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狐惑病为虫毒所感染.古代医家论述:人腹中生虫大率有九,皆能食人脏腑,凡大虫则依附脏腑之间,小虫则侵蚀肌肤之内,而狐惑病即由虫毒感染蚀其肌肤而生.脏气强不生此病,脏气弱行化迟缓,或由湿热;或由生冷;或由肥甘;或由滞腻皆可生虫,总之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产生湿热,或脏腑虚损外受四时疫疠毒气而致生虫.其虫毒轻者蚀人眼、口、唇、喉及二阴,重则蚀人五脏.本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台征很相似.近年来,笔者治疗本病51例,均获痊愈.  相似文献   

2.
蛔虫病证治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在农村尤为多见。蛔虫寄生人体,不仅损伤脾胃,消耗精微,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又可因误入其它脏器,导致多种复杂的病证,严重的可以迅速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防治蛔虫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发病原因一、蛔虫寄生人体的条件饮食不洁,误食沾有虫卵的食物,以及小儿玩物不洁,吮指含手,均可使虫卵进入  相似文献   

3.
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为主证。“里急”指腹痛窘迫,时有欲便之感;“后重”指肛门重坠,便而不爽,二者同时并见谓里急后重。【病因病机】痢疾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与饮食所伤两类。外邪致痢有湿热、疫毒、寒湿之分,而其中以湿热为主。外邪内犯肠胃,阻滞肠道气血,二者相互搏结化为脓血,则成痢疾。饮食所伤致痢有两种情况,一是过食肥甘厚味或不洁之物,酿成湿热,蕴结肠道,气血瘀阻而致;二是恣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中阳被遏,寒湿滞肠,气滞血涩而致。痢疾的病机主要是病位在肠;病理关键是邪滞  相似文献   

4.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5.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愈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萎缩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嗜好烟酒、炙煿厚味,以致湿热中阻,影响脾胃运化,气机不畅,久则脾胃气虚,纳食不足,则失去生化之源,血不养肝,导致肝乘脾虚,  相似文献   

6.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本病多由喂养不当、湿邪困脾、乳食积滞、等引起,向老师认为喂养不当是主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和,湿和滞贯穿其中,治宜运脾开胃为主,化湿或消滞为辅;临床上主要从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肝脾不调、湿热困脾、乳食积滞、痰气交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  相似文献   

7.
消食散治疗小儿食滞100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食滞又称积滞,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四季皆可发病,夏秋之季尤多。发病原因,常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恣食生冷油腻,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兼感外邪而影响脾胃纳运功能,以致饮食停积中州,气滞不行而成。临床主要症状为纳呆,口臭,腹部胀满,嗳腐吞酸,口渴喜饮,手足心发热,大便或干或溏,头项汗多,夜寐不安,甚则见有发热,咳喘,吐泻等证。若食滞日久,也可成积。本文1000例小儿食滞,均系门诊病例。根  相似文献   

8.
对肠道蛔虫病的诊断,按照以往的习惯,除参考临床症状外.主要是依靠从粪便中检出蛔虫卵。但在只有雄虫和/或幼虫寄生的患者中,即使有完善的检验设备,也未必都能检出虫卵。“必须检出蛔虫卵方可确诊为蛔虫病”的旧框框,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打破。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对于蛔虫感染的一些体征早有认识。并且  相似文献   

9.
梁宗翰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是后天之本,具有运化水谷、吸收精微、益气生血的功能,《灵枢·脉度篇》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是知饥纳谷,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一、师古法而创今论厌食是脾胃功能不健直接导致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恣饮寒凉等使脾胃损伤,此为因食致虚;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吃下的饮食物不能及时有效的消化,反而停滞于中,此为因虚致实。病初食滞为先,滞久化热,热久伤津,  相似文献   

