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短期随访结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双腔起搏器组(DDD型组)40例和单腔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组(VVI型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进行短期跟踪调查。结果 植入起搏器前后DDD型组患者头晕、胸闷、乏力、黑蒙、晕厥发生情况与VVI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起搏器后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均高于植入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DD型组患者EDVI、ESVI、LVEF等均高于VVI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2、3.744、4.330,P<0.01);DDD型组植入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30.00%(12/40)]低于VVI型组[54.35%(2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4,P<0.05)。结论 2种类型的起搏器均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DDD型在提高EDVI、ESVI、LVEF等方面优于VVI型,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VVI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病例48例,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双腔感知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25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23例。采用PHILIPS7500型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系统,分别测定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前、安置>半年后心脏各房室大小,并进行数据间的比较分析。结果除植入DDD型起搏器组右心房发生重塑改变(P<0.05)外,DDD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其余指标对比和VVI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改变(P>0.05)。结论植入DDD型永久心脏起搏器早期就可对右心房的重塑有影响,植入各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远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长期临床观察和扩大样本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方式及瑞舒伐他汀钙对起搏术后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植入起搏器资料完整且排除心房颤动等因素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植入起搏器的类型分为双腔起搏治疗(DDD)组与单腔起搏治疗(VVI)组,各组再按是否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分为2个亚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中加入瑞舒伐他汀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测定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时血浆中CRP水平,并随访观察24个月,记录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 DDD组与VVI组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以及术后6、12、24个月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DDD治疗组与对照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VI组2个亚组术前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的CRP水平及24个月后心房颤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D组起搏方式较VVI组更能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及血浆中CRP水平,瑞舒伐他汀钙能降低起搏术后CRP水平及起搏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比较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AAI,DDD及VVI3种起搏方式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46例因病窦综合征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3组:VVI组136例、AAI组90例、DDD组120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体征、起搏器程控、及心功能分级(NYHA)。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发生率,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随访35.6±15.7个月,(1)AAI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DDD组及VVI组(8.89%vs20.83%vs23.53%,P〈0.05),而DDD组房颤发生率与VVI组相比(20.83%vs23.53%,P〉0.05)差异无显著性。(2)脑卒中发生率AAI组低于DDD及VVI组(2.22%vs6.67%vs7.35%,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VVI组与DDD组脑卒中发生率(6.67%vs7.35%,P〉0.05)无差异。(3)心功能的影响;DDD组及VVI组患者比AAI组患者各级心功能不全程度有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4)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结束时AAI组分别与DDD组及VVI组相比,左心房内径(L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DDD组与VVI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AAI起搏为较理想的起搏方式,可使患者最大获益,DDD起搏患者应尽量延长AV间期(A—Vdelay),或选择带AV间期滞后搜索(A—Vsearch)功能的起搏器,尽量保持自身下传,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5.
任利群  叶行舟  智宏 《江苏医药》2007,33(4):388-389
目的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和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 126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持续性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2.5s长间歇26例,植入单腔起搏(VVI)9例,单腔频率适应性起搏(VVIR)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和(或)房室传导阻滞100例,伴阵发性房颤24例,植入VVI 25例、房室双腔起搏(DDD)45例、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30例.术前,术后1、6、12个月行心功能分级(NYHA),12导联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分析仪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1年,持续性房颤无变化,阵发性房颤消除17例(DDD 11例,DDDR 6例),转为持续性3例(VVI),发生率(21%)较术前降低;心功能不全(Ⅱ~Ⅲ级)发生率VVI和VVIR组术后(58.8%和41.2%),较术前(17.6%和11.8%)明显增高(P<0.01或0.05);DDD和DDDR组术后(8.9%和3.3%)较术前(26.7%和23.3%)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VVI(R)组(P<0.01);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与术前比,VVI(R)组明显降低,DDD(R)组明显升高(均P<0.01或0.05).结论 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除慢性持续性房颤者)首选DDD起搏模式,以可减少术后房颤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6.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玉露  丁坤  孙春启  关欣 《淮海医药》2009,27(3):193-195
目的评价在房室顺序起搏治疗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植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RVOT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2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形态和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成功植入房、室起搏电极导线和起搏器,随访期间无电极脱位和其他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所测定的LVEF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OTS组起搏QRS时限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OTS组显著延长。术后3个月随访,RVOTS组LVEF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RVA组和RVOTS组相比,LVEF显著下降。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良影响,而RVOT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RVOTS起搏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分析研究心脏起搏器(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起搏DDD)植入前后心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本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38例,27例植入心室按需起搏器,11例植入房室顺序起搏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收缩及舒张末容积(ESV/EDV)、心搏量(SV)与射血分数(EF);根据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的检测结果,又分为<40%组和≥40%组。