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电离辐射诱发人骨肉瘤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与辐射损伤修复效应, 观察辐射损伤、损伤修复效应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强制均匀电场电泳, 分别测定经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和相同剂量照射后培养不同时间, 人骨肉瘤Rho0和143.B肿瘤细胞株DNA双链断裂。结果 (1)X射线诱发人骨肉瘤肿瘤细胞的DNA双链断裂与辐射剂量呈线性正比关系; (2)培养后的人骨肉瘤肿瘤细胞对辐射诱发的DNA双链断裂具有一定修复能力; (3)Rho0比143.B细胞株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 (4)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是分析人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敏感方法。结论 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是分析人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敏感方法; 电离辐射诱发人骨肉瘤细胞DNA双链断裂与损伤修复效应和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经典辐射生物学认为,电离辐射直接引起的DNA损伤是辐射遗传效应的基础,即DNA是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靶分子。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射线与DNA相互作用并非产生辐射效应的必要条件,还存在辐射的非靶效应,包括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 radiation induced genomic instability, RIGI)、旁效应( bystander effect, BE)、适应性反应( adaptive response, AR)等,这些效应的存在对利用传统线性无阈理论评估低剂量辐射致癌风险性产生了挑战。近年来,在辐射非靶效应方面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其分子机制、不同非靶效应之间的联系、个体和细胞系间非靶效应的差异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未知,特别是对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还不深入。  相似文献   

3.
细胞核中的DNA被认为是电离辐射的首要靶点, 其损伤效应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线粒体也是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点。线粒体作为人体唯一含有编码DNA的细胞器, 受到电离辐射后发生氧化应激不仅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甚至导致细胞凋亡。笔者通过现有的研究数据总结了受到电离辐射后线粒体功能和形态的变化, 从而为辐射防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电离辐射的非靶效应和延迟效应是细胞对电离辐射反应的两种相互关联的表现.目前,对这两种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辐射诱发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旁效应、适应性反应三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非靶效应和延迟效应在低剂量辐射效应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对这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意义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电离辐射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AS)。随着接受辐射治疗后长期存活肿瘤患者的增多, 受照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辐射诱发AS涉及炎症性改变、氧化应激及基因不稳定性等过程, 电离辐射旁效应也可能与AS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笔者对近年来辐射诱发AS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 试图为深入研究辐射诱导AS的形成机制、为放射治疗预防药物靶点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电离辐射作为一种特殊的外界损伤刺激因素,与其他因素诱导细胞应激反应相比,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诱发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可能有区别,尤其是对于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电离辐射使细胞内的水分子辐解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等或直接损伤DNA等靶分子,并以此为信号,通过启动相关的信号转导系统如MAPK通路、p53通路等而诱发细胞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基于X线成像的CT检查伴随着低剂量电离辐射.尽管这种剂量水平的电离辐射不会产生确定性生物学效应,但是低剂量辐射的随机性效应没有阈值,且发生几率与剂量成正比.这种效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X线可以导致DNA链的断裂和碱基的破坏[1].  相似文献   

8.
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作为一种经典模式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辐射损伤研究领域。电离辐射在线虫体内造成的损伤与脊椎动物相似,主要体现在DNA损伤、活性氧水平上升、衰老加速和生殖系统受损等。以线虫作为电离辐射动物模型的研究已经在辐射损伤领域中取得很多突破。电离辐射引起的线虫衰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错误的蛋白表达、脂质代谢的改变等。电离辐射可诱导线虫生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和DNA损伤。以线虫作为电离辐射动物模型的研究对高等生物的辐射效应研究有重要意义。笔者简要综述了以线虫为模型的辐射损伤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DNA在细胞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可不断出现变化,DNA分子中发生任何非生理性的改变均可看作是DNA的损伤。然而DNA损伤后最终导致的结局如何?过去人们围绕DNA损伤导致的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的研究较多,而用生殖细胞作为研究模型,研究其DNA损伤的遗传效应则报道的相对较少。与体细胞相比研究包括电离辐射在内的环  相似文献   

10.
电离辐射与免疫系统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离辐射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因其类型和剂量不同。可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本从现代免疫学角度阐述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以期为辐射危害的评价、防护和救治提供免疫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离辐射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因其类型和剂量不同,可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本文从现代免疫学角度阐述辐射的生物学效应,以期为辐射危害的评价、防护和救治提供免疫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LM结合蛋白75(BLAP75)在电离辐射诱导DNA损伤反应中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 运用RNA干扰技术,在细胞中特异性沉默BLAP75基因,然后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来研究电离辐射诱导DNA损伤程度的变化,并且通过再次表达BLAP75来拯救沉默BLAP75所致的实验表型,以及应用Western blot方法研究DNA损伤反应中的磷酸化修饰。 结果 与未转染的293T对照组细胞相比,电离辐射在沉默了BLAP75基因的细胞中会诱导更多的DNA断裂,并且在此细胞中重新表达BLAP75则能降低DNA断裂数量至对照组细胞水平;γ射线照射后,细胞周期检查点激酶2(Chk2)的磷酸化程度比阴性对照组细胞增强。 结论 BLAP75能减少电离辐射诱导的DNA损伤,在电离辐射损伤修复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的抗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刺五加的抗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作用王春燕,陈德清致癌的早期阶段与特定基因突变效应有关。如何减少机体细胞突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文献报道中药枸杞子、当归能显著减少电离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本文作者初步探讨了刺五加的抗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作用。实验采...  相似文献   

14.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核能的广泛应用,辐射诱发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效应已成为辐射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各种不同的电离辐射均可诱发生殖细胞内作为遗传基因载体的染色体畸变。两性生殖细胞的畸变可分为结构畸变和数量畸变两大类,且具有很多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16.
航天飞行人员电离辐射的生物剂量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空间电离辐射的特点,空间辐射及加速重离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生物效应,并就染色体畸变分析应用于空间辐射的生物剂量估计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空间电离辐射的特点,空间辐射及加速重离子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生物效应,并就染色体畸变分析应用于空间辐射的生物剂量估计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天然辐射高本底地区和职业受照人群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都表明,低水平辐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规律与大剂量电离辐射效应不同,主要是辐射损伤激活了修复系统。  相似文献   

19.
电离辐射诱发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核能的广泛应用,辐射诱发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效应已成为辐射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各种不同的电离辐射均可诱发生殖细胞内作为遗传基因载体的染色体畸变,两性生殖细胞的畸变可分为结构畸变和数量畸变两大类,且具有很多常见类型。  相似文献   

20.
一、背景 诱发肿瘤是电离辐射(以下简称"辐射")的远后效应之一.可以用慨率论病因的方法来判断诱发的肿瘤是否由辐射引起[1].按照法定的病因概率(probability of causation,PC)水平,可以判定职业性放射性肿瘤[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