10.
庄灿新主任是广东省潮州地区名老中医,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认识有其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师,现将其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庄老认为,现代人患脾胃病究其辨证特点不外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其中致热的原因有:一是饮食不节,生活无规律,熬夜嗜食烟酒,任恣辛辣肥甘,使壅恶积滞,化热生火;二是生活节奏快,竞逐名利,忧思恼怒,情志不遂,则影响肝之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侮土,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腹部受凉,过食生冷,饥饱失常,饮食不准时,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则可致寒。又常因久病耗气伤津,失治、失养而致虚。实则或由热邪内犯,或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引起泄泻的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而致泄泻,故有“无湿不成泻”,“湿胜则濡泄”之说。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密切,脾虚不运,水谷不化,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理论。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材第一至第五版都把导致泄泻的病因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致泻,但以寒、湿、暑、热之邪致泻最多见。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而导致泻泄发生。3.情志失调:平时脾胃素虚,复因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情志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而成泄泻。4.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亦可遂成泄泻。  相似文献   

12.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上腹部胀满疼痛、暖气、吞酸、纳呆恶心、面色不华等为主证。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饮食、情志所伤。嗜食辛辣、长期饮酒、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所致,如《素问·痹论篇》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证治汇补》引安道日:“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之不调者。”说明饮食所伤多种多样,皆能损伤脾胃,尤以脾胃素虚更易受损,而致胃脘痛。  相似文献   

14.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15.
蛔虫病是我国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尤其在农村流行更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农民健康,轻者引起营养不良或虫痛,严重者蛔虫集结成团堵塞肠腔而致肠梗阻、迷入胆道发生胆道蛔虫病,蛔虫有时闯入阑尾引起坏死性闌尾炎,并且穿孔则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在党中央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下,为了保护劳动力健康,我们在农村进行了二个月的除害灭病工作。在进行大便普查中,根据九百名大便化驗资料,蛔虫病发病率为百分之一百,因而由于蛔虫痛来就诊者极多,因蛔虫堵  相似文献   

16.
按祖国医学理论,小儿面黄肌瘦是由于其脾胃虚损,运化失常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改变。主要原因有饮食无节、喂养不当以及疾病消耗等三个方面。小儿乳食无度,或食肥甘生冷,则易伤脾胃,胃伤则纳差,脾伤则运化失职,久之,则水谷精微无从消化吸收,致使脏腑、  相似文献   

17.
唐宗海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血证论》和《痢症三字诀》两书中,对痢疾的辨证论治,颇多卓识精论,足以启人心扉,兹立足肝肺探讨如下。阐病论治立足肝肺痢疾多由湿热或疫毒外侵而起,亦可因七情内伤,恣食生冷秽浊之物,损伤脾胃,积滞于肠胃,使肠道传导失常所致。唐氏认为痢疾乃六淫侵袭,湿热相蒸,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以肝木侮肺乘脾为主。他说:“金木沴,湿热煎”,“若其人之肝木太旺,遇金来制之,木不受制,遏郁生火,则热气不退,火反克金,金气不得清肃。因之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 ,从医执教 50余年 ,学识渊博 ,擅长治疗脾胃病 ,誉满省内外。余有幸侍诊徐老左右 ,受益匪浅。兹就徐老治疗胃脘痛部分经验介绍如下。1 病因胃为水谷之海 ,冲要之道 ,因而引起胃脘痛的病因较多。古代医家分为 :气、血、冷、火、痰、食、虫、悸、疰等九种病因分类之说。徐老认为 ,胃病发生之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外感寒邪 ,外寒直中 ,胃气壅滞 ,不通则痛 ;二为长期精神抑郁 ,忧思不遂 ,以致肝郁气滞 ,影响脾胃运化之功而致 ;三为纵恣口腹 ,喜食辛辣 ,或过食生冷 ,或嗜饮无度 ,以致徒伤胃气 ;四为脾胃虚弱 ,中虚气…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 (PU) ,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PU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有部分病人治疗失效或停药后复发 ,笔者对PU治疗失效或复发的原因从 7个方面探讨。1 饮食因素常有PU患者因饮食不当致治疗失效或复发。饮食不当 ,损伤脾胃 ,脾不升清 ,胃不降浊 ,湿阻气滞 ,则胃脘疼痛。如《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内伤胃痛之因 ,饮食不节 ,伤其胃口 ,太阴升降之令 ,凝结壅闭 ,则食积之痛作矣。”辛辣油脂厚味 ,易酿湿生热 ,致湿热壅滞 ;若素有脾虚 ,复因生冷饮食 ,易再伤脾阳 ,中阳不振 ,致寒湿内停。湿热或寒湿均能阻滞中焦气机 ,…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