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时的眼底自发荧光(AF)形态改变,探讨AF检查对眼外伤造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1例(36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的患者,进行眼底自发荧光检查.采用海德堡激光眼底扫描系统获取自发荧光图像.与同病例的眼底检查及FFA做对比分析,得出其自发荧光特征.结果 所有病例在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区域的自发荧光普遍弥漫性增强,有色素上皮增生处大多表现为更强的自发荧光点,色素脱失处大多表现为低荧光,在总体增强区域表现为地图状的自发荧光.结论 眼球钝挫伤早期导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损害会引起相应的自发荧光的改变,主要以自发荧光增强为主,反映该区域色素上皮高代谢状态或增殖活动为主,弱的AF较少,表明挫伤后短期局部的色素上皮萎缩.这些改变与一些以萎缩性病变为主的眼底病的AF有明显区别,因而AF应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挫伤的诊断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多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鳞状病变(Acute Posterior multifocal Placoid Pig- ment epitheliopathy)1968年首先由Gass报告并述有如下特征: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或脉络膜部有多数的,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灶,多发于眼底后极部;伴有中心视力的急骤下降。此类活动性病灶可以很快吸收,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留有永久性的变化。但其邻近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几乎没有影响而治癒;视力预后良好;原因不明,认 相似文献
4.
宇山等(1977)把眼底后极部多发性黄白色渗出斑伴有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命名为多发性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作者通过对37例65眼的观察,对其临床表现、治疗、鉴别诊断、病因等阐述如下: 年龄28~65岁(平均42.7岁),男:女=4.3:1,28例为双眼,9例为单眼,两眼发病相差几个月,也有相差7年者。中年男性易发。主诉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广泛开展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术,以及眼电图、电镜、免疫检测、组织培养等新技术的应用,对视网膜色素上皮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参阅部份资料作一简要综述。 (一)视网膜色素上皮(以下简称RPE)的构造与功能 RPE是由一层形态规则,排列整齐的六面柱体细胞构成,细胞直径约12~18微米,高8~10微米,分布在黄斑区者较高(11~14微米)较细,因此见眼底黄斑部之色调较暗;在近锯齿缘处细胞变大且不规则。核呈元形或卵元形,偏于细胞的外侧端。细胞质内有大量称为脂褐质(lipofuscin)的色素,在电镜下可看到呈1.5微米长的针状结晶。细胞内有线粒体、光滑和粗糙的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溶酶体等,并有吞噬杆体 相似文献
7.
我科于1986年8月2日曾收一例在试用中子-r源测井仪后,发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患者,报告如下: 彭××男46岁病案号46719 1986年8月2日因双眼视物模糊半月余,加重两天入院。病史:半月前,在直视下试用测井仪时接触中子、r流,翌日双眼视物模糊,以右眼为著。视力右1.0~(-3),左1.2,未诊治。时隔半月,又在直视下试用测井仪一次后,双眼视物模糊加重,右眼视力0.5,左眼0.8,眼前暗影,视物变形小。遂来我院就诊,以黄斑部病变收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为一种不常见肿物,其特征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神经胶质细胞和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及邻近玻璃体有关联的血管增殖。虽然此种病变几乎不会生长,但其外表与各种恶性肿瘤相似,曾有误将患眼作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10.
11.
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是一种罕见肿瘤,有时易误诊为视乳头旁脉络膜黑色素瘤。作者报告2例具有特殊表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病例1:男性12岁,因斜视就诊,视力右眼20/200,左眼20/20。右眼外斜20度。左眼底正常。右眼视乳头上方为一神经胶质肿块遮盖,肿块处的视网膜血管明显纡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晚期相可见纡曲的视网膜血管向肿块内渗漏荧光。初步诊断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错构瘤。5年后,右眼視力降至20/400,眼底镜下可见肿块明显增大,胶质成分增多,视网膜血管更加纡曲,并可分辨肿块内的小血管。肿块扁平部的色素边缘与附近 相似文献
12.
