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层,是一类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而成。以前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广泛应用,近来发现该病变衍生自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性和神经混合性、未分化性4种。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新概念和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施尧 《胃肠病学》2005,10(3):131-13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不是一种新疾病,而是一个新概念.近10年来,此术语常用于临床.然而GIST是病理学术语,其内涵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重新定义),引起临床应用时的困惑和混乱,使诊断和交流产生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谷梅兰  李莎  张新明  康江 《山东医药》2011,51(20):91-9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手术结果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临床病理表现对照。结果肿瘤起源于胃14例,空肠2例,回肠3例,结肠3例,腹腔网膜1例,肠系膜1例。黏膜下型3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4例。64排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术前定性及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1.6%(22/24)和95.8%(23/24)。结论 64排螺旋CT可以很好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大小以及内部结构,能更准确地检出胃肠道间质瘤及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GIST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多层螺旋CT检查示肿瘤位于食管1例、胃10例、小肠3例、结肠1例;肿块最大径3~ 15 cm;8例为腔外生长,4例为腔内生长,3例混合性生长;大多数密度不均匀,少数有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病理检查光镜下见肿瘤为梭形细胞型9例,上皮样细胞型4例,梭形及上皮样细胞混合型2例.免疫组织化学特征:CD117阳性13例(86.7%),CD34阳性10例(66.7%),Vimentin阳性14例(93.3%),SMA阳性7例(46.7%).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GIST的肿瘤部位、形态、大小,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a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在1985年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肿瘤以前,人们对它认识尚不充分,现在对它认识虽然有所深人,但在临床表现及良恶性问题掌握尺度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基层医院对该病认识不足,诊治方面容易出现偏差,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  相似文献   

6.
张晓  张芳  张建 《山东医药》2005,45(31):54-55
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少见。易误诊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现对1990-2004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MSCT)的应用准确性.方法 选取疑似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06例,均接受常规CT检查及MSCT检查,并将所有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及临床诊断结果作为对比金标准.针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观察及对比.观察不同危险度跟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的关系.观察不同危险度跟...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近年基于免疫组化及电镜的发展被区分出来, 是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有关其预后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现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02例,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老年GIST患者93例,同时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MSCT和常规CT扫描,将MSCT扫描结果记为观察组和CT扫描结果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等,然后依据不同危险分级对观察组所有病患进行MSCT扫描结果对比。并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影响老年GIST危险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诊断的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在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漏诊率等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处于低度的GIST病患表现为生长于胃部、内生型、5 cm、规则形、均匀强化及无系统脂肪浸润,中重度相反。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将老年GISI危险分级作为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6个影响因素,即: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大小、形态、强化方式、系统脂肪浸润。不同危险度GIST病患中通过MA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将MSCT应用于GIST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在不同危险分级中相关特点对应准确。这能提高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小肠间质瘤74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评价多种影像、内镜诊断方法 对S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4年7月至2009年6月经手术或内镜病理确诊的SIST患者7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小肠造影、腹部B超、螺旋CT)和双气囊小肠镜等检查结果 .将SIST按其生物学行为分为极低度、低度、中度及高度危险性4级,并对SIST的病理特点及与螺旋CT表现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SIST发病部位最常见于空肠,共43例(58.1%),其次是十二指肠17例(23%),回肠10例(13.5%).94.6%(70/74)的患者有临床症状,最常见的为消化道出血,共46例(67.2%),腹痛23例(31.1%).各种影像及内镜检查中螺旋CT诊断率和诊断符合率最高,分别为100%和72.1%.74例SIST病灶中,极低度危险性14例(18.9%)、低度危险性21例(28.4%)、中度危险性15例(20.3%)、高度危险性24例(32.4%).螺旋CT检查有助于判断SIST的危险性.结论 SIST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螺旋CT检查无创、方便、可靠,并有助于对肿瘤的危险度及预后进行预测,可作为目前SIST首选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ISTs)指一组起源于胃肠壁Cajal间质细胞或向其分化的干细胞,这一概念由Mazur和Clark于1983年首先提出。近几年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Glivec)的出现,GISTs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任艳彩  卫琮玲 《山东医药》2004,44(36):19-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肿瘤,被认为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描述。为了对GIST有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良恶性做出较客观的评价,我们对46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的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疑似老年GIST患者98例,根据200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GIST危险度组织病理学分级标准分为低危肿瘤(n=35)、危险肿瘤(n=17)和高危肿瘤(n=11),均接受普通CT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98例疑似GIST患者经病理确诊63例为GIST;MSCT诊断GIST的灵敏度为88.89%(55/63)、特异度为88.57%(31/35)、阳性预告值为93.33%(56/60)、阴性预告值为81.58%(31/38);普通CT诊断GIST的灵敏度为79.37%(50/63)、特异度为71.43%(25/35)、阳性预告值为83.33%(50/60)、阴性预告值为65.79%(25/38);MSCT诊断准确度(88.78%,87/98)明显高于普通CT(76.53%,7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危险和高危肿瘤,低危肿瘤主要发生在胃部(77.14%,27/35);直径≤5 cm(71.43%,25/35)、形态规则(65.71%,25/35)、均匀强化肿瘤(48.57%,17/35)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在不同危险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在老年GIST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通过部分影像表现判断GIST危险度,从而有助于术前评估,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MT)。以前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问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问充质细胞,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近年国内外许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经病理切片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属于问质瘤。  相似文献   

15.
姚林果  田昭俭 《山东医药》2009,49(46):106-106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由于症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1996年1月-2008年10月,我们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69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GIST的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扫描图像特点。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结果 13例腹腔CT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其密度多不均匀;螺旋CT平扫8例呈实性等或稍低密度,5例呈囊实性,3例病灶内见气体密度,4例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见实性病灶及病灶的实性部分呈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病灶内部均可见范围不等的无强化区。结论不典型恶性GIST的螺旋CT图像特点是腹腔内巨大不规则或浅分叶状占位,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范围不等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或持续强化,内部见不同程度的无强化区。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上皮样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就我院64例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的GIST临床资料,探讨有关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间质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指在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某些免疫组化阳性的肿瘤。本文对4例胃肠道间质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肿瘤大小等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研究显示GIST的年龄调整发病平均为60岁[1].本文总结了24例老年GIST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因光镜无法区分其组织学类型 ,故常与平滑肌瘤 (肉瘤 )、神经鞘瘤等混淆。为进一步规范其诊断和治疗 ,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1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探讨其诊断和治疗。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6例、女 4例 ,年龄 37~ 6 8岁、平均5 9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 l例 ,胃底 2例 ,胃体 3例 ,十二指肠1例 ,空肠上段 2例 ,结肠肝区 1例。本组健康查体发现包块 2例 ,以消化道出血就诊 2例 ,表现为进食阻挡感 1例、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反酸 2例、肠梗阻表现 1例、术前误诊为妇科肿瘤而手术中纠正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