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和分娩方式以及与分娩有关的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400例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孕前、妊娠期及产后42天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探讨与尿失禁发生率有关的产科因素.结果①368例产妇中有51人(13.86%)在产后42天内至少一次出现尿失禁症状;②剖宫产、阴道顺产、产钳助产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4.22%(7/166)、19.34%(35/181)、42.86%(9/21),产钳助产分别与其它两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阴道顺产组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③阴道分娩组中与产后尿失禁有明显关系的因素有孕期发生尿失禁、孕前体重指数、产钳助产和产后尿急尿频等症状,而与硬膜外镇痛、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会阴侧切术、新生儿体重、产后哺乳均无明显相关性;④剖宫产中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因素只有孕前尿失禁的发生,而与是否临产后剖宫产和新生儿体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①剖宫产与产钳助产和阴道顺产相比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降低产后42天内尿失禁的发生率;②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孕前高体重指数和产后出现下尿路症状可增加自娩后尿失禁发生的机率;③产后尿失禁以轻度为主,加强孕期和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可以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分析产科分娩因素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489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将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245例和剖宫产组244例,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影响,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产科分娩因素(常见的分娩因素有年龄、BMI、产次、孕次、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分娩孕周、胎儿体重等)与产妇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结果 489例产妇有79例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为16.16%,阴道分娩产妇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为22.86%,高于剖宫产的9.43%,阴道分娩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的例数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经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新生儿性别、孕期增加体重对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没有影响,BMI≥24 kg/m2、产次>2、怀孕次数>2、分娩孕周≥37周、胎儿体重≥4 kg为影响产妇产后早期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娩方式、产妇BMI、产次、孕次、分娩孕周以及胎儿体重对产妇产后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有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应该建议产妇重视BMI指标、产次、孕次、分娩孕周和胎儿体重,孕期不要过分摄入营养造成胎儿过大,以降低产妇产后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王国荣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3063-3065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2年3-8月在我院进行产后42d盆底功能筛查的212例产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妇FPFD的发生率为19.3%,其发生与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及孕期增加体重有关。结论:FPFD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做好广泛宣传及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保健意识,提高产后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沂蒙山区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沂蒙山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调查了2001年6月~2003年6月临沂市2所医院分娩的低出生体重儿的产科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产妇孕前及孕期因素与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关系。结果沂蒙山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2.277%,产妇的年龄、孕次、流产次数、产次的增多、多胎、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可以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而产前检查次数、分娩孕周与之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沂蒙山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低于1998年全国抽样调查水平,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分析阴道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阴道顺产的产妇共100例,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阴道顺产的100例产妇中,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者12例,发生率为12%;影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中,产妇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体重以及孕前是否存在尿失禁等因素,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妇孕期是否存在尿失禁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阴道顺产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孕期尿失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避免顺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早、中、晚期孕妇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440例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孕12周、孕28周、分娩前的体重,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及胎龄。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了解不同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孕妇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早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慢,为0.01 g.周-1;中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快,达0.51 g.周-1。各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的发生率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孕妇孕前体重、总体重增加值以及中孕期体重增加的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性相关。结论:中孕期间孕妇体重增加的速度比早孕期和晚孕期快,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张力性尿失禁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国际尿失禁问卷结合产科特点,对165例初产孕妇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孕期的发病情况,分析妊娠与尿失禁的关系。结果尿失禁组平均年龄大于非尿失禁组(<0.05);两组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年龄、孕次、孕周、孕期增加体质量指数(BMI)、尿失禁家族史、胎先露、孕期有意识行盆底肌肉训练与孕期张力性尿失禁有关(<0.05)。文化程度、孕前体质量、孕晚期体质量、孕前BMI、孕晚期BMI、新生儿体质量、胎方位、孕期营养指导与孕期尿失禁无关(>0.05)。结论年龄、孕次、孕周、孕期增加体重指数、尿失禁家族史、胎先露是孕期张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巨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本文对随机抽取的大丰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1年7月~2012年6月出生的54例巨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随着孕妇身高、体重、产次、孕周增加,巨大儿发生增多;糖尿病孕妇巨大儿发生机率增加;孕期未定期产检者分娩巨大儿机率增高。结论:巨大儿的发生与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的身高、体重、孕期产检与否、产次及分娩孕周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产前诊断、分娩方式及分娩并发症、孕前BMI、孕期增重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孕期管理及指导,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对本院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分娩的129例巨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110例体重2 500-3 999 g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孕妇孕周、孕产次、孕前BMI、分娩并发症及孕期体重变化等情况。结果 巨大儿组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孕周、产次、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孕期糖尿病、产次的增加是巨大儿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 巨大儿发生与孕妇孕前高BMI、孕期增重、产次的增加、孕期糖尿病等因素相关,应密切观察孕妇各孕期体重的变化,尤其是孕中晚期胎儿体重预测应根据宫高、腹围、胎儿双顶径、腹围和股骨长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母婴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娩方式,巨大儿的分娩方式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0.