周才喜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7):740-742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2年以来经检眼镜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5例5眼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tear of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m,RPE)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例RPE撕裂灶边缘进行了光凝治疗。结果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多发生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浆病、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激光治疗后,也可发生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接受激光治疗的2例病例,病情都得到了控制,RPE渗漏停止,视网膜脱离得到了复位,患者视力较前均有提高。结论RPE撕裂好发于黄斑部及其附近。其在检眼镜、FFA、ICGA及OCT等检查中有特征性改变。激光对于合并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RPE撕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毛瑞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1,(12)
视网膜色素上皮瘤比较少见。近几年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例1 刘××女性57岁病理号4131—85 右眼视物不清5个月,于1985年9月7日入院。入院前20多天,在外院诊为“脉络膜肿瘤”转来我院。B 超检查发现右眼球内实质性占位病变继发视网膜脱离。全身检查无异常。视力右0.02,左1.5,眼压右7.10mmHg,左眼12.23mmHg。右眼前节正常,玻璃体混浊,视乳头边界不清,上方 相似文献
14.
有关脉络膜血管结构研究的进展和荧光造影的应用,对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的病变,逐渐受到注意。Amalric把由于后睫状动脉闭塞引起的扇形脉络膜萎缩,称为“三角综合症”。进而有人认为回旋样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病变,地图样脉络膜萎缩,以及急性多发性视网膜色素上皮鳞状病变等,均与脉膜循环障碍有关。作者报告一25岁男性患者,有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右心功能不全及继发红血球增多症。病史是30天来右眼视力下降,并自觉有中心暗点及视物变形。初诊时视力右0.3,左1.5。初诊所见:右眼前房和前部玻璃体有轻度的尘埃状混浊。眼底检查可见到右眼后极部有广泛的视网膜浅脱离,黄斑之颞上及鼻下方视网膜深层可见数条带状、灰白色边界不清的混浊区;从后极部至赤道部可见散在的脱色素黄白色小点及 相似文献
15.
1961年,Gass 首先应用了“急性后部的多灶性鳞状(Placoid)色素上皮病变”这一名称,描述了患此病的三名妇女。由于后来的病例报告,它被接受作为一个临床疾病。日益增多的实验指出,病理学的改变除累及色素上皮层外,可以侵犯眼内其他组织。本文作者报告了一例具有视乳头水肿的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患者。19岁。于1972年8月间,左右眼相继发病,眼底改变相似:典型的、白色的、局限性的视网膜病损和鳞状色素上皮病变的不规则的色素改变,累及整个后极部。视乳头充血及轻度模糊,但不高起。荧光血管造影证实为本病的典型表现,但无视乳头的荧光过多。同年12月,头部遭受外伤,颅骨X 片没有发现骨折。1973年1月查体时发现双侧视乳头水肿,为立体镜裂隙灯所证实。其余的神 相似文献
16.
17.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移植是目前世界上视网膜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验证明,RPE移植不仅能拯救变性的视网膜光感受器,而且可能有预防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进行基因治疗等多方面的作用,该项技术现已初步用于临床。现对RPE移植的供林材料选择、手术技术、手术效果、并发症、可能的作用和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惠娟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3):312-313
眼球挫伤常致眼后部的外伤 ,导致视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我院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门诊及住院 5 1例眼球挫伤致眼底病变及其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所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情况 :本组 5 1例 ,男 4 2例 ,女 9例。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13岁 ;2 0~ 4 0岁占 60 %。右眼 30例 ,左眼2 1例 ;视力低于 0 1者 2 4例 ,视力 0 1~ 0 2者 10例 ,0 3~ 0 6者 8例 ,0 7~ 0 8者 9例。2 致伤原因 :以生活中致伤为多见 ,如手掌或拳击伤 ,鞭炮炸伤 ,木块、剪刀、石头、玩具、球类、车祸 (汽车、摩托车 )致伤等。3 眼底情况 :视网膜震荡 9… 相似文献
19.
20.
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简称RPE)位于视网膜最外层,由一层连续的,六棱柱形细胞组成,表面有突起包绕感光细胞的外段。相邻的细胞间有连接结构,底部细胞膜向胞体内陷入形成底部内折。细胞多为单核,并有各种细胞器以及色素颗粒和吞噬体。 RPE具有转运功能、屏障作用、吞噬活性、和遮光吸热特点,因而能够保证视网膜感光细胞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并保证眼的视觉功能。由于RPE与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脉络膜的解剖及功能的相互关系,许多眼底疾病可导致它的改变,而它的代谢障碍也可直接影响视觉功能和邻近组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