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炯氏报道:用慎柔养真汤(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黄芪、白芍、麦冬各10克,炙甘草5克,五味3克)治疗30例脾阴虚证患者,同时测定胰功定排出率,并与脾气虚组、健康人组进行对照。结果表明:脾阴虚证组与脾气虚证组胰功定排出率均低于健康人组,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阴虚证组其治疗前后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运化失司”是脾阴虚证与脾气虚证的共同病理表现,但其病理变化基础有区别,治疗上采用滋养脾阴和益气健脾有一定客观依据;甘淡平补,滋养脾阴的慎柔养真汤具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清代名医,学验俱丰,所著医案多部,为后人总结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多处有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汤治疗喘嗽的记载,其中《未刻本叶氏医案》(以下简称《未刻本》)19案,《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以下简称《徐批本》)8案,《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以下简称《类编本》)4案,这些医案所治主症基本以嗽、喘、咳为主,叶氏用之既频,必因收效显著,但为何其他医家包括目前临床用此方治此类病症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3.
清代医家叶天士,不仅擅治温热病证,且于内伤病证亦有较深造诣。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于虚劳之证所涉甚多,具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笔者谨就此略作探讨,冀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4.
徐批叶案治咳用药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灵胎批注叶无士《临证指南医案》用力至深,时有灼见。然对咳嗽门证治中叶氏使用麦冬、沙参、玉竹之类养阴药的医案颇有非议。如邱某案,“近因劳顿,令阳气弛张,致风湿过肺卫以扰心营,欲咳心中先痒,痰中偶带血点。不必过投沉降清散,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风温化燥也”[1],叶氏方中使用玉竹、大沙参;宋某案,“脉右浮数,风湿于肺化燥,喉间痒,咳不爽,用辛甘凉润剂”[1],也是以玉竹、沙参为主;又如某案,“脉数,行气咳逆,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1],仍用熟地、沙参、麦冬、川石料类药。凡是者,徐…  相似文献   

5.
久泻伤阴之治,与气虚、阳虚者迥异,本证以津血亏损,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故舍滋阴一着将无所适从。由于本证存在着阴虚与湿恋这一对特殊矛盾,治用滋阴之剂则易碍气助湿,若用香燥化湿之利,往往又易于伤阴,故选方用药时应彼此照顾,以滋润而不腻滞,化湿而不温燥为原则。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滋养脾阴以淮山、石斛、莲肉、扁豆、谷芽为主,选佐乌梅、白芍、木瓜、五味等品,酸甘合化,敛养脾阴。如与气虚证同见,补气升脾之药要慎用,可选用太子参、漂白术、茯苓、甘草等品,平补脾胃,气阴兼顾。肺、胃、大肠津伤燥热者,可用叶氏养胃汤为主方,选加黄芩、生石膏、知  相似文献   

6.
叶天上以善治温病瞩目于世,但对内种杂证的辨治亦能博采众长,发扬创新,兹就《临证指南医案》中便秘的辨治特点,略述管见。1.热绪便秘,治从肝肠,善用芦基热结便秘,历代医家多循仲景之法,方用承气辈之属,而叶氏却另辟暖径,少用大黄,多选芦基,方用更衣丸(朱砂五钱,芦谷七钱,酒少许和丸)。如某案“脉动数,舌干白,不欲饮水,交夏脐下左右攻痛,服米饮痛缓,逾时复痛,六七日大使不通。小便甚少,部位在小肠,屈曲有阻乃痛,米便骤认病,凡六腑宜通,通则不痛,以更衣丸二钱,专通火腑之变结,一服”。再如某案“阳气郁勃,腑…  相似文献   

7.
痛证是以疼痛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以部位而言,人体从头到脚每个部位都会发生疼痛。以病因而言,内、外各种病因都常导致疼痛。清代医家叶天士医案中记载了不少治疗痛证的病案。叶氏在辨治内伤杂病时提出了“久病入络”学说,他运用这一学说辨治郁证、瘕积聚、诸痛等内伤...  相似文献   

