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钦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8,(2)
掌颏反射,是轻划手掌皮肤,引起同侧颏肌收缩,为阳性;无颏肌收缩为阴性。一般认为,阳性结果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现象,见于脑动脉硬化等。我院于1976年在莱阳县纪格庄对14岁以上752人进行了检查,55人阳性,阳性率7.31%。现初步分析于下,以供参考。一、年龄:30岁以下共527人,阳性6人(1.13%);31岁以上225人,阳性49人(21.77%),两组有极显著的差异(χ~2=99,P<0.01),说明阳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82年3至4月间对941名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病史及家族史,亦无器质、功能性神经疾病的应届高中毕业的男生进行了掌颏反射和吸吮反射的观察。 检查方法,参考Lawrence等报道的方法及判断标准,阳性者先后两人核准或一人再次复检时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654例40岁以上健康人做了掌—颏反射检查,并对其中阳性者149例做了脑电图(实有脑电图资料者119例)。同时对100例20~39岁健康人做掌—颏反射检查和50例40岁以上掌—颏反射阴性的健康人做脑电图以资对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表明:1.随 相似文献
4.
掌颏反射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征象之一,国内对正常人的掌颏反射有过研究。一般认为此反射与神经内科疾病关系较大,而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又是如何?目前尚未引起重视,即使在国外,也很少有人做过大宗观察。关于掌颏反射产生的机理,以及其临 相似文献
5.
文明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0):34-35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笔者对我院临床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的65例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瞬目反射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瞬目反射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瞬目反射是指受检者因眼面部结构(包括角膜,睫毛,眶上神经等)受刺激(包括电刺激)或因突然受到惊骇(如某一物体飞速驶近眼前,骤然听闻巨响等)而诱发的双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虽然它们都表现为瞬目,由于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所涉及的神经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可以表现某类瞬目反射(如角膜反射)正常,而另一类瞬目反射(如电刺激三叉神经眼眶支)异常(见本期发表的胡学强等的论 相似文献
7.
8.
9.
朱榆红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6,(4)
颏神经病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令人担心的体征, 因为它预示着肿瘤的扩散。本文作者报告了一例自行缓解的颏神经病。 病人男性,40岁,程序设计检验员,右利,1993年3月15日晨起剃须时发现左侧下唇、下颏无痛性感觉减退,症状仅限于这一分支区。无头痛、牙痛及颌面部疼痛,无味觉的减退,无发热及一般状况的改变。病史询问中无局部外伤及导致颏神经反复轻微创伤的因素。仅发现患者入睡时头常置于前臂上,发病前夜睡较窄的床,但醒时未见局部皮肤受压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早期GBS患儿H反射和F波的异常率。方法对12例1周内行肌电图检查的GBS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异常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H反射和F波在早期儿童GBS中异常率高。结论 H反射和F波异常不是诊断GBS的标准,但H反射和F波异常率高时应高度考虑为GBS,达到及早治疗、提高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麻痹是神经科临床常见病.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同侧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其病因不同、病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科自去年起将瞬目反射(BR)广泛应用于面神经麻痹诊断中.现将其应用价值做一总结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常规神经电图(NCV)、肌电图(EMG)及瞬目反射(BR)检查结果.结果 在发病早期(1周以内)BR就表现出明显异常,异常率 100%,NCV、EMG异常率低.NCV、EMG在发病6~15d才表现明显异常.结论 BR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共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袁勇贵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81-182
1 共病的概念[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共病 ,在精神病学领域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 ,指的是多个独立精神疾病共存涉及到病人的全部症状、体征和病程。早在 1970年 ,Feinstein首次提出“共病 (comor bidity)”这一概念 ,将它定义为“同一患者患有索引疾病之外的其它任何已经存在或发生在索引疾病过程中的疾病”。Winokur(1990 )认为“广泛运用于精神科的共病这个词用来描述一种疾病的多种形式或两种综合征同存于一个个体是可能的” ,将共病的概念扩大到了共存的综合征。2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系统[2~ 4 ]与共病诊断在… 相似文献
15.
H-反射对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诊断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证实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存在以及H反射在糖尿病近段神经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通过经典的H反射和顺向周围神经传导检测方法,对正常组176条胫神经、糖尿病组268条胫神经进行对比研究。正常胫神经H波潜伏期(HL)多元回归方程8.2+0.5×腿长(cm)+0.06×年龄(岁),再加3.6ms(2s)为建议的正常参考值上限。结果44.0%(118/268)糖尿病组胫神经HL延长。糖尿病组胫神经中,74.6%(200/268)HL大于95%正常参考值上限,明显高于感觉神经传导速(38.5%)和运动神经传导速(43.3%)检测的阳性率(χ2=115.6,P<0.0001)。结论H反射较常规周围神经传导检测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糖尿病近段神经病的发生可能远较临床诊断的频度为高。 相似文献
16.
17.
研究后颅窝肿瘤病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瞬目反射(BR)的改变及肿瘤部位、大小和病理类型不同对BAEP及BR的影响。方法: 1995~1998年间我科收治的后颅窝肿瘤病人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5~64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术前进行BAEP及BR检查。按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类型分组:桥小脑角组24例,小脑半球组15例,中线组12例。对照组为50名健康体检者。并以对照组均数±标准差为标准,正常为阴性,反之为阳性。结果: 不同部位组间比较:(1)桥小脑角组BAEP阳性率为6… 相似文献
18.
李秉权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78,(5)
近十五年来,由于临床与神经生理学的进展,对昏迷的症候学有了新的认识,既能估计大脑功能障碍的深度,又能根据神经系征候判断病变的平面,从而对外伤后昏迷作出正确的预后估计。外伤后昏迷,其病变在病程演进中并非局限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脑瘫患儿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神经专科50例出生高危儿随机分为2组:A组(25例)采用Vojta姿势反射检查,B组(25例)采用新生儿神经行为评估量表(NBNA)评估。结果应用Vojta姿势反射检查检出脑瘫高危儿的阳性可靠率达60%,而NBNA检出脑瘫高危儿阳性率仅24%。A组检出脑瘫患儿率明显高于B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脑瘫高危儿的诊断有极高价值,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瞬目反射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瞬目反射(BR)对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及7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BR检测,记录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与正常对照组间B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组BR各波潜伏期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均P<0.01)。结论BR对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