿性心脏病 7例、过敏性紫癜 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 5例、风湿性关节炎3例、风湿性舞蹈病 1例 ) ;泌尿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于3岁儿童弥漫性桥脑胶质瘤的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桥脑胶质瘤患儿临床表现、肿瘤部位、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并以生存期为标准与3岁以上患儿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10 例确诊患儿的平均年龄为2.2岁(0.8~2.7岁).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平均间间隔时间为2.5个月.所有患儿出现颅神经麻痹,其巾7例合并其他脑干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RI检查显示所有患儿为桥脑肿瘤,占脑干肿瘤的50%以上.其巾MRI表现不典型的2例患儿已通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为桥脑肿瘤.所有患儿接受治疗,其中2例单纯放疗,6例放疗结合化疗,2例单纯化疗.4例患儿死于肿瘤进展,平均存活时间为0.7年(0.5~3.7年);余6例患儿平均生存时间为2.3年(0.9~8年).3岁以内患儿的3年整体存活率和肿瘤无进展率分别为45%±19%和69%±19%,均高于3岁以上患儿.结论 尽管使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年龄小于3岁的脑干胶质瘤儿童较年长患儿预后好,推测可能与年幼患儿脑干胶质瘤病理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患儿心理学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的心理学特点。方法 采用EPQ、CBCL、CRT、SAB量表,对63例病程3~11年、年龄7~12岁的中、重度哮喘患儿进行个性、行为、智力及适应能力的心理测试。结果 哮喘儿童N质个生高于对照组(P〈0.01)。行为问题发生率为30%,男孩多有攻击行为,女孩表现为抑郁、社会退缩。患儿平均智商为105.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D、E单元得分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3.
神经肿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也是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外最常见的儿童肿瘤。在0~14岁患儿中,神经肿瘤的致死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肿瘤。从好发部位、病理类型以及基因改变等方面来看,儿童神经肿瘤与成人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同种病理类型的脑肿瘤,在儿童群体中可呈现出不同的生长方式和影像特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恶性脑肿瘤的恶性程度往往较高,多数患儿无法接受放疗或对放疗不敏感,而化疗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预后通常较差。常见的低级别胶质瘤、颅咽管瘤具有缓慢进展或复发、病情容易迁延等一系列特点,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离不开神经外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合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癫癎患儿的视感知功能、个性特征及社会适应能力.方法采用本顿视觉保持测验(VRT)、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SAB),对42例8~12岁癫癎患儿的视感知、个性及适应行为进行测试,并与30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 VRT在三种测试法下,癫癎组的正确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癫癎组的总错误分和遗漏、位置错误及大小错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癫癎组EPQ的内外向量表T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癫癎组SAB 的独立功能因子和社会/自制因子的T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癫癎患儿存在视感知功能障碍;显示出内向性个性特征,有紧张、忧虑、自卑及孤独感;其社会适应能力低下,主要是独立生活、社会交往及自制能力差.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 ,近年已有很多报道阐述了细胞因子在该病中的变化及作用[1] 。近一年来我院也对部分急性ITP患儿进行了血清白介素 2、4、8、10 (IL 2、IL 4、IL 8、IL 10 )和干扰素α(IFN α)、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等细胞因子的检测。对象及方法ITP组所观察的儿童均为初次住院的 ,且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急性ITP诊断标准的患儿 ,共 83例 ,男 5 4例 ,女 2 9例 ;1岁以下 14例 ,1~ 3岁14例 ,4~ 6岁 19例 ,7~ 9岁 16例 ,10~ 12岁 2 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哮喘患儿的心理学特点,探讨整合性心理治疗对哮喘疗效影响.方法 采用个性测试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手册EPQ)、行为量表(Conners父母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哮喘患儿79例和健康对照儿童45例进行个性、行为及焦虑情绪的心理测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哮喘患儿分为干预和非干预组均进行规范治疗,干预组同时进行团体整合性心理治疗,每2周1次.3个月后二组患儿重新填写以上量表,进行疗效判断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哮喘患儿SAS标准分、精神稳定性(EPQ-N分)、因子Ⅱ~Ⅴ得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a<0.001).干预组治疗前后SAS标准分、N分及因子Ⅱ~Ⅴ得分均明显下降(Pa<0.05),而非干预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a>0.05).