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社会功能训练对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会功能训练对住院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恢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药物治疗和传统护理的基础上,研究组联合生活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学习技能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等。观察8w。于训练前后分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训练后研究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1),且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分,训练后研究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评分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而激惹、精神病性、退缩、抑郁因子分显著低于训练前(P〈0.05),且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抑郁、退缩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1);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研究组均较训练前有显著下降(P〈0.01),且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总分、社会性退缩、自身照顾、对环境的兴趣、责任心与计划性、兴奋冲动因子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结论社会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机性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健康教育。观察1个月。于人组时及治疗1个月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病情状况,采用依从性问卷、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依从性、满意度。结果治疗1个月末,两组患者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分、满意度、依从性均较人组时显著升高(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人组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个月末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循证护理路径开展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陪护家属随机分为两组各58名。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未实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陪护家属在患者入院3d内和陪护1mo末分别进行评定,并随访1a。结果研究组健康教育1mo末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住院时间,1a后复发率、服药依从性及医患纠纷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1mo末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1).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一项既可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又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预防复发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绘画疗法辅助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绘画疗法辅助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绘画兴趣的4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无绘画兴趣的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维持原用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不变,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绘画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1);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绘画治疗有助于缓解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精神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观察6周。采用自知力评定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评定康复效果。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自知力评定量表各因子分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的社会能力、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或0.01),兴趣爱好、个人卫生因子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或0.01),对照组仅部分因子分有显著改善( P<0.05或0.01);研究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式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阿立哌唑治疗,研究组联合接受式音乐治疗,观察8周。选取29名健康者设为健康组。研究组及对照组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进行P300检测;健康组于入组时进行P300检测。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 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P300潜伏期较健康组显著延长( P<0.01),波幅较健康组显著降低( 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 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或0.01),研究组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接受式音乐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均维持原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2周、4周、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治疗第1周末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其他时段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为81.1%,对照组为72.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48,P〉o.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1.34,P〉0.05),但研究组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58,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均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总体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更快,对性功能影响较小,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帕罗西汀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末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8周末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末起,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帕罗西汀联合瑜伽放松训练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口服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对照组口服文拉法辛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6周、12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抑郁状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状况,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各时段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期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同期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1)。治疗12周末,研究组抑郁改善总有效率84.0%,对照组为8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84.0%,对照组为52.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X^2=11.535,P〈0.01)。治疗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程度均轻微。结论圣约翰草提取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与文拉法辛相当,不良反应轻微,同时可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同时接受系统健康宣教。观察12周,出院后随访2a。于健康宣教前及宣教后4周、8周、12周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两组阴性症状;于随访2a末采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定社会功能状况。结果研究组健康宣教4周末起,阴性症状量表总分较健康宣教前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虽有所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宣教后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随访2a末,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健康宣教能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并能减轻其社会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2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研究组患者及家属接受相关健康教育。于出院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患者自知力水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陪护家属采用治疗依从性问卷评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和治疗依从性量表评分的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家属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减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治疗依从性和病情的康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度与监护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家庭治疗,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lOO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管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接受人文关怀护理管理,观察8周。于人文关怀护理8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两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评定两组的住院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人文关怀护理干预8周末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住院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文关怀护理能显著提高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住院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98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实验组采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方法,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情况和干预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糖尿病知识得分及对健康教育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提高健康教育满意度,是一种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结果:试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全面、系统、有效地掌握健康知识,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首透负责制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透负责制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首次透析的肾脏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实施首透负责制健康教育法,即由护士全程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住院基础教育一出院持续治疗教育-门诊维持透析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首透负责制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结论首透负责制健康教育模式可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希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103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自我管理训练,包括:建立患者档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制订自我管理教育处方;学习采用集体授课方式。两组患者于干预前(入组时)及干预后(1年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Herth希望指数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Herth希望指数量表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我管理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障碍,并提高其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同步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两组均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与患者接受同步健康教育.观察患者住院全程.于健康教育前后采用健康知识测评表评定两组家属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状况,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评定两组家属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依从性调查问卷表评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 健康教育后两组家属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P<0.01),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P<0.05或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 同步健康教育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属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度和监护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患者教育程序对抑郁症患者心理、行为状态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抑郁症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实施医院常规治疗护理(对照组)和医院常规治疗护理联合实施患者教育程序(试验组).4周末或出院前,采用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个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和行为障碍程度在入院4周末或出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试验组的焦虑、抑郁分值较对照组下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NOSIE量表测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迟缓、抑郁、激惹因子分较对照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患者教育程序可以调动抑郁症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 潜能,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生活自理等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及陪护的健康教育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6~12月我科100例有陪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均包括50例患者和50名陪护,对照组仅对患者本人进行常规心理及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干预组除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外并对陪护进行心理、相关疾病及照顾等相关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及陪护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护士的投诉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对疾病及护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患者及陪护同时实施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患者及陪护的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躯体化障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79例躯体化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同期抽取50名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采用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除敌对因子分外,总均分和其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及负性生活事件评分、家庭相关问题评分、社交及其他问题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或0.01);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和负性生活事件评分与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较多的应激事件和心理问题,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