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性老年高血压(S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0例,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其中SH患者80例,为SH组,血压正常老年人158例,为正常组。通过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h 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等指标分析老年SH患者的BPV特征。结果 SH组24 h-SBP、24 h-DBP和24 h P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H组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V和24 h-DBPV分别为(38.5±7.0)mm Hg、(19.0±4.9)mm Hg、(29.2±5.6)%和(23.5±4.3)%,而正常组为(19.1±7.8)mm Hg、(10.0±6.2)mm Hg、(18.1±5.0)%和(14.4±4.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SH患者具有明显的BPV,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类患者保持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从而降低BPV,进一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hPP)、动态脉压指数(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PPI)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F发生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AF组(n=106)和高血压无AF组(n=11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心脏重构情况、动态血压情况(24hPP、24hPP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动态血压情况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高血压合并AF组较高血压无AF组24h动态收缩压(24hSBP)、24hPP、24hPPI、左心房前后径(LAD)水平高(P 0. 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P 0. 05);两组24h动态舒张压(24h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24hPP 60mmHg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60mmHg组(P 0. 05),两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4hPPI 0. 5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I≥0. 5组(P 0. 05),24hDBP高于24hPPI≥0. 5组(P0. 05);(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PP、24hPPI均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hPP、24hPPI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临床诊治时对高24hPP、24hPPI患者应密切关注其AF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重构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5-12-2017-05初次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根据左房内径指数(LADi)值分为LADi-1组(LADi24mm/m,47例)和LADi-2组(LADi≤24mm/m,16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和心脏彩超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LADi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LADi-1组与LADi-2组间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加权24h收缩压标准差(wsd 24hSBP)、加权24h舒张压标准差(wsd 24hDBP)、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分析显示,wsd 24hSBP、wsd 24hDBP、24hSSD、24hDSD、收缩压晨峰(ST-MSBPS)、舒张压晨峰(ST-MDBPS)和LVMi与LADi独立正相关(均P0.05)。结论:左房重构与血压变异性尤其是wsd 24h SBP和wsd 24hDBP密切相关,提示左房重构可能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直立性低血压(OH)及血压变异性(BPV)增大均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伤,但目前BPV与OH患者靶器官损伤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BPV与老年OH患者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10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老年OH患者94例,根据左心室Tei指数分为左心功能正常者41例(正常组)、左心功能损伤者53例(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A)比值〕、血压〔包括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白天收缩压(dS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及夜间舒张压(nDBP)〕及BPV指标〔包括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BPCV)、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DBPCV)〕,BPV指标与老年OH患者左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损伤组患者LVEDV、LVESV大于正常组,LVMI高于正常组,LVEF及E/A比值低于正常组(P0.05)。(2)两组患者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及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患者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CV及24 hDBPCV大于正常组(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4 hSBPSD与老年OH患者LVMI和左心室Tei指数呈正相关,与LVEF和E/A比值呈负相关(P0.05);24 hSBPCV与老年OH患者LVEDV、LVESV、LVMI及左心室Tei指数呈正相关,与LVEF和E/A比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收缩压变异性增大与老年OH患者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不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按临床情况分为Ⅰ期(43例)、Ⅱ期和Ⅲ期(63例),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不伴左室肥厚(NLVH)组(56例)和伴左室肥厚(LVH)组(50例),对其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监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Ⅰ期高血压患者相比,Ⅱ和Ⅲ期患者的24hSBP负荷≥25%(20.93%比77.78%)、24h平均SBP(24hmSBP)≥130mmHg(30.23%比73.02%)、24hSBP标准差(24hSSD)≥11.9(16.27%比82.54%)比例显著升高(P均=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LVH组和LVH组日间平均DBP(dmDBP)、夜间平均DBP(nmDBP)、24hSBP负荷、24hDBP负荷和夜间SBP(nSBP)负荷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NLVH组比较,LVH组的24hmSBP、夜间平均SBP(nmSBP)、日间SBP(dSBP)负荷、24hSSD和日间SBP标准差(dSSD)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与Ⅰ期高血压组比较,Ⅱ和Ⅲ期高血压组24hmSBP、nmSBP、24hSBP负荷、nSBP负荷、24hSSD、dSSD和夜间SBP标准差(nSSD)均显著增加(P0.05或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有密切关系,降低24h动态血压负荷和变异性可降低左室肥厚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清瘦素、脂联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06例,根据是否合并T2DM分为单纯T2DM组100例、单纯高血压组(高血压组)108例和高血压+T2DM组98例。