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归纳为热迫血行,虚不摄血,瘀凝脉中,风散动血。本文提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有“分期论治”“以平为贵”两条临证思路。一是重视“分期论治”,依据病情发病急缓程度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三期。急性期重视其标,治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祛风透邪平肝止血;亚急性期尤重脾肾,治以益气补虚摄血止血;慢性期贵在流通,治以活血化瘀行血止血、温经行气调血止血。二是“以平为贵”的用药特点贯穿于随证施治全过程,血药为静,气药为动;补血凉血为静,补气宣味为动;通过分期不同调整治则和处方,可达到动静相宜、补泻兼施、寒热并调的状态,以平调阴阳虚实、平衡气血盛衰,提高临床疗效,并附医案一例。  相似文献   

2.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胜  黄莺 《四川中医》2007,25(1):83-83
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从虚从瘀论治,以培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寓有“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的观点,临床颇有效验。  相似文献   

3.
一、弱主血虚 1.心血不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本条之“动而弱”,言惊悸之脉象。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卷中,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其中“洁活”一语,古今注家多以“洁白貌”释之,谓此召杯中空无所有而然。此解甚为常见。亦有人认为:洁洁”为“发发”之通借。此二说均可疑。“覆杯洁洁”,既然指病脉而言,脉象又何来“干净洁白”之说?“杯中空无所有”云云,难免有凿空想象之嫌。言“洁洁”为“发发”,而活、发古韵不同部,未见有通俗之例,故亦为臆测之说。笔者认为,“洁洁”,夜此当是格抽搐掣动之状。洁,系“g”之后起字,此字另…  相似文献   

5.
血瘀生风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血瘀生风”,是指机体因血液瘀滞而导致的内生风邪及内风引起的诸民证。内风的成因很多,如“热板生风”、“阳亢风动”、“血虚生风”等等,然古往今来,言“血瘀生风”者却为鲜见。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血瘀生风这一病机是客观存在够如因。瘀而致。各痒为主症的银屑病、皮肤备痒症、风疹,以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为特征的中风病等风证,常遵“治风先治血,血行民自灭”之旨,治以活血化瘀而民自熄,病自除。实践表明,血瘀不但能够生风,而且是某些风证的主要病机。1中风发病源于内风,内风所生因于血瘀中风病之病因复杂,然终不外乎…  相似文献   

6.
胸痹心水(冠心病心力衰竭)中医急症诊疗规范(草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病证命名]胸痹一病,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源于《内经》,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类似.《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之心水证:“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心力衰竭类同,所以将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命名为胸痹心水.排除它因它证它病.[诊断标准]1 临床特点(1)胸膺部满闷,甚或疼痛难忍.(2)心悸而烦,动则少气,甚则喘息咳唾,不能平卧.(3)跗肿大腹,小溲不利,或全身浮肿.  相似文献   

7.
“增水行舟法”乃中医治疗学术语 ,属中医下法的范畴。众所周知 ,有水船行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法正应水增则船行通畅之理 ,设增液汤以滋阴润燥通便 ,此为增水行舟之代表方。本方源于《温病条辨》卷二 ,中焦篇 :“阴明温病 ,无上焦证 ,数日不大便 ,当下之 ,若其人阴素虚 ,不可行承气者 ,增液汤主之”,原文又载“阳明温病 ,下之不通 ,其证有五……津液不足 ,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 ,再不下者 ,增液承气汤主之。”便秘一证有虚实之分 ,虚秘又有气虚、阴虚之别。增液汤所治便秘主因肠道阴血亏虚 ,致使肠道干涩 ,粪屎不下而致 ,用此方增益津液 ,…  相似文献   

8.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9.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10.
“动”“静”辨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加禄  杨晓  郭素英 《河南中医》2010,30(4):324-325
“动”“静”辨虚实是我们体会到的中医诊断疾病虚证和实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动”就是忠者处于劳力、劳心和房劳状态;“静”就是患者身心处于休息和安静状态;如果患者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静”的状态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虚证;如果在“静”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实证。“动”“静”辨虚实主要是针对慢性病,但还要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和其他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脑鸣是指患者自觉脑内鸣响的一种疾病,属"动病"范畴,根据张景岳《类经附翼》"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的原则,运用动态平衡的理论,采用"以静制动"的方法治之,临床收效颇丰。现列举临证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徐纬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10-410
暑证是夏季的热性病,有阴、阳之分,“动而得之者为阳暑”,患者多因在烈日下或在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而阴暑是过十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在日常生活中阴暑容易被忽视,所以发病比较多见。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运用盘龙刺配合背俞穴走罐治疗阴暑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之体有别于成人,形神体用皆娇弱柔嫩,遗尿之病时有发生。余思中医传承千年而不衰,故当上下求索,于古今往来间探寻其辨治小儿遗尿之道,以明求其因而知其机,通研其理法方药,以解小儿遗尿之苦。言小儿遗尿之病总不离于肾之虚,而五脏六腑皆可相关,其机乃属三焦失司而膀胱不约,其治当以补肾固本止遗为要,寒热虚实者,则随证而治。而专方成药者常有其便利之处,临证遣方用药多可加之用之。  相似文献   

14.
“凉血散血”语出叶天上《温热论》,原文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是温病血分证的治则。初习温病者认为,“凉血散血”就是清热、凉血、化淤,其实联系血分证病机特点,当包括清热、凉血、化淤、养阴四个方面。血分证是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种证候,诚如叶氏所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其病因虽十分复杂,但病机不外乎邪气干犯、气血运行不畅之不通而痛,以及气血津液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之不濡而痛。由于临床上实邪致痛者较为多见,故后世有“诸痛为实”、“痛无补法”之说。事实上因虚致痛者并不鲜见,早在《金匮要略》中就已经把补虚止痛作为治疗痛证的重要方法,本方特就此探讨如下。1补中益气法用于因气虚鼓动无力而致的疼痛。此类疼痛的特点为痛势悠悠,时作时止,遇劳则甚,痛处按之柔软,喜温熨。例如胸痹,心中痞,按之虚软者,仲景以人参汤治之。《医宗金鉴》云:“人参汤即理中汤,是…  相似文献   

16.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18.
孟炜  董莉  谭蕾  刘巧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2):2165-2166
朱南孙教授为沪上中医世家朱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其秉承家学,博采众长,在江南、沪上医林名闻遐迩,有口皆碑。1992年被推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朱师先父朱小南先生曾将冲任与脏腑、气血、其他经络的生理、病理结合,系统整理和论述了冲任二脉在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作用。朱南孙教授深得其旨,辨证注重奇经,参考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对妇科难治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特色。其根据《内经》平衡阴阳的原则,提出的纠动静失衡之大法:动之疾制之以静药,静之疾通之以动药,动静不匀者,通涩并用而调之,更有动之疾复用动药,静之疾再用静药以疗之的理论寓意深刻哲理,临床概括为“从”“合”“守”“变”四项法则。  相似文献   

19.
阳虚动风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虚动风乃虚风之范畴,而阳虚动风与阴虚动风两者合之,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虚风理论体系。虚风者,历代医家多沿袭阴虚、血虚内生之论,而阳虚生风者,虽近年文献多有理论发掘,但尚缺乏临床证治之准绳,故其证治规律值得研讨。笔者现不揣浅陋,试论如下。1 概念沿革阳虚动风一证,古代医籍尚无明确记载,但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关于本病证之症状及机理的简略描述。如《灵枢·经筋》谓:“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寒”谓“内  相似文献   

20.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