8.
养胃汤方出自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由麦冬、白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组成。用于治疗胃虚少纳,土不生金,音低气馁,属胃阴虚证。叶氏认为,胃为阳土,喜柔润恶刚燥,主降,胃阴虚则不饥不纳,治应以清养甘濡而润之品[1],提出“阴虚学说”——创立养胃汤,弥补了东垣惟重益气升阳之不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本方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治疗阴虚型脾胃病的良方。叶氏养胃汤的创立,亦是历史上脾胃学说中一重大转变,对后世影响颇深。近年来,该方已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9.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叶桂所撰,其门人华岫云等整理而成书,后经徐灵胎评议。全书辨证细致,善抓主证,立法处方中肯,用药灵活而有法度,温病治案颇多,吴瑭《温病条辨》多取材于此。以往读此书多注意叶氏理法方药的运用,近日细研徐氏评议,感到其虽出自善意,但主观武断褒贬之处颇多。如“吐血”一门,原书在凡例中已指出“虚劳咳嗽吐血本同一证”,门后综述又指出“上行而吐血者”多为“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大凡理肺卫者用甘凉肃降”。可见叶氏所治吐血多指虚劳性咳血,而徐氏评议曰:“此老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医古典医案的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09,30(10):1409-1410
中医医案之最早者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仓公“诊籍”,其文虽在医家传记中,却是医家本人亲撰,与陈寿《三国志》及范哗《后汉书》所载华佗医案出于史家手笔不同。魏晋以后医家医案多在史传中。至唐代,医书中开始出现医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有孙思邈经治医案,虽附于相应的医方中。《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均记载了晋代医家张苗用桃叶蒸法治愈伤寒无汗的医案。宋元以后,医案之学日趋发展。许叔微撰《伤寒九十论》,载经治医案90则,并加讨论,为最早医案专著。明代江璀集《名医类案》,为重要的医案类书。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医家医案专集如《石山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  相似文献   

11.
<正>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对“温热病”和“脾胃病”的论治贡献卓著。而叶氏治疗各科杂症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分析了奇经症候及病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指南医案》一书,论述最详,颇具代表性,尤以通补奇经治虚损杂病有独到之处。叶氏《临床指南医案》中常见;“温通柔润”、“温养”、“温润”及“柔剂温阳”等称,是叶氏用通补奇经治虚损杂证的主要方法,现将叶氏“温通柔润”剂作一临床分析如下。 一、继古医典籍及诸家。对“温通柔润”荆有新发挥。 古医典籍对“温通柔润”剂虽无专论。但叶天士宗《内经》中。劳者温之”、“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昧”。“燥者濡之”的治则。以《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用柔济剐”.叶氏认为“脾肾为柔脏,可用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阳土喜柔”、“肾恶燥”(引文见叶案原书,下  相似文献   

12.
脾胃有阴阳之分,脾阴是水谷所化的营血、津液、脂膏之类,具有灌溉脏腑,营养肌肉,濡润筋骨,补益脑髓的作用。脾阴虚是脾胃虚弱的一种类型,临床上亦不少见。自明、清以来,各医家对脾胃阴虚论述渐多,认为不应偏重脾阳而忽视脾阴。如缪仲淳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之有益于脾  相似文献   

13.
月辰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9):420-421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燥证立法巧妙,用药精当,或滋肺阴,或滋胃阴,或填补肝肾之阴,以“润”为主,为后世治疗燥证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叶氏医案中燥证病例,探讨叶氏治燥之大法。1辛开温润法本法适用于外感凉燥。案例: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  相似文献   