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人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基本资料、血压变异性指标,并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四组间瘦素、脂联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hd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T2DM组与高血压组24hSSD、dSSD高于对照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高血压组,高血压+T2DM组24hSSD、dSSD高于T2DM组(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瘦素是24hSBP(B=0.378)、24hDBP(B=0.461)、24hSSD(B=0.083)、dSSD(B=0.061)、nSSD(B=0.093)、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CV,B=0.027)的危险因素,脂联素是24hSBP(B=-1.070)、24hDBP(B=-0.655)、nSSD(B=-0.185)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高瘦素、低脂联素水平可导致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24h APP)及动态脉压指数(24h APPI)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住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91例,入选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24hAPP分为低脉压组(24hAPP60 mmHg,n=136)和高脉压组(24hAPP≥60 mmHg,n=55);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数值,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脉压组24hAPPI、LVMI、24 h收缩压(24hSBP)的水平大于低脉压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24hAPP、24hAPPI、24hSBP为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24hAPPI为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4hAPPI可能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循环杂志,2017,32(5):447-451.该文探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hPP)、24h动态脉压指数(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PPI)和夜间动态脉压指数(nighttime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NPPI)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于2016年5月至7月在阜外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指数(LAD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LADi,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左房增大,22例)和对照组(左房正常,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各项血压指标,检测各项血生化指标,并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病程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SD)、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SBP)、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24h wsdDBP)、晨峰血压(MBPS)、LAD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压(SBP)下降率、舒张压(DBP)下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病程、24h SBP、24h DBP、24h SSD、24h wsdSBP、24h wsdDBP、MBPS均与LADi呈正相关(P0.05),SBP下降率和DBP下降率均与LADi呈负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ADi与BPV密切相关,检测BPV对于早期发现左房重构,减少房颤、卒中等不良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h平均脉压(24hP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18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PP水平分为A组(24hPP<40mmHg)、B组(40~50mmHg)、C组(50~60mmHg)、D组(60mmHg≤24hPP)四组,行超声心动图及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检查。结果高血压患者,随着24hPP水平的增宽,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左心室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E/A)值减少、E峰减速时间(DT)值增加,24小时尿微量蛋白增多(P<0.05~0.01)。结论24hPP对左心室功能损害及肾功能损害有预测价值,高血压病患者随着24hPP增宽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24hPP)、24 h动态脉压指数(24hPPI)和夜间动态脉压指数(NPPI)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305例于2016-05至2016-07在阜外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受试者,根据ABPM数据计算受试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24hPP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之差,24hPPI为24hPP与24hSBP的比值,NPPI为夜间(22:00~06:00)平均PP与平均SBP的比值。结果:305例受试者中,222例(72.8%)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24hPP、24hPPI、NPPI均高于血压正常者[24hPP:(49.0±11.6)mmHg(1 mmHg=0.133 kPa)vs.(42.2±7.4)mmHg,P0.001;24hPPI:0.39±0.06 vs.0.37±0.05,P=0.004;NPPI:0.40±0.07 vs.0.38±0.05,P=0.009]。222例高血压患者中,116例(52.3%)冠心病患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均高于106例(47.7%)无冠心病者[24hPP:(50.9±12.2)mmHg vs.(47.0±10.6)mmHg,P=0.013;24hPPI:0.41±0.06 vs.0.38±0.06,P0.001;NPPI:0.42±0.07 vs.0.38±0.06,P0.001];而在83例(27.2%)血压正常的受试者中,冠心病患者和无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降压药服用情况等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相关[24hPPI:比值比(OR)=1.95,95%可信区间(CI):1.11~3.44,P=0.020;NPPI:OR=2.21,95%CI:1.28~3.8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对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价值均优于24hPP。结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且效果优于24hP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微量白蛋白尿(MAU)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1例老年EH患者作为EH组,另选择24例血压正常,年龄≥65岁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以标准差代表BPV的值。检测MAU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研究BPV与MAU的相关性。根据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的第50百分位数分为低BPV组和高BPV组,比较2组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24h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昼间收缩变异性(dSBPV)明显增大(P<0.01)。