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24h、48h,术后14d测定血清CRP水平,根据术后CRP水平分为A组fCRP水平〈3.0mg/L)21例和B组(CRP水平≥3.0mg/L)45例,分析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PCI术后CRP水平的增高与随访期内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相关,提示PCI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是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6例住院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于术前,术后24h、48h,术后14d测定血清CRP水平,根据术后CRP水平分为A组(CRP水平<3.0mg/L)21例和B组(CRP水平≥3.0mg/L)45例,分析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B组术后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PCI术后CRP水平的增高与随访期内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相关,提示PCI术后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增强是心血管再发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6例,分别于术前5 min、术后48 h、1月及6月测定血清CRP水平。结果:PCI术后48 h 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5 min,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CRP水平较术前5 min明显下降(P<0.05)。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冠状动脉炎症,术后1月恢复正常;术后CRP水平持续或再次升高,提示患者病情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测定20例行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患者和同期30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结果行PTCA+stent患者术后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行CAG患者术前术后的CRP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作为炎症反应蛋白的CRP,在PTCA+stent术后明显升高,可能与PTCA+stent术后血管内皮损伤,斑块破裂及局部血管炎症加剧有关.推测CRP是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有关,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典型的炎症急性期标志物,其浓度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浓度升高时往往伴随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我们通过监测CRP的水平,旨在探讨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PCI)患者50例(PCI组)及稳定型心绞痛未行PCI患者45例(非PCI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正常组),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术前1d、术后2d、术后4周血清CRP并进行比较。结果(1)术前比较:PCI组和非PCI组无差异(P〉0.05);PCI组、非PCI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非PCI组以及正常组术后2d、术后4周较术前无差异(P〉0.05);PCI组术后2d、术后4周较术前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明显减轻炎症反应;介入治疗可以加剧局部炎症反应,但随着血管开通,药物联合应用,炎症反应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Libby等[1 ] 观察到炎症反应引起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产生 ,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诱导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 反应蛋白 (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一些炎症应答相关的效应分子如SICAM 1等的表达 ,这些物质进入循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CRP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 ,其介导的补体激活在人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 ,这一点已经被Sakkinen等[3] 的研究证实。此外…  相似文献   

8.
冯仲红  杨瑞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32-332,344,38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性的炎症过程最终会使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为不稳定的斑块,临床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可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性。有文献报道^[2],基础血清CRP水平〉13.0g/L的患者其预后明显比基础血清CRP水平不高者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的冠心病患者98例作为冠心病检测组,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hs-CRP浓度AMI组>UAP组>SAP组;肌酸激酶(CK)水平AMI组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是冠心病炎症状态的一种敏感指标,对判断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随着冠心病在我国发病率的逐年增高,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炎症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大量研究证实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关,而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是炎症的一种非特异但敏感的生物学指标。根据美国和欧洲前瞻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on protein,hs-CRP)可作为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一个预报因子。笔者试图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hs—CRP探讨在不同程度的冠脉病变患者中炎症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血管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所有进行心血管介入的1 015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行PC I术520例,RFA术16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01例,先心病封堵术121例,大动脉支架10例,其它29例.结果1 015例患者中,总体并发症发生率7.58%,其中以低血压及迷走反射为主,占2.66%,死亡率0.39%.结论心血管介入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有一定风险,术前认真评估、提高术者经验、术后严密监护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石 《中国病案》2011,12(6):63-64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例数逐年增加,基于此种情况,在校医学生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规范化教学势在必行。带教医师应从临床基础、病例选择、沟通交流、流程熟悉、模拟操作及病历书写等方面给予实习医师全面的规范指导。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ian  丛洪良 《医学综述》2008,14(16):2512-25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心病重要的治疗方法,迄今已走过30余年,目前已成为与药物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并驾齐驱的治疗手段。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裸金属支架置入技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技术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三个里程碑。特别是近期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拓宽了PCI的适应证,看到了战胜支架内再狭窄的曙光。  相似文献   

14.
刘正群  付林 《河北医学》2015,(3):509-51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浆D-二聚体(D-D)检测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33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结果正常者30例(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和血浆D-D。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最高,SAP组最低,而UAP组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r=0.763,P<0.05)及血浆D-D(r=0.647,P<0.05)水平与冠心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D-D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爱红  田伟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79-1880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PIGF和CRP的变化,从而为冠心病的合理治疗与预防提供机制参考。方法: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检测三组介入治疗前l天,术后l天、3天和7天的PIGF和CRP的变化,同时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经过观察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l天胎盘生长因子水平较手术前明显升高(P<0.05),在手术后3天达到高蜂(P<0.01),而在手术后7天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CRP是在手术后l天明显高于手术且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到手术后7天恢常左右(P>0.05)。同时上述指标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含量是逐渐增高,但是变化趋势相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前和术后胎盘生长因子和CRP水平峰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生长因子、CRP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PIGF和CRP是冠心病患者血管炎症和不良预后两个强力预测临床生物标记,有望成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其便于操作,危害性相对较小,术后恢复所需时间短,在突然发病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血管重建。该文简要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与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谱(包括CK、CK-MB、AST、LDH和HBDH)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5例川崎病患儿在治疗前和治愈后进行血清CRP、IgG、IgA、IgM和心肌酶学检测,并通过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明确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结果川崎病患儿在急性发病时血清CRP、IgG、IgM、和CK-MB水平明显升高,治愈后上述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明显高于没伴有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血清CRP、IgG和IgM水平与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CRP、IgG和IgM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作为预测患儿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建蓉  容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82-83,8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将15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按传统的护理模式遵医嘱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减少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并发症,减轻经济负担,增强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9.
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及其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在冠心病的发病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用全自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3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清hs-CRP水平结果AMI、UA、S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并可作为监测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