李从霞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36-1637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发生尿失禁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566例我院进行分娩产后68周进行复查的产妇,按照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尿失禁的发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19.21%,剖宫产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为4.17%,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孕期出现尿失禁的产妇产后发生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孕期未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组,第2胎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第一胎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组第2胎产妇出现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胎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体重同产妇发生尿失禁无明显的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进行长期的研究,尽量采取前瞻性随机研究与分析,从根本上防治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871例分娩产妇,采用电话或信访形式调查,共回收问卷2 784份,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 931例)和剖宫产组(853例),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后SUI的发生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SUI的发生率(39.41%)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1.42%)。此外,孕期尿失禁、新生儿出生体重过大、第二产程过长、产钳分娩、会阴裂伤也是产后SUI的诱因。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SU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28-32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脱垂发病相关性,寻找脱垂的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5 年5 月~2019 年6 月间105 例健康产妇,根据产后发生脱垂的结局,分为脱垂组16 例和非脱垂组89 例,两组的分娩方式包括水中分娩、自然分娩。两组产妇在分娩年龄、新生儿体重、BMI、产次、母体孕期增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产后7 周,分析脱垂发病率与两种分娩方式、分娩年龄、新生儿体重、BMI、产次、母体孕期增重、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阴道最大压力差值、膀胱颈移动度、尿道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尿失禁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后显示,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大小及分娩方式是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Ⅰ类肌肌力、Ⅱ类肌肌力、阴道最大压力差值、尿道膀胱后角、尿失禁发病率则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后,水中分娩组发生产后脱垂是自然分娩组的0.088 倍(95%CI:0.014~0.535,P=0.008<0.05);膀胱颈移动度异常患者发生脱垂是正常组的30.804 倍(95%CI:5.515~172.040,P<0.001),肛提肌裂孔增大发生产后脱垂是正常组的9.806 倍(95%CI:1.255~76.628,P=0.030<0.05)。结论 分娩方式、分娩年龄、产前BMI、新生儿出生体重、膀胱颈移动度和肛提肌裂孔大小是产后脱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娩年龄大、产前BMI 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膀胱颈移动度过大和肛提肌裂孔增大会增加脱垂发病概率。水中分娩相较自然分娩可降低产后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长沙市开福区产妇产后体重滞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PPWR)的现状,基于广义估计方程探讨PPWR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5年1至1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研究的样本为783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产妇产后1,3,6及8个月的PPWR资料;并进一步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PPWR的影响因素。 结果:产妇PPWR随产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有34.6%的妇女在产后8个月恢复到孕前体重。由广义估计方程结果可知,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有孕期增重、孕前体重指数、分娩方式及喂养方式(P<0.05),尚未发现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产次和产后抑郁与PPWR有关(P>0.05)。结论:孕期增重是影响PPWR的重要因素。减少PPWR的关键在于监控孕期增重。重视对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指导,加强对妇女产后1年内的体重管理,尤其是剖宫产和母乳喂养的产妇,有利于减小因PPWR带来的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1 000例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妇科检查,了解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000例产妇发生SUI 275例,发生率27.5%,POP 166例,发生率16.6%。新生儿出生体重≥3.5kg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经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第二产程≥1.5h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400例阴道分娩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0例剖宫产者,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SUI及P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术后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阴道分娩次数越多,第二产程时间越长,对盆底功能损伤越大,剖宫产对SUI及POP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应避免或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生的500例单胎初产妇产前及产后6-10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产科相关因素与PF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5%,产后SUI的发生率为20%,其中60例孕妇SUI症状由分娩前持续至分娩后,占产后SUI的60%;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50%,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的发生率为5%和40%,阴道分娩组为30%和65%,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SUI的发生与妊娠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前BMI有关(P0.05)。结论孕期SUI的发病率高于产后,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与产后早期PFD的发生降低有关,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张力状况,探讨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构建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所有于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行产后盆底功能检测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等。将研究对象分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组(SUI组)及非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组(非SUI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带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测模型,并绘制该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结果1 600例研究对象中,SUI组336例,非SUI组1 264例,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21.0%;(2) SUI组的盆底肌张力低于非SU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方检验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孕次、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体质量增长、孕期尿失禁、阴道分娩、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体质量是SUI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指数≥28 kg/m2、新生儿体质量≥3.5 kg、阴道分娩、第二产程≥2 h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分析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预测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95%CI: 0.866~0.909,P<0.001),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4.8%,特异度为77.5%。结论对初产妇的孕期及围产期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女性产后早期尿失禁发生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34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阴道分娩876例,选择性剖官产464例.采用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改良的布里斯托问卷,ICIQ-FLUTS)调查初产女性产后6~8周尿失禁的发生情况,比较阴道分娩与选择性剖宫产者尿失禁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初产女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发生尿失禁共计345例,发生率为25.8%;阴道分娩组的尿失禁发生率(28.7%)明显高于剖官产组(20.3%)(X2=11.180,P<0.05);分娩方式、常喝咖啡或茶、有尿失禁家族史、妊娠期尿失禁、慢性咳嗽、便秘、阴道前壁膨出与尿失禁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慢性咳嗽、便秘、尿失禁家族史、孕期尿失禁是初产女性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剖官产是尿失禁的保护因素.结论 阴道分娩产妇产后早期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剖官产,阴道分娩、慢性咳嗽、便秘、尿失禁家族史和孕期尿失禁是初产女性发生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7年1~12月产后出血5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2h以内占88.24%(45/51);有流产史、多次分娩、早产、过期妊娠、巨大儿、双胎、剖宫产、有并发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孕1产1、孕周37~42周、新生儿体重2500~4000g、单胎、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低.结论 产后出血与流产史、分娩次数、孕周、胎儿体重、多胎妊娠、并发症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层医院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方法 以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收住院分娩的产妇6309例,发生产后出血的为169例,对照组338例.通过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与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结果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69%,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作用大小顺位排列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胎盘粘连或植入、软产道损伤、产次.结论 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及时纠正孕期贫血,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有利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及相关的发病因素。方法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317例产后6~8周妇女的抑郁状态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1.67%(37/317)。产妇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职业、分娩孕周、分娩医院、分娩方式以及婴儿性别、喂养方式及产后护理者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居住条件、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是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抑郁症在围生期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生率,是产妇常见的精神及心理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