干预组肺功能各项指标增加值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显著(Pa<0.001).结论 哮喘儿童情绪不稳定,存在着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和焦虑.整合性心理治疗能明显改善患儿情绪障碍、躯体症状和肺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癎)(BECTS)儿童在幼儿期的行为特点.方法 BECTS患儿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龄2.5~3.0(2.65±2.31)岁.均未服用过抗癫(癎)药物,经格塞尔智能发育量表评定后排除智能低下,在发作15d后进行行为评定.健康对照组82例.男53例,女29例;年龄2.5~3.0(2.6±0.4)岁.BECTS组与健康对照组性别及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2~3岁儿童Achenbach行为量表(CBCL)>包括社会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等6个行为因子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包括独立生活能力、活动能力、作业操作、沟通能力、集体活动和自我管理等6个区域,对二组儿童的行为特点和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定,并对二组儿童各行为因子及社会生活能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BECTS组患儿行为特点总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抑郁、睡眠问题、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问题因子得分高于健康对照组,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社会退缩和躯体诉述方面尤显著性差异.二组儿童社会生活能力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ECTS儿童在幼儿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暂时在社会生活能力方面未显现其功能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癫痫患儿视感知功能和个性及适应行为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癫疒间 患儿的视感知功能、个性特征及社会适应能力。方法 采用本顿视觉保持测验(VRT)、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和儿童适应行为量表 (SAB) ,对 4 2例 8~ 12岁癫疒间 患儿的视感知、个性及适应行为进行测试 ,并与 30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 VRT在三种测试法下 ,癫疒间 组的正确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癫疒间组的总错误分和遗漏、位置错误及大小错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癫疒间 组EPQ的内外向量表T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癫疒间 组SAB的独立功能因子和社会 /自制因子的T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癫疒间 患儿存在视感知功能障碍 ;显示出内向性个性特征 ,有紧张、忧虑、自卑及孤独感 ;其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主要是独立生活、社会交往及自制能力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总结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s)患儿胸部CT表现特征,并探讨影响IPFIs患儿胸部CT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呼吸内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血液内科住院患儿中符合IPFIs临床诊断的9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胸部CT表现分为CT特征性改变组(39例)和CT非特征性改变组(58例).应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PFIs患儿CT特征性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CT特征性改变组的≤3岁婴幼儿、念珠菌、入住ICU的比例低于CT非特征性改变组(P<0.05);CT特征性改变组的>3岁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曲霉菌、中心静脉置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CT非特征性改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IPFIs患儿CT特征性改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当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儿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胸部CT表现以特征性改变为主时,需警惕曲霉菌感染,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鉴别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临床依据。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VVS的儿童40例,年龄6~18岁,平均(11.8±2.9)岁;POTS儿童165例,年龄5~19岁,平均(11.4±2.7)岁。评价与检查手段包括临床表现、家族史、生活习惯、直立试验以及直立倾斜试验。结果 VVS和POTS在儿童时期的共同特征包括学龄期及青春期多发、女孩稍多于男孩、发作季节以夏秋季多见、多数患儿有诱因和发作先兆、发作后仍有不适、平卧后症状可缓解。在VVS儿童中以晕厥为主要表现者明显多于POTS(P<0.001),在POTS儿童中,以头晕为表现的患儿明显多于VVS(P<0.001)。VVS患儿中父方有直立不耐受家族史者明显多于POTS患儿(P<0.05)。结论直立倾斜试验是鉴别VVS与POTS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晕厥及头晕的发生频率对于临床鉴别诊断VVS与POTS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