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EH组的24hSBPV、24h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与MAU呈正相关(r=0.264~0.492,P<0.05)。高24hSBPV组MAU和年龄较低24hSBPV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SBPV、24hDBPV、nSBPV、nDBPV与MAU显著相关,降低BPV对预防早期肾功能损害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老年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的影响.方法 诊室血压正常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异常的老年MH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36例,服用培哚普利2~4 mg/d,平均10.5月后复查ABPM;对照组30例同期作ABPM,比较参数.结果 对照组ABPM参数观察期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间脉压差(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培哚普利可有效降低老年MH患者血压,改善昼夜节律和血管顺应性,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组(n=22)、非杓型组(n=36)和反杓型组(n=62)。分析比较3组的血压变异性、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反杓型组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均低于杓型组;反杓型组的24hDSD、dDSD、24hDBP-CV低于非勺型组;反杓型组冠心病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杓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其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LVH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 LVH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 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 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动态血压,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149例)和非晨峰组(173例)。测血生化。结果:晨峰组年龄、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1);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脉压(24 h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24 h平均血压(24 hMAP)、白昼平均血压(dMAP)、夜间平均血压(nMAP)均高于非晨峰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血压晨峰与年龄、24 hSBP、空腹血糖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301、0240、0.250,P均<0.01)。结论:24 hSBP、年龄、空腹血糖是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硬化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诊断及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其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尿酸等血生化指标,采取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定,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baPWV组年龄与高血压病程均明显高于低baPWV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脉压(24 h PP)、昼间平均SBP(dSBP)、昼间平均PP(dPP)、夜间平均SBP(nSBP)、夜间平均PP(nPP)明显高于低baPWV组,24 h SBP标准差(24 h SSD)、白天SBP标准差(dSSD)、夜间SBP标准差(nSSD)明显高于低baPWV组(均P0.05)。Pearson线性单因素分析证实,baPWV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低密度脂蛋白、24 h SBP、dSBP、nSBP、24 h SSD、dSSD、nSSD、24 h PP、dPP、nPP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患者24 h SSD、24 h PP与血管硬化有独立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与血管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老年性高血压的血压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关系,探讨老年性高血压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对患有VCI者(A组)与非VCI者(B组)的老年性高血压病人的24h动态血压(ABP)的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平均脉压(24 hMPP)、平均舒张压(24 hMdBP)及平均动脉压(24 hMAP)均低于B组.经t检验分析,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高血压的降压标准应该因人而异,尤其是伴有脑卒中者,过度降压可能对老年性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87例、女性73例,年龄36~82(63.4±10.3)岁。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血脂、空腹血糖、肌酐、血清尿酸等生化指标检测。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尿酸正常组(血清尿酸420μmol/L,n=96)、尿酸升高组(血清尿酸≥420μmol/L,n=64),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及动态血压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尿酸与BPV的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PV的影响因素。结果尿酸正常与升高组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酸与24hSBPSD(r=0.620)、24hDBPSD(r=0.254)、dSBPSD(r=0.646)、dDBPSD(r=0.212)、nSBPSD(r=0.606)、nDBPSD(r=0.385)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是24hSBPSD、24hDBPSD、dSBPSD、dDBPSD、nSBPSD、nDBPS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尿酸可能是高血压患者BPV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状况,为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诊断的、偶测血压不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43例和4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收缩压负荷值(24 h SPL)、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24 h舒张压负荷值(24 h DPL)、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PL)、白天平均舒张压(dMDP)、向天舒张压负荷值(dDPL)、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PL)、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和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PL),对受检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波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24 h MSP、dMSP、nMSP、24 h SPL、dSPL及nS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杓型血压及血压波动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4 h MDP、dMDP、nMDP、24 h DPL、dDPL、nD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出现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波动,故控制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应首先控制高血压,调整其异常的血压节律.动态血压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