14.
崔松香  陆为民 《中医杂志》2023,(16):1632-1636
总结徐景藩教授运用脾阴理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认为脾为阴土,其性濡静,脾阴脾气,互为因果。临证以脾阴理论为指导,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谨守病机,病证结合,以“甘”字立法,体用结合。提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甘淡甘平,常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宜甘淡凉润,甘以入脾,淡以利阴,药如扁豆、山药、莲子、石斛、白芍之属,凉润养胃体而滋胃用,药如麦冬、知母、沙参、芦根、竹茹之属,或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便秘宜甘凉滋润,常用药如火麻仁、桃仁、郁李仁、杏仁、当归、白芍之属;治疗肝硬化腹水宜甘寒淡渗,常用一贯煎、参麦地黄汤等。同时强调注意阴无骤补,不可急功。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尝读《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开篇第一条即“嗽而脉数,藏阴亏矣,金水同治。第参之色脉,恐延损怯”,方用“熟地、甜北参、麦冬、茯神、川石斛、天冬”。在《临证医案指南》中也有与本案诊治相类似的记载:“脉数,冲气咳逆,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熟地、白扁豆、北沙参、麦冬、川石斛、茯神。”  相似文献   

16.
戴思全  吴佩瑾 《中医研究》2001,14(4):F003-F003
祖国医学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前人的理论与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就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痹篇治痹用药特点探析如下。痹证篇有验案 83案 (其中复案 2 7案 ) ,从中可以看出叶氏用方简洁精纯 ,严谨周密 ,变化灵活 ,大有经方法度。程门雪先生评叶案“天士用方 ,遍采诸家之长 ,不偏不倚 ,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1 治痹善取虫类 而祝上下缓急初病在经在气 ,久病人络入血 ,是叶氏的著名论点。病久邪深入经络骨髓 ,气血凝滞不行 ,疾湿瘀胶固 ,经络闭塞不通 ,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 ,叶氏治痹取虫类 ,意在“飞者行 ,走者降…  相似文献   

17.
<正> 姜皮·蒌皮《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一节叶氏自注云:“此证初因发热喘咳,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象贝、桑叶、沙参、栀皮、姜皮、花粉。”篇未王士雄按语称:“叶氏医案乃后人所辑,惟此卷“幼科要略”为先生手定,华氏刻于医案后以传世。”说明此篇系王氏采于《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叶案”)。考“幼科要略”姜皮一味作“蒌皮”。《本草纲目》载:“姜皮,辛凉无毒。”《医林篡要》谓:“姜皮辛寒……以皮达皮,辛则能行……去皮肤之风热。”以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医学大全》收录了叶氏著述的12种文献。通过对其中叶氏治疗湿证医案的研读,浅析叶氏治湿医案中体现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特点,发现叶氏治湿法中皆隐含治气调升降的思想,对临床上治疗辨证复杂,病程缠绵的湿证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叶氏在新感温病方面,固有其一定之贡献,然其在温病学上之成就,尤足称道者,实为伏气温病方面的继承和发扬。徐洄溪评叶案时曾说:暑门“所列诸案,皆平素伏暑之症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绝少。”实则温热门及《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中,亦均不乏伏温证。可是自鞠通采叶氏部份新感医案为《条辨》以来,医者咸注意叶氏论新感温病之建树,而对其伏温治法每多忽视。究近人以叶氏为新感温病派代表之原因,亦即在此。因此,对叶氏伏温医案,尚有进一步加以研究之必要。今择其四时伏温医案数则,略作评述,以就正于高明。一、春温《幼科要略·伏气》说:“春温一症,  相似文献   

20.
王春才 《四川中医》1993,11(5):14-15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内容丰富,论证辞简理达,处方简洁精当。内中尤以肝病为多,诸如肝风、肝火、木乘土、肋痛、郁、头风、惊、痉厥、眩晕、疝之类均独立成篇,此外,还有许多肝病案例散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叶氏于肝病颇擅从胃论治,提出“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论,尤具临床意义。笔者现将叶氏肝病治胃之法拾要探析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