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90~95年期间经内镜诊断的48例复合性溃疡(CU),占同期1528例消化性溃疡病人的3.14%.其中幽门口变形或狭窄14例(29.1%),其CU的发生与幽门功能异常有关.经活检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14例中,11例幽门口圆,开闭好,结合病理检查考虑 Hp感染导致粘膜炎症并形成溃疡.本组内科治疗有效率为89.7%,鉴于Hp感染和溃疡形成有关,并影响溃疡的瘢痕形成,所以根除Hp对CU的治疗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慢性荨麻疹( CU)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检测100例CU患者和100名健康对照者的HPV-IgG感染情况。结果100例CU患者中28%HPV-IgG抗体阳性;100名健康对照者12% HPV-IgG抗体阳性,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05)。结论 CU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HPV感染可能是CU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袁伟 《山东医药》2010,50(29):89-89
2008年11月~2009年5月,我科采用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赛庚啶片治疗寒冷性荨麻疹(CU)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慢性荨麻疹(CU)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可能的因素涉及变态反应、假变态反应、慢性感染和自身反应。高达30%~50%的CU出现针对FcεRI a链或IgE本身的自身抗体。这些存在于患者循环系统中的自身抗体可导致皮肤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并引起风团。因此,大部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是内源性自身免疫引起的。不伴自身抗体的CU病因仍不清楚,最近的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内源性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功能缺陷,导致其组胺释放模式发生改变。CU的严重性和临床类型变化很大,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颈动脉超声 (CU)检测可预测冠状动脉疾病 (CAD) [1,2 ] ,心电图 (EKG)、运动心电图试验 (EET)、超声心动图 (UCG)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基本方法 ,而冠状动脉造影 (CAG)目前仍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我们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 ,对 1 0 6例研究对象同时进行 CU、EKG、EET、UCG检查 ,以评估这些无创性检查 ,并着重分析 CU EK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经临床检查拟诊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 1 0 6例 ,其中男 91例 ,女 1 5例 ;年龄 32~ 82岁 ,平均为 61 .3岁。所有患者在同期内接…  相似文献   

6.
梁海清  张淑燕  王世和 《山东医药》2010,50(49):104-104
2001年10月-2010年5月,我院确诊青少年溃疡性结肠炎(CU)患者97例,其中初诊时误诊43例(占44.3%)。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拟通过监测姜黄素干预小鼠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究姜黄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抗癌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 方法将25只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基础饮食组(BD)5只,AOM/DSS造模组(MO)10只,姜黄素干预造模组(CU)10只,分别于实验前和处死前收集小鼠粪便进行DNA提取及高通量菌群测序。 结果T1点时(干预前)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点时(干预后)MO组的多样性指数更高,高于其他2组,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2),而与C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点时各组的多样性指数均较T1点时明显升高,其中CU组与BD在T2点时多样性指数更接近,均小于造模组。造模前后菌群在属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CU组较MO组肠道菌群变化要小,而且拟杆菌类和疣微菌门较MO组变化较大。MO小鼠体重增量平均要少于CU组,CU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成瘤数量、瘤体体积,明显少于MO组。 结论在小鼠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姜黄素能够维持小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降低了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率,可能为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门头沟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方法:1997-10/2002-02我院内镜室应用电子胃镜(富士能WG_88FP)共检查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1351例,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331例.对消化性溃疡(PU)的检出率、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和溃疡部位分布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351例胃镜检查中发现PU331例,检出率为24.5%,高于北京地区23所医院10a间(1984-1993年)内镜检查结果多中心分析PU平均检出率(16.04%),与西藏地区PU检出率(23.27%)相近.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odenalulcer,DU),胃溃疡(gastriculcer,GU),复合性溃疡(compositeulcer,CU)的检出率分别为17.69%,5.62%,1.18%.PU中,DU>GU>CU.其中DU与GU之比为3.14﹕1.