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医论坛》1986年第二期刊登余国俊、杜光华两同志的《“阴火”非火简论》文章(以下简称《简论》),读后颇受教益。但有不敢苟同之处,愿提出商榷,以就正于同道。关于火分阴阳《简论》指出,“诸家释阴火而其义不彰,症结何在?笔者认为,在于陷入阴火圈子,被阴火二字印定眼目耳!其实,倘若真正忠实于传统的中医理论的话,火何能分出阴阳!”“火”是否可分阴阳,这涉及到阴阳学说问题。“阴阳”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2.
谢裕凡同志在《五行寓于阴阳中》一文里探讨了“《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之真谛”(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7期)。由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这种探讨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谢裕凡同志把阴阳与五行的关系完全弄颠倒了。  相似文献   

3.
梁中 《山西中医》1989,5(4):4-5
本文从“《周易》论述的问题,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关系”、“《内经》继承、发展了《周易》的阴阳学说”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医阴阳学说与《周易》的联系,认为:中医的阴阳学说来源于《周易》,《周易》的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有臣同志在《探“天癸”之谜及其在祖国医学理论上的意义》(以下简称《探》文)一文中提出《内经》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立论新异,然观点实不敢苟同。特略陈管见,以祈教于赵同志及同道。一、“天癸”果真是“天真”之误吗? 通读《探》文发现,作者是从《孔子家语》一段关于男女生长发育的记载中引发了关于“天癸”乃是“天真”之误的遐思。认定该书的“阴阳穷反”理论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  相似文献   

5.
贵刊1987年第六期载曾棠埭同志《阴阳五行与<周易>》一文,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源之周易”,“五行源之阴阳”,我以为不确,论述如下:一、五行不源于阴阳。曾文认为:“五行发源于阴阳”,“阴阳两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物质.”诚然,阴阳两气交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自然界,  相似文献   

6.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7.
学习养生文化,需领悟《易经》的阴阳理论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维护生命的根本。那么,阴阳是什么呢?提到阴阳首先要讲讲《易经》,《易经》表面上是关于算卦占卜的书,但实际上却蕴涵着非常高深的哲理——阴阳哲理。《易经》的阴阳哲理奠定了整个中国阴阳文化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学习养生文化,研究养生文化,首先要懂得《易经》的阴阳理论。“易”字本身就是由一个“日”字和一个“月”字组成的,所以说《易经》提示宇宙运动产生阴阳气化,即日月的运动产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以及白天黑夜的变化。《易经》强调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阴阳运动,包括我们…  相似文献   

8.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与《内经》中的阴阳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阴阳的定义     
阴阳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阴阳的定义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阴阳有没有定义?能不能在古籍中找到符合逻辑模式的阴阳定义? 《易传》提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这是先秦哲学家对阴阳作出的最高概括。宋代朱熹对“一阴一阳之谓道”注解为: “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周易本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日前偶阅本刊1961年第11期有李益三同志《论伤寒论注家对阴阳易病之误解》一文,文中肯定“阴阳易”为男妇病新症未平复,因犯房事面来的一种差后劳复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字合用,应作为男女交接解释,并引据《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关记载为证。个人认为此说很好,可以扫清过去注家之误解,使学者得到正确解释,从而提高疗效。这对阐明伤寒论原文真义是有贡献的。惟李同志对“阴阳”二字,作为男女交接解释的来历,疑为隋唐以前的“民间方言”或“医家术语”,尚有未达一间。现在愿就这一点,略作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将这种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了中医阴阳思维的理论。中医阴阳思维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阴阳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方法论,因此,对《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理论渊源、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阴阳的概念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吕氏春秋.重己》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2阴阳的思维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易经》中仅一处提及“阴”字。但其中的阴爻(———)和阳爻(——)的关系及其在卦中的演变过程,已深含阴阳的哲学意义。《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具有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含义。《易.系辞传下》曰:...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中医药》编辑部转来黄国先、刘懿等二位同志的文章,关于《阴阳二十五人》的学术争鸣。笔者表示欢迎,为了进一步探讨起见,兹就有关问题再提出个人见解如下: 黄、刘文章的第一部份,“‘阴阳二十五人’学说分型的实质”,作者在认定“从心身统一的角度出发,体质包含了人格和气质的内容,而气质则是人格的组成部份”之后,引用了经文,结论为:这个学说,“从总体来看,是关于体质的分型”。“阴  相似文献   

14.
一、景岳的学术思想景岳对于《内经》的研究,造诣颇深,故其学术思想主要源于《灵》《素》。他特别重视阴阳学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是自然哲学的理论基础。张氏在《类经·阴阳类》曾注释说:“阴阳  相似文献   

15.
《内经》有关辨证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方法也很灵活。这里主要谈谈八纲辨证问题。“八纲”一词虽非出于《内经》,但在事实上却早已把阴阳、内外、寒热、虚实作为识别证候的纲领而加以运用了。一、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说,阴阳是辨证的最基本的纲领。《内经》辨阴阳,包括病变部位之在阴在阳及人体阴阳盛衰的病理变化之属阴属阳。《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灵枢·寿天刚柔》曰:“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  相似文献   

16.
《内经》非平衡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医学理论素为“平衡”思想所统治,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指导临床施治。“阴阳平衡”所谓健康,“阴阳失衡”即成疾病。治疗亦唯“调整阴阳,使复平衡”是求,似成不易之论。而纵观《内经》等中医古代文献,则绝无此说。“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就认为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都是阴阳消长的结果,而阴阳本身,则是经常不断的或‘消’或‘长’地变化着”(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内经》亦认为阴阳消长导致每个事物的阴阳双方处于不平衡状  相似文献   

17.
阴阳思想是《内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 ,而其中对于阴阳的论述也是非常的详尽周密鲜有不合理之处。《黄帝四经》中关于阴阳思想与《内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就“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普遍存在、阴阳的辨证关系、阴阳二气构成万物几方面《黄帝四经》对《内经》的影响和联系予以对比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王振亮 《国医论坛》1989,4(5):18-20
“阴阳”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成份及说理工具,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而其在古典陈籍中首先体现出来的,却是懦家经典之一的《周易》。作为阴阳的原始概念——《周易》中所说的“日”、“月”及其特性,与《内经》中之“阴阳”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拟就“阴阳”从《周易》至《内经》的演变与发展,略陈管见,敬希斧正。  相似文献   

19.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用“阴阳”解释医理的内容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壮医的整体现念“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亦是壮医理论的重要核心内容,对“阴阳”起源的论述,是1996年《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中开始出现。此后,在出版的各类壮医学论著中,论述“阴阳”的概念与含义均沿袭了《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存在于机体生命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以致消亡的整个过程,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思想领域中普遍存在的。《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前大半节是讲客观世界的,“神明之府也”是讲到主观世界。对这几个字,近代的《中医基础讲义》、《内经选讲》、《内经讲义》等书,都有过不同的见解,但大都指客观世界而言者多,今引张景岳之解:“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张氏在注《灵兰秘典》:“神明出焉”时则讲;“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今联系《灵枢、病传篇》:“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