结果两种起搏器植入后ESV/EDV均有所升高,SV与EF有所降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比≥40%组患者ESV/EDV的增加比例更高,SV与EF的降低更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功能下降,患者接受过多的心室起搏后心功能会受到较大影响,甚至诱发或加重心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 83 例, 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 35 例(DDD 组),单腔起搏器患者 33 例(VVI 组), 术后正常窦性心律者 15 例(对照组), 分别测量 3 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SBP)、外周舒张压(DBP)等指标, 然后对 DDD 组患者的起搏器进行程控, 将 DDD 模式程控成 VVI 模式,待患者心率稳定后测量以上指标。 结果 3 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VVI 组左心房直径大于对照组(P< 0.05); DDD 组 CAP 明显高于对照组和 VVI 组(P< 0.05); DDD 组 AI、校正 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 VVI 组(P< 0.05); VVI 组 CAP 和外周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而对于 AI 和 AI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DD 组程控后的 CAP、AI 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 0.05)。 结论 在非吸烟患者中双腔起搏模式会明显升高 CAP 和 A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以AAJ、DDD和VVI模式起搏5 min和3个月后行彩色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收缩峰速度平均值(Vs-m)、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D-SD)、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E/A、Erm/Am和E/Em.结果 在5 min和3个月时AAI的TS-SD与TD-SD明显小于DDD和VVI(P<O.05).三种起搏模式TS-m和E/A在5 min和3个月均无明显差异(P>O.05).DDD和VVI起搏5 min后LVEF、Em/Am、E/Em与AAI相比无明显差异(P>O.05),但VVI模式SV明显低于从AAI及DDD(P<O.05).随访3个月LVEF在AAI、DDD和VVI分别为(70.90±12.99)%、(65.75±6.49)%和(60.25±7.13)%(P<O.05);舒张功能随访3个月时有差异,AAI优于DDD及VVI(P<O.05).结论 组织多普勒成像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永久起搏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和自动房室搜索+(Search AV+)2种算法减少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比例的效能.方法:46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MVP组18例和Search AV+组28例,分别植入ADAPTA起搏器和EnPulse起搏器.ADAPTA起搏器启用MVP模式,EnPulse起搏器启用DDD/R模式及Search AV+功能.植入起搏器1个月后比较心房、心室起搏比例.结果:MVP组较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中位数显著减少(0.3% vs 3.1%,P<0.01),心房起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患者应用MVP算法较Search AV+算法可进一步减少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双腔(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右心室运动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右心室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位移,并比较术前术后之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右心室各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收缩峰值位移表现为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降低,其中基底段与心尖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后间隔、游离壁及右心室整体位移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D起搏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较术前明显降低;VVI可精确测量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位移的程度,从而客观反映右心室之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右心室之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TDI)联合脑利钠肽(BNP)评价不同起搏模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选择15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别以AAI、DDD和VVI三种起搏模式起搏5min和起搏3个月后行TDI和BNP检查,超声检查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12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节段收缩峰速度平均值(Vs-m)、12节段舒张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D-SD)、二尖瓣口血流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并计算E/A、Em/Am和E/Em。结果在5min和3个月时AAI模式下TS-SD与TD-SD明显小于DDD和VVI模式(P〈0.05)。三种起搏模式TS-m和E/A在5min和3个月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D、VVI模式起搏5min后LVEF、Em/Am、E/Em与AAI模式相比无差异(P〉0.05),但VVI模式SV明显低于AAI及DDD模式(P〈0.05)。在AAI、DDD和VVI模式下随访3个月LVEF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模式下起搏5min,BN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3个月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联合脑利钠肽测定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估永久起搏患者心室收缩同步性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每天150mg,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的血压对比,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参数对比。结果: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比,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降压效果显著外,有逆转左心室肥厚,同时减少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植入,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的直径(LVDD、LVDS)及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LVEDV、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 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DD、LVDS、LVEDV和LVESV缩小,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植入VVI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置入VVI起搏器心功能Ⅰ~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贝那普利10mg,1次/d,术前测2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重新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2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2组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年LVEF均较术前降低、BN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试验组患者LVEF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BNP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能降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非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30)在常规化标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起始量为5mg/d,3d后加至10mg/d。对照组(n=30)接受常规药物标准化治疗(β受体阻滞剂、ACEI和利尿剂),均20w后结束。比较治疗前后的两组的差别,观测指标包括心功能指标与生化指标。结果合用辛伐他汀的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CRP、LDL和TC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LVEF,缩小了LVDD。结论辛伐他汀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病,能明显提高非缺血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