不同季节PU的检出率不尽相同,本组春夏季节低于秋冬季节.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冬季(12-2mo)19.15%,表明PU好发于天气寒冷和气温变化大的季节.PU的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41-50岁占30.21%,31-40岁占26.89%.DU发病高峰在31-40岁占31.38%,GU发病高峰在41-50岁占34.21%,CU发病高峰在41-50岁占68.75%,显示DU发病比GU、CU提前一个年龄组.本组PU331例,男性236例(71.30%),女性95例(28.70%),男女之比为2.48﹕1.DU239例中,男女之比2.68﹕1.GU76例中,男女之比2.30﹕1.CU16例中,男女之比1.29﹕1.PU与性别的关系以DU、GU为突出,其原因可能与女性吸烟少、饮酒少及生活规律有关.PU有其好发部位,DU中以球前壁为明显多见(47.58%),其次为大弯(22.30%).GU中以胃窦为多见(62.37%),其次为胃角(19.35%).结论:门头沟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特点为:(1)内镜检出率高,秋冬季为多发季节;(2)以青壮年男性为多发;(3)以DU发病为主;(4)DU中以球前壁多见,GU中以胃窦多见.如何防治本病,降低我区人群PU的发病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内镜检查患者4868例,溃疡检出率为19.8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730例(占75.41%),胃溃疡(GU)190例(占19.63%),二者之比3.841.PU中756例(占78.10%),女212例(占21.90%).DU中男568例(占77.80%),女162例(占22.19%),男女之比为3.51.复合性溃疡(CU)48例中,男44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11.DU21岁~30岁占33.29%.本组主要并发症有合并出血95例,恶变68例(占PU患者中7.02%,占GU患者中的20.83%),DU患者中无一例恶变,提示对GU(含CU)病患者要严密观察并发症,以便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溃疡性结肠炎(CU)在欧美国家相当常见。国内虽未见明确的流行病学报道,但近年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过敏、免疫等多种发病学说,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中医中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组方,口服及局部治疗CU有较好的疗效。选择合适的动物疾病模型,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机制对深入研究CU具有重要意义。 1 动物及类型 1.1 动物选择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在马、猴、猪等动物中都有散发,因病因不明,病情轻重不一,难以作为动物模型为实验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3年3月~1995年12月在1123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其检出消化性溃疡(PU)3882例,其中复合性溃疡(CU)388例,占同期 PU 总数的9.72%(388/3882)。现将本组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愈来愈多的迹象表明胃溃疡(GU)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相关,而十二指肠溃疡(DU)则与胃癌的发生负性相关.目的:研究DU与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DU、GU和复合性溃疡(C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以及慢性胃炎(CG)患者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统计各自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活动性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DU患者胃窦、胃窦胃体交界处和胃体黏膜的萎缩发生率分别为54.2%、9.5%和12.4%,肠化发生率分别为18.9%、2.5%和1.5%.其胃窦黏膜肠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相应的GU、CU或CG者.3种消化性溃疡和CG患者均存在胃窦部慢性炎症,且消化性溃疡患者胃体部炎症的发生率较高,其胃炎活动性以胃窦部为主,且均较CG者高(P<0.05).DU、GU和CU患者胃窦部Ⅰ型肠化的发生率分别为68.1%、43.8%和45.0%;而其Ⅲ型肠化的发生率则分别为6.4%、25.0%和20.0%(P<0.05).结论:DU患者的胃窦部可有灶性萎缩和肠化发生,其胃窦黏膜肠化发生率和Ⅲ型肠化的发生率最低,这可能是DU患者罹患胃癌危险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3年3月~1995年12月在1123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其检出消化性溃疡(PU)3882例,其中复台性溃疡(CU)388例,占同期PU总数的9.72%(388/3882)。现将本组资料结合献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组胺耐药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检测抗组胺敏感cu及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凝血酶原片段F1+2(prothrombin fragment 1+2,F1+2)、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抗凝因子[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标志物[高分子量激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HMW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补体(C5a、C3、C4)、炎性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O”,AS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及CU病情等与CU抗组胺药物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与敏感CU患者[(40.434-10.89)ng/ml]比较,抗组胺药耐受CU患者C5a水平[(50.67±16.83)ng/ml]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l+2、TF、TM、HMWK、t—PA、C3、C4、ESR、ASO、RF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组胺药物敏感与否与症状评分及风团持续时间相关(r=0.42,P〈0.01;r=0.57,P〈0.01)。结论抗组胺耐药Cu患者血浆C5a水平升高、症状评分较高且风团持续时间较长,提示抗组胺耐药Cu患者病情更严重且存在更复杂的自身免疫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U)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测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130例CIS患者(实验组)和130例非CIS患者(对照组)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内中膜增厚情况、斑块检出情况、斑块特点以及3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内中膜增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多发斑块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均质等回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及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侧均质强回声和均质等回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非脑缺血侧,不均质回声、形态不规则以及溃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脑缺血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CU与TCD联合诊断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单纯CU或TCD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U与TCD联合诊断CIS准确率高,能够对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特点进行全面评估,为CIS鉴别和病情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统计分析本地区消化性溃疡的某些流行性病学特点。方法 对我院15年间胃镜检查的19528例,逐年按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消化性溃疡(PU)2577例,检出率为13.20%,其中胃溃疡(GU)457例(17.73%);十二指肠溃疡(DU)2044例(79.32%);复合性溃疡(CU)76例(2.95%)。男:女为2.72:1。DU发病率明显高于GU和CU,PU发病高峰为20~50岁,但各类溃疡的年龄分布差异显著,DU发病年龄较GU和CU约低10岁左右。并对PU的发病季节分布、病变部位、并发症及动态检出率作了分析。结论 PU的发病并未因现代众多抗溃疡新药的应用而减少。  相似文献   

17.
1994~1999年我院内镜检出的复合性溃疡(CU)病例共126例,占同期消化性溃疡患者总数的6.8%。126例中有13例根据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肉眼观察确诊为良性溃疡,113例行胃活组织病理检查,符合良性溃疡的诊断。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南昌地区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特点和季节变化规律,为PU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8年5月经临床和胃镜检查确诊为PU的患者资料.将PU分为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和复合性溃疡(CU)三种类型,其中GU病变部位按胃底贲门、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管5个部位统计,DU病变部位按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后壁、大弯、小弯、球后5个部位统计,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统计不同类型PU检出率,并按性别、年龄、溃疡部位、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Hp)感染、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 在83 888例胃镜检查者中,检出21 308例(25.4%)Pu患者,其中DU占66.33%,GU占24.88%,CU占8.79%;男女性别比为2.44 : 1,其中DU为2.53 : 1,GU为2.26 : 1,CU为2.33:1.GU患者平均年龄为48.02岁,比DU患者大6.7岁.DU发病以30~39岁年龄组最多见,GU以50~59岁组最多见.PU均以冬季发病率(30.17%)最高,夏季最低(2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U的病变部位中,依次为球部前壁57.43%、大弯18.26%、小弯13.21%、后壁7.34%;GU则依次为胃窦45.69%、胃角20.54%、胃体15.54%,幽门管9.36%、胃底和贲门8.87%.PU病例中,行Hp检查13 414例,阳性12 318例(占91.83%).Hp感染在不同类型的PU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出血4.94%、梗阻3.51%、慢性穿孔0.04%.结论 南昌地区的PU内镜检出率为25.4%,高于中国北方地区,PU的发生和性别,年龄、季节和溃疡部位密切相关,合并Hp感染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陆海英 《内科》2010,5(1):36-37
目的了解本地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9年3月我院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共17560例的有关资料。结果 7年间共行胃镜检查17560例,检查出消化性溃疡(PU)2947例,检出率16.78%,其中十二指肠溃疡(DU)1639例占55.63%,胃溃疡(GU)1189例占40.36%,复合性溃疡(CU)118例占4.01%。结论消化性溃疡发病率与性别、季节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2月对 68例消化性溃疡 ( PU)中 3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68例均符合文献 [1 ]有关 PU的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6例中男 2 0例 ,女1 6例 ;年龄 2 1~ 67岁 ,平均 37.5岁 ;十二指肠溃疡( DU) 1 7例 ,胃溃疡 ( GU) 1 5例 ,复合性溃疡 ( CU) 4例 ;病程 2个月~ 6年 ,平均 2 .3年 ;溃疡面积 0 .3cm× 0 .6cm~ 1 .1 cm× 1 .3cm。对照组 32例 ,年龄、性别、病程、病型及病情程度均与治疗组相似。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黄乌芍甘汤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